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小宇宙App听邦妮和绿妖跟一个发型师聊天,聊人生中找到一个好的发型师有多难。有人找到理想的发型师之后,会跟着发型师的踪迹一路迁徙,有人从克拉玛依到北京理发,也有人从北京去内蒙理发。
可见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型师比找对象难多了。
我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一个光棍是理发的,但是特别懒,你头发长了想找他时根本找不见,他没钱的时候就会主动上门问你理不理发,后来这个光棍不知所踪,这是我关于理发师的最初记忆。
前些年我固定理发的地方是一家夫妻店,每个月去两次,老公理发妻子洗头,在这个地方理发还比较自在,价钱无需确认,15元一次,老板也不会忽悠你办卡,理出来效果也满意。
最害怕出差在外的时候头发长了,进理发店之前,得做很大一番心理建设,尤其害怕进那种灯火通明、制服统一的理发店,进去之后看册子上的理发师,永远分不清总监、首席、高级、中级有什么区别,总觉得一不小心会暴露自己的贫穷。
咱也不知道理个寸头应该选什么级别,差距有那么大吗?等你确认好价钱,躺下洗头时小助理就会忽悠你办卡,你得照顾小助理的情绪,把不办卡的理由找好,毕竟谁都想多挣点钱。小助理没搞定你,理发师大概率又会轰炸你一轮,对待这些在你头上动刀的人,必须得客气一点。反正一整套流程走下来,能把社恐活活逼死。
在2020年以前,我从未动过自己给自己理发的念头,觉得过分繁琐,前面倒还可以凑合,后脑勺根本看不见,你怎么操作?直到被困在家里出不去,头发长成荒草。
(荒草)
于是拿起媳妇给娃买的理发器试了试,发现并不难,最初是让媳妇帮忙剪后面的部分,后来买了一面正对洗手台镜子的圆镜,能看到了后脑勺,干脆开始自己给自己剪。
后来又置了一把飞利浦的推子,用起来还凑合,飞利浦比较讨厌的是充电器永远是特立独行,跟谁也不兼容,跟自己家牌子的剃须刀都不兼容。
这个飞利浦的理发器锋利程度尚可,缺点是没有三毫米以下的卡尺,不理想,鬓角处修不出来,所以还是经常去外面的理发店理发。
直到有一天,那家夫妻店把理发价格从15元涨到了20元,这五块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愤然决定,从今往后,要做自己的托尼,谁也别想在我头发上动剃刀了。
于是又置了一把小推子,可以精修鬓角,用起来非常灵活,缺点是只有一到三毫米的卡尺,三毫米以上的活儿它干不了。
自己给自己剪头,关键是要迈出第一步,不要怕剪坏了,头发这东西,比庄稼还听话,一年四季都长,如果说冬天剪坏了,开春才能长起来,那坏了,还是找理发店剪吧,我估计那样的话保险公司都能开发出理发险来,剪坏了包赔。
有一次剪的时候,不小心把卡尺碰掉了,只好剪了个光头,后来发现走到哪儿,大家都变得特别客气。男人这一生,还是要剪一次光头,尝尝当社会大哥的滋味。
(社会大哥)
经过两三年的实践,自己给自己剪头变得更加得心应手,比给儿子剪还顺畅,给儿子剪头除了剪头,还得做好安抚工作,必要时还得许诺剪完头给买什么玩具。
给自己剪最起码自己是听话的,不会不耐烦,我一般都是选一个天气不错的下午,阳光从卫生间的窗户照进来,卫生间的灯也全部打开,放点音乐,不慌不忙地慢慢剪,剪完洗个澡,怒省20元,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