【精彩回顾】2024年中欧胸部疾病学术论坛

文摘   2024-11-21 17:02   上海  

Oncologist Link

链接 · 交流 · 合作

 前 言


2024年11月1日,由上海市胸科医院与上海市医院协会共同主办的“2024年中欧胸部疾病学术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浦江心韵·胸怀未来”为主题,在主论坛和三个分论坛同步进行。本次会议开幕式在主论坛进行,由上海市胸科医院党委书记 吴锦华担任会议主持,上海市胸科医院院长 侯旭敏、上海市副市长 陈宇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 范先群开场致辞,并为心胸领域发展做出卓越成绩的专家代表进行颁奖。


接下来是精彩纷呈的学术环节。


主论坛

浦江心韵·胸怀未来


SESSION 1 


本环节由上海市胸科医院 姚 烽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 傅小龙教授担任会议主持。

第一位讲者是山东省肿瘤医院 于金明教授,分享的专题为“放疗免疫治疗新实践”,他首先讲述了免疫治疗的发展历程、免疫获益人群、放疗诱发免疫反应的机制,并通过相关临床研究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最后,他提出放疗快速发展在于创新融合转化,不仅需要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质子等新设备新技术、物理和生物水平引导的自适应性放射治疗、影像和基因组学及系统生物学助推精准放疗,还需要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进行智慧放疗。



第二位讲者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项美香教授,分享的专题为“中国心脏性猝死预防现状及挑战”

项教授首先介绍了心脏性猝死(SCD)和心脏骤停(SCA)的相关概念、SCD的现状和病因,她指出心脏性猝死的防治措施早期除颤是提高心脏骤停存活率的关键,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最有效手段。心脏性猝死面临的挑战包括公共基本生命支持和AED的获取、一级预防少,EPCI筛查效率不高,因此,须提高公共场所配置AED和CPR培训和冠心病PCI术后高危病人筛查和ICD预防。



SESSION 2


本环节由上海市胸科医院 孙加源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 李志刚教授担任会议主持。

第一位讲者是瑞士伯尔尼大学附属小岛医 Ralph A.Schmid教授,分享的专题为“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Machine Learning in Thoracic Surgery”。Ralph A.Schmid教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交互式手术,他指出AI是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它能够被有效地使用,AI研究机构应该建立生产数据和算法来为未来的医疗发展提供帮助。



第二位讲者是上海市胸科医院 陆 舜教授,分享的专题为“肺癌研究我们的贡献”。他指出肺癌是中国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之一,介绍了上海市胸科医院对中国肺癌患者的相关临床研究及最新研究成果。陆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治疗方案的革新——从单药到联合、治疗新适应症建立——从晚期到早中期及局部晚期、治疗模式的突破——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模式探索。



分论坛

胸部肿瘤的外科治疗


SESSION 1 

免疫治疗时代局部晚期肺癌的多学科治疗


本环节由瑞士伯尔尼大学附属小岛医 Ralph A.Schmid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 李志刚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 周文勇教授担任会议主持。

第一位讲者是波兰肺科医院 Marcin Zielinski教授,分享的专题为“Transcervical thoracic operations”,Marcin Zielinski教授介绍了经颈进路胸外科手术,他通过相关手术视频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讨论:

经颈进路胸外科手术的优点是可以切除双侧的脊柱中淋巴结,并进行术后病理的一更好地明确肺癌分期,另一个优点是疼痛较小。


第二位讲者是瑞士洛桑大学医院 Michel Gonzalez教授,分享的专题为“Segmentectomy in the extendcriteria”,Michel Gonzalez教授介绍了肺段切除的指征延伸,并通过临床研究进行了详细讲解。



讨论:

不同患者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做随机试验和非随机实验的比较研究时,涉及样本量巨大的研究,要考虑患者是否可以承受复发风险。


第三位讲者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 René Horsleben Petersen教授,分享的专题为“Quality control in Segmentectomy”,René Horsleben Petersen教授讲述了肺段切除的质量控制。



讨论:

对于高风险的早期肺癌患者,应及时与患者沟通,进行辅助治疗,要考虑患者的适应症、肿瘤大小及组织学结果。


第四位讲者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杨 帆教授,分享的专题为“早期肺癌MRD应用现状与思考”。

杨教授首先介绍了MRD的相关概念,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ctDNA临床价值探索:2021前、ctDNA临床应用探索:2021后、ctDNA应用技术发展探索、ctDNA临床实践新指南。他最后总结道,ctDNA检测MRD已被证实可以精准识别早期肺癌术后高危复发人群;MRD在判断“治愈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初步得到证实;检测策略上共识tumor-informed策略优于tumor-agnostic;MRD检测技术不断进化,片段特点、表观遗传等在探索中;MRD真正的临床应用价值亟需前瞻性对照研究的验证。



第五位讲者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何建行教授,分享的专题为“Tubeless+Ai innovation-driven system + transplantation & Sub-clinical practice of porcine-human xenotransplantation”,何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的主要情况,随后主要介绍了非气管插管条件下的肺移植。



第六位讲者是南丹麦大学医院 Peter Licht教授,分享的专题为“Incremental surgical steps to deal with broncopulmonary fistulas”,何教授主要介绍了支气管肺痿的外科治疗,并通过手术视频和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讨论:

支气管肺痿治疗时,外科医生的决定、痿管的大小、支气管经检查都很重要,对于小的痿管,如果患者没有感染迹象,则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SESSION 2 

胸外科新技术、早期肺癌的筛查和治疗


本环节由 上海市胸科医院 成兴华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 杨运海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 李春光教授担任会议主持。


第一位讲者是上海市胸科医院 李志刚教授,分享的专题为“Surgical treatment of lungcancer in Shanghai ChestHospital”,李教授介绍了上海市胸科医院年报肺癌外科数据分析。



讨论:

本次展示的是2023年上海市胸科医院的数据。机器人手术需要时间较久,尤其在切除支气管淋巴结时候,很难用标准的方法进行评估,机器人手术可以精准地进行手术,达到最小侵入率。


第二位讲者是上海市胸科医院 成兴华教授,分享的专题为“数字化技术辅助早期肺癌精准切除手术进展”,成教授先介绍了肺癌的现状与趋势、早期肺癌手术的变化、亚肺叶切除手术指征的探索,并通过多个研究对数字化技术辅助早期肺癌精准切除手术进行了讲解。最后,他还指出数字化手术的关键是术中。



讨论:

数字化技术能够很好地辅助手术切除,但它对非的状态有要求,仍需要开发新的技术克服这一限制,这就是为何仍需使用定位技术的原因。数字化技术辅助对病人进行精准手术切除时疼痛小且速度很快。


第三位讲者是上海市胸科医院 耿峻教授,分享的专题为“肺实质深部病变的单孔VATS肺段切除术”,耿教授介绍了深部(中央型/内部)病变的定义、如何处理位于肺实质深部的T1abN0期的NSCLC,并通过相关临床案例的手术视频进行了具体的讲解。



讨论:

肺癌精准切除要对肿瘤中心比/深度比进行精确计算,来确定切除范围,可通过三维重建技术来确定。逻辑科学是一个基础学科,适用于各个领域,因此逻辑判断很重要。

 

第四位讲者是上海市胸科医院 王喆歆教授,分享的专题为“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for Central Lung Cancer”,王教授介绍了中央型肺癌的微创外科治疗,主要讲解了袖型肺叶切除发展史及上海胸科袖型切除的经验,通过相关临床案例进行了详细讲解,指出了手术切除过程中切口、器械、无张力吻合、解剖重建、学习曲线等关键点。



讨论:

微创袖切在选择性病例中安全、可行、有效,值得进一步探索。在进行袖型肺叶切除考虑患者的基本情况,选择合适的切除方式。

  

第五位讲者是上海市胸科医院 姜 龙教授,分享的专题为“肺癌新辅助治疗安全性、有效性的探索”,姜教授从以下方面进行了讲解:背景、治疗前—患者选择/疗效预测、治疗中—提升疗效、治疗后—irAE/辅助治疗策略。最后他作出总结,驱动基因突变患者的新辅助治疗模式随药物研发进展不断变革;疗效预测有助于筛选潜在获益人群,避免无效治疗;新的治疗范式可以进一步提升新辅助免疫治疗疗效;术后辅助治疗模式应个体化选择。



讨论:

进行新辅助免疫治疗时,不仅需要考虑患者分期问题,因为对一些晚期患者来说,也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仍需更多的数据来进行分析研究。

 

第六位讲者是上海市胸科医院 黄 麟教授,分享的专题为“Surgical Techniques and Safety in Neoadjuvant Immunotherapy for Lung Cancer—Evperience from Shanghai Chest Hospital”,黄教授介绍了上海市胸科医院的免疫新辅助肺癌治疗的围术期结果的经验,并将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展示。



分论坛

胸部疾病的内科治疗


SESSION 1 

本环节由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王勇生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 郑筱轩教授担任会议主持。


第一位讲者是上海市胸科医院 虞永峰教授,分享的专题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新进展”

虞教授从“建立标准:一线免疫+化疗从Ⅲ期研究到真实世界、持续探索:一线免疫+化疗±放疗/抗血管的多模式、新药赋能:靶向DLL3、B7H3、SSTR、FucGM1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他指出里程碑研究IMpower133,拥有SCLC 免疫治疗的首个5年OS,更多研究验证了IMpower133研究结果,丰富一线治疗选择;一线免疫联合胸部放疗:自诱导+LDRT,诱导期间+HFRT,维持RT;一线免疫联合抗血管:自诱导或维持阶段,疗效与安全性的平衡。



第二位讲者是上海市胸科医院 孙加源教授,分享的专题为“呼吸介入诊治新进展”

孙教授讲解了呼吸介入治疗的诊断进展(机器人支气管镜、冷冻活检、BTPNA技术、超声支气管镜)和治疗进展(冷冻消融、经支气管消融),并介绍了上海市胸科医院开展经支气管消融治疗周围型肺癌应用现状。最后他做出总结,引导支气管镜是肺外周病变诊治技术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断和治疗肺结节安全和有效的工具;新型超声支气管镜的发展使诊断由中央向外周拓展,将掀起新一轮的EBUSTBNA使用热潮;CBCT、机器人支气管镜、多种高效安全的经支气管消融器械在临床的使用是经支气管诊治肺外周结节的发展趋势;肺癌早筛推动治疗窗口前移,局部消融可作为不能手术或放疗的早期肺癌的替代或补充疗法。



第三位讲者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申永春教授,分享的专题为“呼吸介入技术在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

申教授首先对慢阻肺进行了简介,接着讲述了慢阻肺的介入诊疗进展,主要介绍了支气管内活瓣技术EBV、弹簧圈LVRC、热蒸汽消融术BTVA、靶向肺去神经消融术TLD、冷冻喷雾消融术、脉冲电场治疗、热成型术。最后,他指出基于表型探索不同的干预手段,对于肺气肿表型的慢阻肺患者呼吸介入治疗是重要的补充治疗方式,慢支炎表型的慢阻肺患者的介入治疗正在开展临床研究;EBV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支气管镜下肺减容手术治疗方式,热蒸汽消融术、肺靶向去神经术有可能是未来慢阻肺介入治疗的重要方式;如何寻找能在介入治疗中获得最大收益的优势人群,介入治疗方式与设备的中国本土化,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第四位讲者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陈恩国教授,分享的专题为“经支气管消融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实践”。陈教授首先介绍了早期周围型肺癌治疗经气管镜消融的可行性,随后他又介绍了经气管镜消融的临床实践。最后,他指出经气管路径消融在早期周围型肺癌应用是可行的,并且经气管路径的介入诊治前景广阔。



讨论:

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 高 扬教授:呼吸科是肺癌治疗的主要科室,在MDT的多学科合作一直是居于主导地位。很多呼吸科的研究对肺癌的筛、诊、治、康四个环节都能够使患者有更多的临床的获益、生存期。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 张子强教授:在肺癌领域里中央型小细胞肺癌比较多。如何选择抗血管生成药物很重要。安罗替尼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和小细胞肺癌里做单药临床研究时,排除了侵犯大血管中央性肺癌等高危的病人。在临床实践中,需要临床医生不仅考虑抗血管生成药物运用经验,也要对患者的影像学进行认真评判。

上海市同仁医院 苏奕亮教授:随着不同领域技术的探索,未来无论是在外周肿瘤或在慢性气道疾病的治疗上,介入会扮演更加重要的一个作用。但传统的药物,传统的化疗、放疗、免疫需要和介入做一个更加有机地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治疗疗效。

SESSION 2 


本环节由上海市胸科医院 钟 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佳蕾教授担任会议主持。


第一位讲者是维也纳医学院 Robert Pirker教授,分享的专题为“Adjuvant or neo-adjuvant therapyof operable NSCLC”,Robert Pirker教授介绍了肺癌的免疫治疗,NSCLC的辅助治疗或新辅助治疗,他通过相关研究讲解了NSCLC新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



第二位讲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项 轶教授,分享的专题为“ALK融合阳性患者治疗进展及策略优化”。项教授分别介绍了早中期患者及晚期患者ALK阳性NSCLC治疗进展和ALK阳性NSCLC策略优化,她通过相关研究指出三代ALK TKI洛拉替尼5年PFS率超60%,对于基线脑转移、不同变异体及合并TP53突变均有显著获益;亚洲亚组5年PFS率达63%,HR=0.22;早中期ALK阳性NSCLC迎来靶向治疗曙光,ALINA研究成功开启辅助治疗的新时代,NAUTIKA1研究释放出积极信号;晚期ALK+NSCLC治疗策略目前主流治疗模式包括3+X,1(+2)+3,2+2/3;ALK阳性NSCLC步入长生存慢病化时代。



第三位讲者是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时悦教授,分享的专题为“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治疗慢阻肺肺气肿”。李教授介绍了介入治疗COPD的方式,并通过相关研究及案例进行了具体讲解,他指出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治疗慢阻肺肺气肿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已证实其安全性、有效性,指南已明确推荐,已成为COPD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非均一性肺气肿、完整叶间裂,首选活瓣肺减容;蒸汽肺减容不需要完整的叶间裂,适合多数COPD病人。



第四位讲者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周建娅教授,分享的专题为“EGFRm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如何选择最优解”。周教授从“EGFRm晚期NSCLC一线治疗现状与挑战、EGFRm晚期NSCLC一线治疗策略优化、EGFRm晚期NSCLC一线治疗人群选择及探索”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她指出奥希替尼一线单药治疗NSCLC获得确证性的PFS和OS获益;EGFR-TKI联合治疗有望突破单药治疗困境;以三代EGFR-TKI为基石的一线联合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获益,期待能为患者带来更多一线治疗选择。



讨论:

上海长海医院 董宇超教授:随着肿瘤治疗疗效越来越好,肿瘤病人的治疗时程越来越长,呼吸介入在肿瘤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诊断及呼吸性治疗后的对症处理,更应该是一个全程管理。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宋小莲教授:在肺癌局部治疗中,介入可以发挥非常好的作用,并且可以和药物及其他多学科的治疗方式共同去做一些联合和研发、进展。

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文峰教授:对于肺癌转移的介入,应该做一些头对头研究来比较SBRT和介入的疗效。目前介入治疗越来越成熟,有光动力冷冻、消融等,到底哪种手段更加标准,需要看总生存、PFS、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SESSION 3 

本环节由上海市胸科医院李子明教授、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 胡 洁教授担任会议主持。


第一位讲者是浙江省肿瘤医院 宋正波教授,分享的专题为“肿瘤合成致死药物进展”。宋教授从“早期临床病房简介、目前合成致死领域的研究进展、生物标志物及其他”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他首先介绍了浙江省肿瘤医院I期临床研究的相关情况及合成致死领域牵头开展的项目。他指出当前合成致死药物存在的问题有:单药有效率低、不良反应较高,无法耐受长期给药、联合治疗方案不明确。除PARP抑制剂外,多种合成致死靶点都在开发中;目前单药疗效有限,方向不明确;联合治疗以PD1或者化疗为主,但是疗效提升不够显著需要寻找更精确的标志物。



第二位讲者是湖南省肿瘤医院 张永昌教授,分享的专题为“5'ALK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张教授主要讲述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进展及耐药后的探索,并介绍了自己的相关研究进展。



第三位讲者是上海市胸科医院 钟润波教授,分享的专题为“ADC在NSCLC中的应用”。钟教授主要从“抗体偶联药物(ADC)概况、ADC在NSCLC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讲解,他介绍了ADC类药物的结构关键五要素:靶点、抗体、连接子、载药、连接技术,ADC药物现已发展至第三代,继HER2之后,TROP2成为ADC最新热门靶点之一。最后他提出思考,抗原表达是否与疗效相关、如何面对ILD等副反应、联合免疫是否可行?



讨论: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张 勇教授:以往认为经腔道可能在定位方面比经CT要稍微差一些,现在有了机器人之后,这方面的差距得到了一定的弥补。机器人气管镜的腔道更细能够到达更外周的位置,并且具备穿破管腔的特质,所以设备完善之后基本可以达到跟CT比较一致的水平,那么经气道的消融副作用比经皮要更小一些。

上海长海医院 石 荟教授:如何用一些基础研究去回答临床问题,不同融合基因、不同的基因状态的患者,其预后及处理方式不一样,如融合基因、ALK基因等突变基因的患者,可能靶向药物的治疗的疗效会更好,预后可能会更长,有机会能够得到更长生存的。但具体到每一个不同的基因,又有不一样的适应性治疗的处理,还是要根据不同的基因的状态进行处理。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张 莉教授:目前放疗科医生在肺癌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弱,是因为药物的进展越来越快,放疗则尽量做到小而不漏、剂量低而足够,尽量给病人取得安全性好的前提之下的疗效,否则药物治疗如果无法继续进行,无法实现长期生存。在免疫治疗时代,放疗科医生做了很多的思考,首先是时机,其次是要不要做肺内病灶,所以放疗科医生更加关注的就是哪些患者能够从免疫治疗了以后的放疗获益。


分论坛

心脏及大血管疾病的诊治

SESSION 1 

本环节由上海市胸科医院 秦 牧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车文良教授、 上海市胸科医院 韩文正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李 剑教授担任会议主持。


第一位讲者是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蒋廷波教授,分享的专题为“CCM机制与使用适用人群选择”。蒋教授介绍了本院CCM植入的情况,指出目前国内使用CCM的数量较少,仍需要发展。他介绍了CCM的机制及人群的选择,目前主要的随机临床研究的大部分受试者为NYHA Ⅱ级,CCM电流需要传导到尽可能多的心肌,才能有好的疗效。而心肌纤维化后,阻抗很高,会导致CCM电流无法影响到较远的位置。CCM可以改善心肌,但这需要心肌的供血良好,并且已经凋亡的心肌细胞是无法改善的。



第二位讲者是上海长海医院 郭志褔教授,分享的专题为“房颤一站式手术2.0版:左心耳电隔离+封堵”。郭教授介绍了左心耳电隔离在房颤导管消融中的应用,指出LAA是房颤重要触发灶,LAAEI可提高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成功率,LAAEI手术方式、能量方式等有待进一步研究,一站式手术2.0版:LAAEI术后栓塞需特别重视,LAAEI+LAAC值得探索。



第三位讲者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李 剑教授,分享的专题为“超高密度标测在房性心律失常中的进展与应用”。李教授首先说明了为什么我们需要超高密度标测,接着介绍了超高密度标测在房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指出超高密度(高精密度)具有优、快、好、准的应用优势,应用时要先读判定机制、正确的参考推导正确的WOI、正确的标测过程、正确的解读思路,他还强调超高密度标测提供的是基础,决策在人。



第四位讲者是上海市同济医院 刘学波教授,分享的专题为“Takotsubo Syndrome: Pathophysiology, EmergingConcepts, and Clinical lmplications”

刘教授介绍了应激性心肌病由来、发病率、影像表现、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等,他指出Takotsubo综合征的诊断具有挑战性,临床医师必须寻找将Takotsubo综合征与急性心肌损伤的其他原因区分开来的技能。多模态成像技术有助于这方面的研究,并提高我们对其潜在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的理解。目前,Takotsubo综合征仍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的疾病,缺乏经过证实的或有效的治疗方法,亟待解决。



第五位讲者是上海市胸科医院 李若谷教授,分享的专题为“心脏再同步方式及器械的选择”。李教授介绍了可以从CRT治疗中获益的心衰患者及治疗指南,她指出心衰合并non-LBBB时,QRSd越宽,CRT获益越大,可以尝试CSP;BVP和CSP都是指南推荐的CRT治疗方式,且相互补充。BVP的器械选择包括左室四极导线、算法功能优化;CSP的器械选择包括:美敦力、雅培、百多力、波科等厂商均提供了专门用于CSP的鞘管和电极,这为临床医生在CSP操作时提供了更丰富的工具选择。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CSP工具。



SESSION 2 

心外科


本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薛 松教授、上海长海医院 韩 林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 郑 悦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过常发教授担任会议主持。


第一位讲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赵 强教授,分享的专题为“Coronary Functional Assessment in CABG”。赵教授介绍了冠状动脉功能性评估在CABG中的应用,通过相关研究及案例进行了详细讲解。他作出总结,FFR指导的CABG可以降低竞争血流产生的动脉移植术后失败率,最佳 FFR/QFR 临界值对于 ITA可能是 0.78,对于RA可能是0.71。


第二位讲者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凤 玮教授,分享的专题为“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如何制定手术策略”。凤教授首先介绍了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的定义及分类,他指出IMR临床上关注的三个问题:一是中度反流是否需要外科干预?哪些人需要干预?二是重度反流修复还是置换?生物瓣或机械瓣?三是重度反流修复,单纯植入小号硬质全环是否足够。研究表明单纯瓣环成形不能改善左室形态不能改善后叶栓系,瓣环成形术后,后叶栓系加重后叶栓系加重是瓣环成形术后期反流复发的主要决定因素。



第三位讲者是武汉协和医院 王国华教授,分享的专题为“终末期心衰的辅助循环治疗——武汉协和经验”。王教授首先介绍了武汉协和心脏大血管外科概况、心室辅助(短中期/长期)分类、短中期和长期心室辅助选择,并介绍了心室辅助选择的经验。创建了Extra-VAD临床应用新技术——插管方式,心脏术后无法脱机 BTR、术前心源性休克桥接决策 BTD。亮点有以下:D-uoCor集成化双心室辅助装置、ECMO桥接植入型心室辅助装置、D-shant分流器、Extra-VAD心室辅助装置、D-OmniHeart经皮心室辅助装置。



第四位讲者是上海市胸科医院 郁 怡教授,分享的专题为“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二叶主动脉瓣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郁教授指出BAV手术标准为具体狭窄、反流程度和升主动脉扩张程度;外科手术的核心指标:AR>中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是不是扩大(>55mm)等;BAV术后超声检查注意事项:BAV成形术:主要观察瓣膜形态、运动情况,CW估测术后主动脉瓣峰值跨瓣压差反流程度(轻中度以下正常),主动脉环、窦部及窦管交界内径;BAV成形术修复成功标准:反流程度轻中度以下,反流束不偏,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10mmHg以内。超声心动图对BAV非手术病人随访的要点:瓣膜狭窄程度的评估、瓣膜形态和运动功能的观察、假瓣膜反流的评估、左心室肥厚的评估等。



第五位讲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刘 浩教授,分享的专题为“房颤合并二尖源返流的微创外科处理策略”。刘教授先介绍了AFMR的病因、分型、表现,随后介绍了新华医院的研究,回归分析显示:二尖瓣反流未减轻与房颤复发相关。他做出总结,房颤和房性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关系密切,并最终导致心衰的发生;梅氏微创房颤手术对房颤的有效治疗,大部分合并中度及以下患者术后AFMR减轻、恢复窦律;对房颤合并中重度以上AFMR的患者,不建议行单纯房颤治疗,需要同期行MVP+房颤迷宫术。



“2024年中欧胸部疾病学术论坛”圆满结束,本届论坛汇聚了胸部疾病领域的顶尖学者与临床专家,搭建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会议上多位权威专家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与会嘉宾共同探讨胸部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诊疗进展与未来趋势,促进了胸部疾病的诊疗进展。


THE

END

文  稿  I Young

编  辑  I  清水苏



采用网络会议直播的形式

链接不同地区医院的教授专家

进行肿瘤治疗病例难题的交流会诊

探究临床试验、推广精准治疗的理念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看精彩视频

医者纵横
医者纵横,聆听医者新声。 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线上MDT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