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两部电影,对我而言代入感都极强。这两部电影都没有买票去电影院看,但是看完之后都很有收获,想想真是挺抱歉。但这就是现实,今年我国电影总票房不及预期,也并不完全是电影的质量不行,主要是观众兜里真没钱了。
所以好电影也不一定有高票房,烂电影更要被大家骂。这是一个很可怕的负向反馈,票房越不好,投资拍电影的公司就越少。搞电影的人只能去搞短剧,男频女频,简单直接,投资少见效快,未来更没有什么好的电影。大家只能吃预制菜,看微短剧,享低质人生。
这两部电影都讲了中年失业的话题,但是编导的处理手法却有很大的反差。
《走走停停》里,胡歌扮演的编剧从业好多年都没有自己的作品,只能被分手,处理自己北漂的家当,孤身一人回到川渝老家,这是一个典型的躺平故事,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多少人失业之后都开始回家啃老。
电影里胡歌的家庭氛围还不错,允许他在家里躺平,父母都没有给他太大的压迫感,后来遇上高圆圆扮演的老同学,两个人开始自己拍电影,热爱文艺的老妈当上了女一号,还跟自己很崇拜的男演员演上了对手戏,剧情有一搭没一搭,讲究随遇而安。不过后半段推进得有点快,突然之间双亲离世,有点突兀。
最后一场戏挺点题,胡歌开着出租车跟高圆圆扮演的女主在车流中相遇,两辆车走走停停,一会遇上一会分开,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像极了人生。但是我觉得结局如果停在父亲穿女装扮演母亲那儿,似乎更妙。这部片子传达的观点是,人生何必太匆匆,留白也很重要。
《逆行人生》里,徐峥扮演的大厂中层被裁员,维权失败,投资的P2P爆雷,背负着高额房贷,女儿上国际学校,父亲又中风,只能选择去送外卖,自己还有糖尿病,简直是不自量力。一上来就把要素叠满,稍显刻意,但是单拎出来其中的每一项,在如今的社会都很常见,甚至有的人局面比他还惨,只能说编导是想让他代表整个中产群体。
巨大的压力能激发巨大的动力,跟一群如狼似虎的外卖员竞争,徐峥扮演的男主后来居然能奇迹般地跑成单王,还研发了外卖员互助小程序。
虽然过程足够励志,但是最终大房子还是换成了小房子,女儿也从国际学校改成了普通学校,即便没有保持住家人的高品质生活,但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很平和地接受了这种降级。这部片子传达的观点是:中年男人要勇于逼自己一把。
其实如果让《走走停停》里的胡歌来处理《逆行人生》里徐峥所遇到的问题,应该是全家人第一时间卖掉房产,带女儿回老家读书,从一线城市回到二三线城市,说不定还可以保持跟在上海一样的生活水准。
但是现实是,单身可以摆烂回老家,自己吃饱全家不饿。结婚有娃,不可能退回到老家,整个家庭开始重新向上奋斗,没有人会甘心接受整个家庭的滑落。很多一线城市中产们目前都有这样的困境。
那么反过来,让《逆行人生》里的徐峥来处理《走走停停》里胡歌遇到的问题,想给母亲买按摩椅,要赶紧买;想约高圆圆看音乐会,要赶紧约;拍完电影要第一时间投给电影节。说不定早就爱情事业双丰收了。胡歌扮演的男主,最大的问题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停得太多,走得太少。是不是压力不够就没有动力?
《走走停停》里,胡歌35岁,《逆行人生》里,徐峥45岁,两个人都是在坎儿上陷入了困境,但是难度系数并不相同。
35岁未婚,还是有很大的腾挪转移的空间的,大不了一直单身,现如今结婚率走低,估计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年轻人养不活自己,所以只能单着。为了省钱,女朋友都可以不找。
但是45岁,已婚,孩子在上学,那可真就是身不由己了。首先家人的期望就把你架在那儿下不来了。失业那一刻都想着再拼一拼,不想把生活水准降下来。直到撑不住的时候,才会接受现实。
人生充满艰难抉择,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走走停停》里的胡歌那样,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大多数人都像《逆行人生》里的徐峥那样,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大家不妨把这两部电影都看一看,应该可以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