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开始,远近的爆竹声不绝于耳,过年的气氛十分浓烈。儿子睡醒之后跟我说,爸爸,昨天晚上我没有睡好,大晚上的他们放什么炮啊?今天晚上他们再放,我可要报警了。这小子,最害怕听放炮声。
早上吃完饺子,我在我们的小学群里发出倡议:今年别去谁家喝酒了,去广场照个相,上山溜达一圈,然后赶紧回家给家里做饭吧。
大家都挺支持我的倡议,每年大年初一,我们这一群光屁股一块长大的小伙伴们都要聚一聚,喝一场酒,然后合影留念。我在QQ群里找到大家最早的合影,是在2011年春节。
故乡是血地,发小如血亲,这样的友谊,平时不必高频互动,但是关键时刻,大家都会在场。
上午十点,我们六个人在广场集合了,需要等另外两个人从城里赶来,景波在外地,赶不回来,他在群里点评我们发的照片,说特别像社会大哥在开会。
大家闲聊的时候,聊起来这两年经常在央视出现的村里的金代舞台,那是全国现存最早的古戏台。
冯飞一直以为广场边上的那个舞台便是,冯鹏给他扫盲说,那个舞台是清代的,大庙里头的那个舞台才是金代的。
这个回答把我惊着了,啊?还有清代的舞台?除了庙里的金代舞台,我只知道另一个还在使用的舞台,每年村里赶集唱戏用的便是这个。冯鹏领着我们进了已经荒废掉的村委大院,原来正对着大庙的院子里,真的有一个舞台,墙上还写着是清代建筑,不可移动文物。
大家兴致越来越高,便决定去大庙上看看金代戏台。
从小在大庙底下长大的一群人,开始往大庙上走。八百多年的金代舞台,迎来一群四十多岁的小娃娃。
庙里有人在烧香,我们围着这个古戏台,看基座上的题记,“时大定二十三年岁次癸卯仲秋十有三日石匠赵显、赵志刊”,字迹清晰可辨。
大定二十三年,是公元1183年,中国历史上的宋金时期。我查了一下,从这一年开始,四十三岁的辛弃疾退隐江西,开始在文坛大放异彩,“而今识尽愁滋味”这样的名句可能就诞生在这一年。此时的文坛还活跃着陆游、杨万里,那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便是写于1184年。
这两个姓赵的石匠为何要在戏台的基座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有可能是过去的建筑传统;也可能是为了标注工期和责任归属,害怕包工头不给他们结算工钱;戏台正对着对面的大殿,唱戏主要是为了酬神,两个石匠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戏台上,也可能是为了积累功德。
也不知道他们是父子还是兄弟,是我们村里的人还是附近村子的人,亦或是远道而来的工匠。反正八百多年后,作为我们村的村民,都应该感谢这两个石匠,没有这两个人刻下的字,这个戏台也不会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几个人在戏台上合了个影,晚到的昆鹏带着自己的宝贝儿子,正好帮我们拍照。
从大庙下来之后,大家又去了我们的小学,如今也已经荒废掉了,但是房子都还在。
这可能就是穷地方的优势,没有那么快的大拆大建,我们的童年记忆都还在。大家在校园里指了指我们的教室,老师们的宿舍。
每个人大概都想了想各自的心事,我想起来上学的时候,每年冬天我跟东旺、张辉负责生火,早上进了教室,昨天的火明明还好好的,非要故意搞灭了,再重新用柴火生一遍,就是享受点火的乐趣!
王健还在二楼的教室挨个巡查了一番,发现了一张课堂规则,字写得真漂亮。年少的时光如今已落满灰尘。
再次回到广场,志伟从城里也回来了,人总算凑齐,匆匆合影之后,大家各自散去,回家做饭去了。这个初一上午的安排,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