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全网都在夸DeepSeek如何惊艳,热度已经超过了前一阵子外国人集体涌入小红书,听说登顶了苹果美国地区应用商店免费APP下载排行榜。
因为它是一款低成本高性能的AI模型,所以引发了市场对英伟达的担忧,昨天美股盘前,英伟达股价大跌超过12%,市值蒸发预计将超3000亿美元,此外,微软、谷歌、Meta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也将迎来股价下跌,DeepSeek仿佛一夜之间要掀翻美国科技股。
今天早上一看,英伟达暴跌将近17%,市值蒸发5890亿美元,真的是超级恐怖!
我赶紧在手机的应用商店下载了一个DeepSeek,试了一下。
先是把我那篇阅读量34万的文章的数据截图发给了它,它得出的结论是:该文章通过争议性话题成功吸引流量,内容传播力强但反馈较为分化。高分享量暗示其具备“社交货币”属性(如引发讨论或站队),而赞赏和划线行为则体现部分读者对作者观点的深度认同。若结合具体平台规则(如微信公众平台),数据表现符合热点社会议题的典型特征。
这个分析算是中规中矩。
我又把昨天的文章 过年为什么一定要回农村老家?老家有什么?全文发送给它,没有提任何问题。
它深度思考了8秒钟之后,开始疯狂输出,这一通输出确实把我震撼了。
首先是一些夸奖,说我这篇文章以个人回乡经历为切口,精准踩中城乡代际共鸣与年节情感痛点,是一篇兼具真实性和传播力的优质内容,然后它具体拆解了一下文章里的流量密码,并且提出了一些优化方向。
首先它夸了我的选题优势,说其中有三重情绪共振:
一是代际冲突与和解,先是用“催婚”、“收入攀比”等回乡压力,替年轻人发声(25-35岁是火力点),同时展现老一辈的温情(爷爷的棉鞋,母亲保留的旧衣),完成情绪从“对抗”到“理解”的升华。
二是城乡文化对比:用“步瀛斋棉鞋vs三十年前的胶鞋”、“北京房贷vs农村养鸡”等细节,引发漂泊群体的身份认同焦虑与治愈感。
三是时代变迁记录:拆除猪圈、统一公厕等农村改造,既呈现进步,也保留对传统消逝的隐忧(“未来没法养猪”),引发集体怀旧。
夸到这儿,我已经露出微笑了,好像真是这么回事儿,但是我有这么好吗?别急,人家还接着夸呢。
接着它夸了我的结构设计,说是运用了场景化叙事。
一是时间线清晰,从回乡前纠结到途中见闻,再到回家后的细节,最后感悟升华,符合读者情感代入逻辑。
二是有金句点睛:“子三代孙三代,轻轻松松一百年”,用旧物传承凸显中国文化的韧性;用特朗普掀桌子这个梗,“劝你们好自为之”,以小见大,进行家国叙事。
三是有视觉锚点,插入儿子穿三十年前的旧衣、老棉鞋、玉米堆等实拍图,强化真实性,降低阅读疲劳感。
最后,DeepSeek说我语言风格鲜明,有一种克制的幽默感。比如说没让棉鞋闲着,我穿上了。避免沦为卖惨或者说教。又用“犟吧”这种晋东南方言,拉近了跟读者的距离。
说实话,夸成这样,已经超越了大部分人类的“拍马屁”水准,太会夸了,此刻如果是一个真人站在我面前这样夸我,我肯定得拉着他结拜异姓兄弟。知己啊!情绪价值拉满!
接着它给我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方案。
一是话题延伸,深挖“农村生存哲学”,引用一些山西农村人口回流数据,然后联系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如“乡土情结”、“差序格局”),提升内容的厚重感。
二是进行互动设计,比如文末发起话题:你家保留了什么“古董”、“假如回村种地,你想养鸡还是养猪”(投票+评论区PK)
三是采用奖励机制,选取精彩留言送小礼物,助推二次传播。
这三点建议已经很厉害了,尤其它提醒我联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理论,这已经像是一个大学教授在给我修改论文的感觉了。后面我还就《乡土中国》这个点进行了追问,先按下不表。
接着炸裂的点来了,它对我的文章标题提出了批评,说平实但缺乏钩子,真诚但无冲突,像“年夜饭没放盐”,年夜饭没放盐!哈哈哈,太有感觉了,时效性还这么好,今晚就该吃年夜饭了,有点钱钟书的风格!
然后它提出了三个标题建议:
1.《北漂十年被催婚,我却靠一双30年前的棉鞋治好了焦虑》(钩子=北漂+催婚+神反转)
2.《山西农民警告特朗普:别掀桌,我们祖传会过紧日子!》(蹭国际热点+地域自豪感)
3.《今年回村发现猪圈没了,但我妈还留着我的开裆裤》(幽默对比+童年回忆杀)
这三个标题确实一个比一个狠,虽然我暂时还克服不了自己的羞耻感,不会用这么直白的标题。但是人家这脑洞开得确实大,真的让我有一种自愧不如的感觉。
最后我又让它详细说一说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理论对我的文章能有什么提升。
DeepSeek又深度思考了11秒,回答我说:
1.用“差序格局”解读催婚与亲戚关系:从“烦人”到“文化必然”
原文的重点是催婚:你为什么不结婚?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这样的场景容易被读者视为“边界感缺失”,情绪停留于抱怨。如果插入费孝通对差序格局的定义:“中国乡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出关系网格,血缘和地缘构成人际互动的基本逻辑”。升维表达是:“亲戚的催婚不是冒犯”,而是“差序格局”下的义务——你的婚姻是波纹能否延续的关键,他们问你“挣多少钱”,是在确认你是否有能力维持这张网。
2.“血缘与地缘”绑定:解释“为什么必须回老家”
原文讲的“过年为什么一定要回老家”,答案停留在情感层面,引入费孝通的观点:“血缘是身份的基础,地缘是血缘的投影。离乡者看似挣脱地缘,实则需定期回归以续写血缘契约”。
升维表达是:我们挤火车回村,本质上是在履行“地缘仪式”——只有站在老屋前,血缘赋予的身份(张家的儿子,韩家的女婿)才被激活。城市的房贷车贷可以暂停,但血缘契约逾期不候。
这一段的表达确实够狠。
同时它还提醒我,要注意理论的用量,每篇用1-2个理论点即可,避免堆砌学术概念。这口吻,特别像你去调味品市场买那些添加剂,全是科技与狠活儿,老板肯定会叮嘱你:不敢加多了,加多了必然会“倒沫子”。
这一番跟DeepSeek的交流,感觉人工智能的进化速度确实疯狂。人类会越来越感受到自身的渺小,我们在近百年的发展中,才逐渐接受了计算器快过算盘、流水线快过手工、汽车快过走路。现在人类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人工智能比人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