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被一张平安夜中国电影票房对比图震撼了。
(截图来源:新浪微博)
这张图显示,平安夜的票房不到去年的四分之一,这确实不是腰斩,而是膝盖斩,用雪崩来形容也不算夸张。
当然一个平安夜的数据,不能说明问题。毕竟后面还有元旦、春节档。这两个档期应该不至于崩。
不过平安夜票房雪崩,至少能说明,本来应该进电影院的年轻人,没有进,是年轻人不谈恋爱了?还是年轻人谈恋爱的场景发生了变化?不得而知。
我年轻的时候,没有平安夜这个概念,记得我2003年高中毕业待在家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一个高中同学从城里给我打来电话,说今晚是平安夜,我当时已经睡觉了。大晚上起来哆哆嗦嗦站在客厅固定电话那里接他的电话,心里还纳闷,什么是平安夜?
年轻的时候,对节日还是向往的。年纪越大,越不爱过各种节,因为每种节日背后都是消费,好像只有父亲节,商场不会大张旗鼓地搞活动,因为搞也没用,中年男人没钱消费。
按说电影是逆经济周期的,经济状态不好的时候,人们会压缩其他大宗消费,但是会选择看电影这种不太贵的娱乐方式。
从我们的现状来看,极有可能是年轻人不谈恋爱了,因为不光是电影票房在下降,咖啡厅、高档餐饮也好不到哪里去,这几天也看到过星巴克在逐步遭到商场清退的消息。
第二个可能性是大家都改刷短视频了,免费易得,想看什么视频都有,随时随地可以看,尤其是大量的人在制作三分钟讲电影,女主一律叫小美,男主一律叫小帅,大家也都看得津津有味。或者是有的博主在做精讲电影的视频,把电影掰开了揉碎了给大家看,中间还加入了大量的历史背景介绍,讲得很好。比如我看一个UP主在B站讲解《教父》三部曲,讲了很多期,配合着原著,甚至还讲了电影的删减画面,以及选角的一些幕后趣事,每期时间都很长,一部电影能讲一年,看完他的解读才知道自己有多浅薄,之前看《教父》,信息量连一半都没有获取到。这是之前那些经济低迷的时期不曾有过的现象,全民制作视频的时代到来了!
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还没有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光美国电影票房不差,中国电影票房也相当不错,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同样是12月份上映,首周票房就突破了8000万。
还有一个可能性是短剧代替了电影,据说今年短剧的收入已经超过了电影票房,我一直搞不太懂,到底是谁在花钱消费短剧?年轻人按说不至于这么笨啊,据我了解,网上可以下载到大量的短剧,根本不需要花钱。我没下过,害怕弄脏我的硬盘,但是我知道怎么下载,一块钱就可以下载一堆的东西,值得花几十上百元去消费吗?
如果是老年人不懂得网络下载,在被迫花钱看短剧,那倒是有可能。但是老年人也并不是电影院的主流观影人群啊?
昨天看了一部《阿诺拉》,美国版的霸道总裁爱上我,太痛快了,这才叫电影!这不比短剧冲击力大吗?短剧里面的霸道总裁,能找到那么恢弘的场景吗?感谢时代,感谢字幕组。
(电影《阿诺拉》海报,图片来源:豆瓣网)
说回中国,要知道,中国的银幕数量,从2016年的41179块,增长到了2021年的80743块,银幕数量增加了那么多,但是观影人数却在锐减。这种局面令人揪心。
(截图来源:中国电影报道)
上周末想带孩子去看《狮子王》,但是想看中文配音版,英文版害怕孩子看不进去,刚好在电影院附近逛超市,于是我想去四楼的大地影城问一问,结果电梯不通,走步梯上去,防火门紧锁,敲门无人应答,在美团搜索影院固定电话,打过去无人接听。但是美团是可以正常购票的,看起来部分影院已经开始摆烂了。
未来几年,如果电影票房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我们估计要看到一大批影院的倒闭。去年已经在短视频网站上看到有的影院老板在用刀子划幕布,因为影院倒闭,这些花了大价钱购置的东西是带不走的,未来这种现象可能会越来越多。
(图片源自网络)
罗振宇今年的跨年演讲主题是《来自未来的好消息》,我还真挺期待的,未来能有什么好消息?
这个岁末,我只能想起《漫长的季节》里王阳那首诗里的一句: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