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断舍离”

文摘   2024-12-18 11:17   山西  

昨天看树木希林的《一切随缘》,她讲到自己一直以来只有三双鞋子,包括长靴在内,长靴是四十年前因为工作需要买的,后来发现渗水了,只好又买了一双,于是她有了四双鞋子。

(《一切随缘》第四页 树木希林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一下想起来当年拍戏时认识的一个老演员,老头穿的衣服永远是旧旧的,用的手机是诺基亚直板机,陪他去超市购物,一包洽洽瓜子、一包花生米、一瓶牛栏山二锅头、一包中南海香烟,就特别满足,嘿嘿直乐,走到收银台,不让我帮他结账,自己从口袋里掏出个信封,里头有零有整,还有钢镚儿。

你可能会疑惑,老头是不是特别穷啊?并没有,老头一天挣好几万!现在可能挣得更多!

这些人可能是娱乐圈的异类,名利场向来是先敬罗衣后敬人,在这样的地方,还能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讲究鲜衣怒马、烈焰繁花那一套,说明内心强大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两个人也确实配得上老艺术家的称号!

人怎么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没有跟老前辈请教过。

我的体会是,参加的葬礼多了,可能会逐渐开悟。

上次参加一个长辈的葬礼,看到她生前穿的几大包衣服都被扔进了坟墓里。扔之前,孙女想留下奶奶的一顶帽子做个纪念,被她妈妈制止。衣服很快被黄土埋住,我也帮忙填了几锹土。

树木希林还讲到她的秋裤前面有开口,是因为她一个朋友的老公去世了,好多秋裤没穿过,于是她要过来自己穿了,秋裤有点宽松,她觉得挺好。

(《一切随缘》第四页 树木希林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她讲了一个物尽其用的观点,不管是什么材料,都想把它放到能发光的地方去物尽其用。甚至包括自己,她也希望自己在得到净化后才落幕,像佛经里说的“如薪尽火灭”。

我的衣服不太多,这两年我媳妇儿总给我买新衣服,我还老埋怨她,我跟她说,男人穿新衣服是可耻的!

这两年经常是到春天的时候,才发现很多冬天的衣服还在衣柜里没有拿出来穿过一次,来年估计更不会穿,十分可惜,自己总穿的就那么两三件,领子、袖口磨破了,才觉得更亲切。有一件十年前买的皮衣,每年冬天都爱穿,皮子好好的,里头的衬布破了,也不知道能不能找个裁缝修补修补,真舍不得把老伙计扔了。

日常的好多东西,买了不用,也是徒增烦恼,本来房子也不大,还得专门找地方放,放那儿又觉得不甘心,总想着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用处,好好的人,不知不觉就被物质奴役住了。

我们这些年,好多东西更新换代太快了,老家的家具,都是爷爷和爸爸亲手做的,十多年前大家都换新家具的时候,我家也跟着换,不换总觉得自己家就落后了,还好旧家具没扔,都放楼上了,其实换的家具都是样子货,还未必环保,属于典型的把龙种换成了跳蚤。

前些年财务状况不错的时候,买了好多书,现在一看书柜,就想把二分之一的书都扔掉,尤其是一些不太高明的小说,想不明白当初为什么要买,以后买书,只买经典。

书籍的电子化是很好的,有些书没必要留纸质版,上次跟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交流,我问他最近图书馆那一批个人捐赠的书是谁捐的,他说好多人都是孩子不在这个城市生活了,书放在家里太占地方,也没人看,就捐掉了。捐到图书馆,还是一个好去处,否则真有人把书当废纸卖,我就曾经在垃圾站拣到一本辞海。应该是一个老先生的,也不知道哪个后辈没心没肺的,把这样的书都扔掉了。

(辞海)

贫穷让人清醒,再有钱的时候,希望也能保持住这种清醒。

你还可以看:

陈鲁豫老师的新媒体转型为何如此成功?聊聊《岩中花述》这个播客
日更公众号会有瓶颈吗?该如何突破瓶颈?

张彦青
思想自由,行动自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