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陷在春节档的烂片里,农村人陷在走亲戚的陋俗中

文摘   2025-01-31 08:51   山西  

今天是大年初三。昨天看新闻说有个男子带母亲看电影,买了前排座位,嫌视线不好,强行占了后排别人的座位,工作人员协调无果,只能报警、关电影,全场300人被迫退票。

这种男人就应该列入全国影院的黑名单,终生不允许再进电影院。

我现在才回过味儿来,为啥那么多电影演员坐在春晚的观众席上,有的还参与了部分节目的演出。搞了半天是为了宣传春节档的影片。

目前来看春节档确实是最容易获得高票房的档期,五一、十一假期,天气都比较暖和,大家还能选择出去玩儿,娱乐形式较多。

春节档就不一样了,上班族、学生党都被圈在家里,大眼瞪小眼,都挺烦躁,只能走出家门,外面又天寒地冻的,全家一起看个电影就成了很多人的选择。这种时候大家对烂片的容忍度会比较高,有时候刷影评,明明很烂,但是依然买票往坑里跳,大过年的,来都来了,看就看吧。

看完果然很烂,也懒得吐槽。吐槽得狠了,不是说明自己笨吗?何必去看呢?

当然大年初一、大年初二,能说实话的影评还并不多,进电影院都是带着一点开盲盒的感觉。等大家都回过味来,烂片票房已经实现了“高开”,低不低走都无所谓了。六天黄金期一过,打工人们就又得去上班了,谁也不会盯着烂片一直骂。

明年春节,这样的经历还得再重复一遍。

更让人恼火的是,春节档的票价普遍比平时贵30%左右,我打开美团看了一眼,平时35元左右的票价,春节档都涨到了45元以上,而且上座率还特别高。

所以你看春节档票房创了纪录,并不是说电影品质创了纪录。烂片高票房的背后,是城里人春节期间娱乐饥渴的困境。

村里的人日子也不好过,大家正忙着走亲戚。走亲戚这件事,其实是一场“血缘暴政”,非要在春节这几天把亲戚确认一遍。

中年人带着孩子去给长辈们拜年,自己家的老年人在家里端茶倒水做饭,等着别人来拜年,没有一个轻松的。

我记得小时候,走亲戚就不是一件特别好的差事,尤其对我这种内向型的人来说,回答亲戚的问题,简直是一场折磨。小时候还好,无非是问问成绩。等到了二十五岁以后,问题逐渐开始触及灵魂,单身未婚那十年,过年走亲戚这差事,我都不知道是咋熬过来的。当然亲戚们也煎熬,三十岁了还单身,单身就得给压岁钱,一个不好意思给,一个不好意思收。

那会儿走亲戚主要是提着自己家蒸的白馍馍,馍馍的个数都是有一定之规的,亲戚留下几个,再用自己家的馍回几个,都有讲究。有一年我跟我四爸家的哥哥去走亲戚,回来的路上吃了一个馍,我四妈回家一看篮子里的馍,就知道我们偷吃了一个,因为她知道肯定不会是亲戚搞错了。

这四十年来,一步步见证了走亲戚从走路、骑自行车、骑摩托车、开三轮车、开面包车到开小轿车的变迁。提的礼品也从自家蒸的馍馍进化到方便面、八宝粥、优酸乳,到现在基本统一为蒙牛特仑苏和伊利金典奶了。

整个春节期间,这两大牛奶企业和村口的小卖部成了最大赢家。

昨天一天接待亲戚,忙活了一整天,我妈开始咳嗽了。

我爷也并不轻松,昨天去街上看下棋,出门之后,想起来还没给我外甥压岁钱,又忙着往回返,我说他今晚住在这儿,你随时可以给,他才放心地去看下棋了。

中国人活得太辛苦了,好容易过个年,城里人被困在资本编织的烂片狂欢里,农村人被困在血缘束缚的礼教蛛网中。如果大家就各自在家里闲待着,啥也不用干,啥也不用想,吃饱了睡,睡醒了吃,那该多好。


张彦青
思想自由,行动自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