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莫奈 1890 年代的努力是他创作生涯中最为专注、作品形式最丰富的时代,那么他晚年(最后 26 年)的成就则更为集中、深邃,也更为动人。莫奈并未流连于各自独立、相互关联的世界中;他反而大大缩小视野,最后几乎只选择他的水池和花园世界(虽然他在 20 世纪初期曾返回伦敦,并于 1907 年到意大利旅行,二次旅程均有些创作)。莫奈最后的 25 年都在吉维尼附近度过,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曾威胁侵入吉维尼时也未曾离开。工作习惯的如此巨变,部分是由于莫奈年岁渐增和必然的体力衰退。他有一个司机可以让他到任何想去的地方,但看来他想要留在家中,在亲人相聚下工作是有几个重要的理由:第一,他的亲人在他晚年时因遭逢不幸而相继减少。他的继子雅克于 1890 年移居挪威,并娶了一位挪威女子,莫奈因此于 1894 年到挪威旅行并带回他的柯尔萨斯画作。莫奈的继女苏珊娜·霍舍德逝世于 1889 年,他的妻子艾丽丝逝世于 1911 年,而他的儿子让则于 1914 年去世。尽管此前长期参加艺术展览和活动,但莫奈是一个十分顾家的男人,这可从他信中对妻子儿女的关心中明显看出。因为家庭成员或病或亡,加上让-皮埃尔·霍舍德和米歇尔·莫奈于 1914 年行赴战场,无疑他觉得有义务留在家中,担负起大家长的责任。因此,他的房舍和产业很快地由于家中人员的减少而比以前来得宽敞,对莫奈来说,那是些无奈和纠缠回忆的地方,也是掺杂着死亡的生之思考,如同他钟爱的花朵之盛开和凋谢一样。简单来说,对莫奈而言,吉维尼已成为生命中最有意义的地方。莫奈的吉维尼花园
(实景照片)
而花园墙外的世界却是另一种无奈,德雷福斯事件的恐怖证明了尖锐的痛苦,如同接续而来十年中的世界大战一般。如意大利国王被刺、日俄战争、土耳其革命、俄国革命,以及 20 世纪初的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的无政府状态。而当巴尔干半岛战争于 1912 年爆发时,大家都知道一场欧洲大冲突不可避免,问题只在何时和何地发生而已。吉维尼花园中的莫奈
(实景照片)
但在这些事件之前,莫奈已经达到他生命的目标。在将近 40 年的创作生涯后,他用 1890 年后惊人的画作系列使批评家闭嘴,同时也赢得了他长久以来追寻的名声。在经济上更无可置疑地成为巨富,卖画使他收入了数以万计的法郎,金钱上无忧无虑(画商和收藏家这时都追着他要画),也使他不再有什么需要证明自己的迫切需要(他做得已经够多了)。那么他为何不留在家中,耕种花圃,享受老年的乐趣?克劳德·莫奈
1840 - 1926
莫奈拒绝休息在自己的桂冠之上,并接受似乎令人满意的命运,他甚至不愿重复过去十年来创作系列绘画的同样乐趣。现在,他非但没有如 1890 年代花一两年的时间去作特定的组画,相反的,他投注了 10 到 20 倍的时间,从事单一却多方面的工作,将他的水和花自美学诠释成另一种真实。1890 年代中期,莫奈开始画睡莲池上日本桥系列;1926 年,在他屈服于肺硬化而留在卧房中观望窗外占地二亩的大花园时,他为吉维尼创作了三百多幅作品,有些画幅大至 12 至 14 英尺,并经过长时间的绘画过程后形成粗雕的表面,花在这些作品上的工作量令人难以想像,尤其当我们想到是在他 74 岁到 86 岁高龄时从事这些大尺寸创作时。我们也知道他曾毁掉许多不满意的作品,因此今天存留下来的作品仅是当初创作的一部分。这些事实尽管令人震惊,却无法完全阐明莫奈的最后成就。这些成就表现在充溢其画中信仰和怀疑的绝妙组合之间,也存在于画作里似乎游移于肉体和人生苦短间的表达方式,它又与莫奈的新绘画技法有所关联,这样的新技法使他得以创新绘画艺术,运用媒材完成自己或任何其他人多年来未曾想象过的绘画效果。举例来说,他的笔触可以既是元气淋漓又安祥静谧,热情洋溢又沉稳如磐,杂乱无章却又音韵和谐。同样的,他的用色变化可以从炽热纷杂,甚至不讨喜欢,到冷静有序、诱人十足。莫奈晚期作品的画面可以如水晶般剔透,升华纯净,也可以浓稠繁密,把苦闷烦恼夹杂于纠结的色彩之网中。这些外在形式非常显著,但也仅间接解释了莫奈晚期作品中威严的特质,特别是在 1918 年至 1922 年间的日本桥及玫瑰花架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莫奈不仅是个传统定义的画家,他更幻化为集雕刻家、音乐家、诗人、小丑、智者、预言家及追寻者于一身的综合体。莫奈作品外在的繁复,和莫奈并非在水池或花径中完成其画作都说明了这一切。他在宽敞的工作室中完成作品,因此,这些画尽是回忆之像与观察之果,也是宇宙世界中某些元素表征的呈现,更是那个时代史事的见证。所以,它们表现了莫奈自身对无常与恒定,过往与现在交缠的敏锐感受,在这些系列作品中,都是这两种现象或前或后的伸展。就像莫奈所言,他们既凝结又绵绵不绝,既骇人又安慰,一如其画,也一如其生活。这些所有的意念,使莫奈晚期画作呈现的不仅是庄严,更变得似乎不可能,画中充斥着真实的丰富,特点与个性涵容一切。如莫奈在 1890 年代的系列作品,睡莲与玫瑰庭园清楚地表达了几层境界,这些画作有基本上的限制——压缩的空间、狭窄的视角、清晰的边界及有限的用色。莫奈试图减少绘画中的基本元素,希望借此令这些元素有独自的时代空间、语言风貌,不受限于特定的流派、个人、种族或是传统。通过这些作品的解读,纵然仍有限制,这些画作变成画家心中的大竞技场。人们神游其间极易放松自己,只因远与近的分别消失了,笔触与色彩也不再用来界定可解释的形式,上与下、前与后很难分野,所有的只是一片广袤无界的空间,你只能细观这所有景象,就像迷途的旅客般。日本桥系列作品也有同样的画风,小桥占住整个画面,桥身弯弯架在湍急的水面上,连接了桥两边的花田、莲叶。相较于莫奈早期作品中对单纯又熟悉事物的简洁描述,他的晚期作品复杂多了。评论家和收藏家在莫奈 1909 年 5 月于杜兰·鲁埃的首批“睡莲”系列作品展览中,就察觉到了这种不同。
在那次历史性的展览中,莫奈展出了令人瞠目的 48 幅系列作品,而且所有的画作都是他家的睡莲池,在不同角度、不同光影和不同气候下的景致。这次展出是莫奈同一主题系列作品中最大的一宗(莫奈于 1890 年代所作,在 1895 年展出的教堂系列为 20 幅;1904 年在伦敦展出的水景系列为 37 幅)。赏画者对这 48 幅画作赞叹之余,也深深感动于所有作品间的融合一致,虽然这些画作完成时间是从 1903 年至 1908 年,共有 5 年之久。就如古斯塔夫·吉弗鲁瓦的评论:吉弗鲁瓦深深折服于莫奈能将简单的主题幻化得如此瑰丽丰富。水滨花丛间,莫奈皆能寻得云天游踪、林海风迹、光影留痕,以及自然界中一切令人欣羡的事物。在简洁的表象下,是眼所能观、心能体会的,是无限的物象,也是丰饶的生命。一些艺评家比较了莫奈的画作与其他艺术形式作品,特别是与音乐及诗歌之间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注重结构、变化、直觉和韵律,有许多人也注意到莫奈风景画中的装饰性。虽然这样的画风总被归属成西方传统,特别是 18 世纪法国画坛,但评论者仍不免提到莫奈画作与日本艺术之间的关系。当时一位以敏锐著称的艺术新闻报评论家罗杰·马克斯认为,莫奈的画作与日本绘画的形式架构有些直接的关联,正如日本艺术以阴影表现存在,以个别成就整体。莫奈对日本文化和艺术的强烈兴趣在完成于 1899 至 1900 年间,于翌年 11 月底 12 月初展览的“日本桥”系列的 18 幅画作中完全显露。参观过这次画展的人对这样的转变都表示了意见。较守旧、地域观念强烈、情绪化的人们为这位法国杰出画家偏离所承,接受东方的东西而感到不快。不过,大多数人对莫奈的转变都表示肯定。艺闻专栏的评论家朱力·雷克雷尔甚至认为,从国家主义观点来看,这样的画对法国是有益的。“这些画作实现了一个热情又有纪律人的才情,羞辱这些画,等于羞辱了法国。”葛饰北斋作品《神奈川冲浪里》
约 1830 - 1831 年
日本文化对自然的尊崇,令莫奈心驰神往。在法国,大家都认为日本画家皆从风景画入门,毋庸置疑,莫奈就是这种理论的忠实信徒,他在 1904 年对吉维尼的访客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日本的泥瓦师傅在砌墙的时候,总在自己面前放一朵玫瑰花,以便工作时,可随时观赏花朵,嗅闻芬芳。随着工作的进展,泥瓦师傅会移动玫瑰,让花儿总是在他的眼前,这是多么动人的情景啊!”莫奈珍视的就是这种与自然亲近的感觉,他在“日本桥”系列作品中宣扬这样的理念,而且在往后 26 年的生命中至死不渝。是这样的信念将莫奈晚期作品区隔出来,并赋予它们特殊的力量,也使它们与早期作品截然不同。我们若将这些晚期作品视为莫奈一生与自然长期关系的积累,它们也是与他前面的作品真正的割离,它们是以具体的事实与前期作品分开的。例如,它们是长时间的产物,相较于其他时期的作品,它们的数量也最多,而且它们也极为浓郁,以至于外界的事物,除了云影、天空和池面横伸的枝桠,都不包括在内。这样的绘制手法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孤立感,反过来却使这些作品比起其他的创作更引人深思。最重要的是,这些“睡莲”和“日本桥”的作品,事实上很明显的都是非西方的,不像他以前的作品,甚至也不像野兽派和立体派的前卫努力。这些水景作品被极度地缩减,以致于它们被刻意地将其中特质性和描绘的事物减至最少(浓缩到有些艺评家认为画中并无任何动机存在)。这些画作却绝非凭空想像的,尽管它们闪耀、透明的表面经常显露出画布的经纬线,它们仍然依赖画作本身的质感和可辨识的想像,以求达到的一种介于实体与想像、视觉和美学之间的新平衡。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莫奈明确地舍弃他从前和当时的作品,而寻找其他的形态,尤其是日本的东方艺术。因为在那里,他可发现合适的范例,作为他设计水池花园的创意源泉。这些东方文化与自然变化更为调和,也更能流畅地显示出自然的奥秘和多种面貌。就这样,莫奈发现了一个与世界更有意义的关联,以补足他在吉维尼花园物质环境中寻得的世界。1909 年,当人们观赏“睡莲”展时,唯一的遗憾便是这些画作终会分散。“优美绝伦,但每幅作品仅拥有它们共同秘密的一部分。”莫奈长久以来一直在思考环绕整室大幅画作的装置法,如同罗杰·马克斯形容的:在“睡莲”展完毕后,莫奈便开始计划实现这个梦想,结果便是在橘园美术馆的两间大房间中,墙壁上挂置 22 块巨大的画板,提供他睡莲池的连绵全景。(注:以下配图非常宽,需横向观看)The Water Lilies - Clear Morning with Willows
经过复杂的交涉后,这批奇妙的画作成为莫奈捐给法国的赠礼。这是他作为法国最伟大画家之一的最佳例证,也是他渴望留给纷乱 20 世纪后继者一个宁静祥和的生动传说。The Water Lilies - Clear Morning with Willows
这个传说当然与他坚信建基于自然的艺术重现活力有关,20 世纪的发展必然会再予以肯定。因为不仅世界被第一次大战撕裂了艺术的真实,艺术本身也扭曲了与真实的长久关系,而强行变成艺术本身一种狭隘和无益的探索,这些莫奈势必有所感觉。自然在这种环境中不再扮演主要的角色,甚至更被某些艺术家唾弃。因此,我们丝毫不惊讶,莫奈会在他七十岁和八十岁时,把精力集中在睡莲系列上,并且成绩斐然(尽管莫奈在刚刚改装橘园内装置的面板并未全部完成时即去世)。这是这位年长艺术家对光线的最后呼唤,也是他对长期滋养他的力量的礼赞。The Water Lilies - Clear Morning with Willows
因此,这批画作所具有的深切特性也就自然不会令人吃惊了。它们散发魅力、充满诱惑,似乎也喻示了画面的另一个故事。The Water Lilies - Clear Morning with Willows
它们比 1909 年的组画更加深暗和寡言,1909 年的作品相形之下更富沉思而乐观,色、光的世界,几乎可说是轻松愉快的。睡莲
目睹世事变化和文明走向,艺术家明显地并未完全遵循自然,并且十分痛苦地面对非图表和不确定的未来。睡莲,落日
作为 19 世纪前卫画家的仅存硕果,莫奈必然觉得负有提醒后继者自然奇景的责任,也害怕有一天自然会被抛弃。
橘园美术馆的莫奈巨幅睡莲
莫奈去世之后,他留给世人的画作所传达的讯息,仍痛彻而且影响深远,事实上,我们应当倾听和注意,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