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公众号以来,跟许多旧友恢复了联系。有几个是本来以为终生都不会再联系的朋友。总体来说惊喜多过惊吓。
当然,还有一些本来以为会重新联系的朋友,并没有联系上。
我在文章里提到了很多人,写的时候其实挺胆战心惊的,害怕给这些人造成麻烦,结果写完之后风平浪静。这说明看文字的人确实是少了,朋友圈天天转发也没有多少人看,以后胆子还可以大一点。
前几天跟一个大学老师互关了公众号,看她的一篇文章,她在课堂上做了个调研,发现班上的学生们基本是通过抖音、小红书来获取信息,看公众号的人寥寥无几。
人不能对抗时代,短视频才是这个时代的主角,时代的选择一定有它的道理。甭管你愿意不愿意,生活都难免会被短视频改变。至于变好还是变坏,暂时还不好下定论。
时代在发生着巨变,我们只能静观其变。
有了短视频之后,似乎社交的需求也逐步弱化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能在短视频中找到不错的答案。除了需要维持你的亲密关系和工作关系,其他的低效社交仿佛可以全部排除。
因为现实生活中,在社交场合你遇到聪明人的概率并不大,大家都是普通人。即便是遇到了聪明人,他也不可能掏心掏肺地跟你讲真话,所以低效社交可能真的还不如刷短视频,短视频上的高人们,为了流量,还真是说了不少真知灼见。
当然,比刷短视频效率更高的是读书。
我听好多人说过这样的观点:最高效的社交方式是读书。
人类最顶级的智慧,还是被保留在了书里。而且这个时代的最大红利是,只要你想读书,不管什么样的书,你都能比较方便地找到。
我现在读书,找书,很多都是通过短视频。抖音、B站、微信视频上有很多高人,只要善于寻找,绝对能找到一大批适合自己的书,能指导自己现实生活的书。
而且我们不必盲目地追新书,最值得读的书,往往是经过岁月洗礼的那些经典。
前几天有人问王德峰教授,2024年他读了什么新的书。王教授说,他没有找到能引起他兴趣的新书,这一年他读的还是之前读过的书,最关注的一本书是《庄子》,他给年轻人推荐了曹础基先生的《庄子浅注》。
他也提到了老子《道德经》里的“反者道之动”。他说:“反者道之动”给中华民族注入了这样一种精神,当我们非常成功,我们的事业或者工作达到一种鼎盛状态的时候,因为“反者道之动”这一句话,就让我们中国人保持了必要的警觉。因为事情会走向它自己的反面;也同样是“反者道之动”,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未来总是能够充满信心,在最艰难的处境当中,我们相信“反者道之动”,所以曙光就在前面。
王德峰教授提到,我们平时非常关注具体的经验和知识,觉得这些东西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但是当我们遇到真正的困难时,就需要一种更高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就藏在《庄子》这样的典籍里。
最近在读余华的散文集《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他也提到要阅读经典。经典作品的优点是可以反复阅读。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第100页 余华 著 作家出版社)
我们要从这些聪明人身上学习读书的方法,通过学习这些大教授、大作家的读书方法,去阅读更经典的作品。
我想到了今年夏天读的一本黄永玉老先生的散文集,叫《还有谁谁谁》,老先生去年已经去世了,这是他的最后一本书。
在前言里他提到自己写这本书时99岁,为了筹备自己的百岁画展,他还得在写作这本书的同时再画几张画。当然他也预感到,如果自己参加不成这个画展,那也是老天爷的决定。
这本书回忆了他生命中遇到的一些人,长辈、领导、同事、保姆、晚辈。感觉有60%的篇幅跟文革有关。
之前看《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本书,写到文革期间沈从文的遭遇,感觉沈从文先生一直在跟亲朋好友抱怨房子小,房子破,被迫到江西之后,住宿环境越来越差,看了让人压抑。
看黄永玉老先生的回忆,他很少写自己如何遭罪,居住环境如何逼仄,他写的全是一些苦中作乐的事,你说老先生是把这些糟心事都忘了吗?并没有,那么多小事他都记得,这些事怎么会忘?只能说他活到99岁这样的年纪,人越来越豁达了,当然如果不豁达,可能也未必能活到这个岁数。
《沈从文的后半生》里提到一件事,黄永玉带着三个日本人去请教他日本钞票上服饰的一些细节。
黄永玉在《还有谁谁谁》这本书里,也提到了这件事,不过他那一篇主要写的是自己家的保姆,保姆一见三个日本人,左手提溜着几个水杯,右手提着一壶茶,顿在桌子上扬长而去。你可能觉得这个保姆没有礼貌,但是你要听了她的前半生,可能就不会这么认为了,这个保姆的丈夫是游击队员,被日军残忍杀害,两个双胞胎儿子也被日军投入河中淹死,这样的血海深仇你让她怎么忘记?黄永玉没有为此事批评保姆,反而跟朋友们一致认为是便宜了这三个狗日的。
看到此处又让我想起看齐邦媛的《巨流河》,里头提到抗战后期,东京遭到美军轰炸,作者想起来很多日本女人喜欢把在中国阵亡的日本男人的骨灰随身携带在自己的和服里,这些女人如果遭到轰炸,那么那些日本男人的骨灰也要再遭受一次轰炸,想到此处作者就觉得痛快!
血海深仇确实不能忘!
黄永玉在书里也写到了江青这样的大人物,如果在文革那个年代,提起这样的名字,内心可能都会颤抖,但是如果活到了2021年,就可以在回忆录里从容地写她的丑态。
所以读这本书给我的最大体会是,一定要活得久,不要被暂时的困境压倒,要把心态调整好,活得够久,才能享受到未来时代的红利。
在现实生活中,以我们的人脉关系,怎么可能见到这样的妙人?听这样的人给你讲人生道理?
所以还是多读读书吧。
你还可以看: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