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对靖国神社的看法谈下中日之间完全相反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文摘   2024-09-19 01:32   墨西哥  

又是一年的九一八。

说说日本最让中国人痛恨的那个靖国神社吧。

事情要从日本文化本身说起了。

很多中国人都有一个严重误会,以为中国日本很像,认为日本偷了中国文化,所以应该与中国是继承关系,不理解为何日本那么凶残。

但是事实上,日本文化和历史,都是他们在孤岛上自己的原始文化,嫁接了一些通过朝鲜传过去的中国文化,而同时,因为他们独特的历史,导致暴力崇拜,所以就是一种孤岛中衍化出来的另一个物种,以至于,表面上,日本文化跟中国很像,而内里,却是典型的岛国原始部落文化——暴力、尚武。

日本引进了唐朝制度,但是都是有选择性学习,没学科举和宦官制度。

之所以没有学科举,理由很简单:保证下层没有机会上位。

所以日本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阶层固化的社会,这才有了煮饭仙人的工匠精神,就是因为,他们也没有干别的机会。

然而,日本千防万防,也没想到,下层还是通过另一个方式上位了,就是暴力团伙的武士。

外界对日本人的一个误解,就是武士给人们留下的忠诚的印象。其实是大错特错的!

日本武士的特点是:背叛成性、血腥暴力、欺软怕硬,专捡软柿子捏。

虽然他们也有皇帝,但是,因为岛国,没有外敌,导致没有国家军队----只有地主的武装,而天皇依赖的,就是那些地主武装,时间一长,地主武装演变成了武士集团,这些武士集团就把天皇给篡了,但是没杀,留着当吉祥物,任何一个武士头子上位,就建立一个离京城不远不近的“幕府”,镰仓、室町、江户幕府,都是这样,而天皇住在京都,留着有用,相当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天皇过得最惨的是在日本战国时代,武士集团互相争夺,把在京都的天皇给忘了,天皇饿的在大街上摆摊为生。 

从中国宋朝相当的年代开始,日本的天皇的绝对权威,就被武士集团给篡了,一直到明治维新这几百年,日本一直就是一个武士集团互相砍的混乱的暴力的社会。

所以千万别说日本人是忠诚的。日本人血液里没有忠诚,随时可以为了利益,背叛国家最高权威的。

而即使武士集团内部,也没有忠诚。

话说日本的幕府时代,各领地武士头子,也叫大名,都被武士最高头目将军,强行要求住在幕府所在的地区,这样以便看管。这些武士头子就把家里的领地给自己信任的家臣打理。一来二去,家臣们看主公不在,就开始有了私心,将大名的家产归为己有。所以看日本历史,就是这些大名和背叛自己的家臣互相掐架的反反复复的故事----

也就是说,在利益面前,武士的忠诚,啥都不是!

武士文化另一个特点就是血腥和欺软怕硬。越是对手无寸铁的平民,他们下手越狠。下文会有介绍。

武士集团,就相当于城管,统治一个社会的时候,就是可以随意杀弱者的。

这些城管之间为了抢夺地盘,互相砍杀,谁输了,就自杀,因为弱者没有生存价值,这就是岛国的“城管道”。后来日本人一包装,就是“武士道”出炉了!

所以我们看日本历史尤其是战国历史,就是城管武士集团的械斗。

而武士集团有文化的没多少,的确学了儒学,但也是选择地学习,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第一个仁,就没有学。

总之,因为日本这种没有中央政权,一盘散沙的混乱状态,导致日本一直是一个崇尚武力的社会,谁敢杀人放火,谁就能上位能活下去。

也因为这个原因,决定了日本人的价值观——谁能砍杀,谁就是英雄。

这里就出现了中日之间巨大的文化鸿沟:

同时代的中国因为有科举制度,全民学习风气很好,崇尚读书。当兵当武人,那是走投无路的人才干的事情。宋朝和明朝军队,几乎都是社会很多闲杂人等聚集的地方。日本则一直就是武家治国。

一个崇尚暴力,欺软怕硬,强者,就该修理弱者。

一个崇尚学习,讲究仁义,强者,就该帮助弱者。

所以中日,完完全全两个物种!

不是一衣带水,更不是同根同源!   

毛关系都没有!

也因为这一巨大差异,导致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大多数事情上的看法,是完全相反的。

比如倭寇。

在中国人看来,倭寇就是强盗,没有别的解释。

但是在日本人看来,那代表日本人积极向上,奋斗昂扬的精神!

日本就有一本这样的小说,中文翻译过来叫做《雄飞的倭寇》

   

这本小说就是从头到尾歌颂倭寇,贬损明朝的,比如我找到一篇关于这个的论文,就有如下记述:

而这种小说,在日本卖的很好。

人家没觉得当寇,是多耻辱的事情,而是挺光荣的,而且还代表着“奋进”“雄飞”。

所以,日本与中国,不仅仅在近代的侵华战争的历史观点不一样,从明朝开始的倭寇行为,大家的历史观就各走各路,分道扬镳了!   

再说说日本人至今对周围国家的侵略的“自古以来”形成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丰臣秀吉1592年侵略朝鲜,就根据砍下的人头论功行赏,后来看人头太麻烦,不方便运输,就割掉朝鲜人的鼻子论功行赏,今天几万个鼻子还埋在京都展示呢---

今天还有哪个国家,把过去敌人的鼻子放在自己家当宝贝欣赏的?

今天,除了太平洋或亚马逊那些封闭的岛屿或丛林里的野蛮部落,就是日本了!

所以这点上,日本人就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衍生了一套只有自己认可,远离世界的隔离的部落文化,包括对世界大多数事情的看法!

这种历史传统,一直到后来的日军侵华战争期间。

武士道,也就是城管道,以屠杀弱者为荣,弱者没有权力生存的这种岛国封建价值观,就是日军的主流文化。

所以,日军是鼓励屠杀的。

而同时代的德国纳粹军队,也没有明目张胆这样鼓励屠杀无辜。

在苏联,都是德国国防军进入一个城市后,跟进的纳粹特别警察,才秘密专门干这个的。

而日军,军纪就是鼓励滥杀无辜的,因为这就是日本传统。

日本文化中,屠杀无辜和弱者,不是罪恶。因为失败者就该死。这也是他们自己暴力社会衍化出来的一套价值观。

日本自己独特的历史和封闭环境中发展出来的岛国文化,就是导致他们自己有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道德观。

当时的日本表面上是现代国家,其实内里,还是一个封建军事集团。

日军后来在中国和东南亚各地上演的杀人比赛,其实早在1592年日军侵略朝鲜时,各日军军队在朝鲜就上演了——哪个军队割掉多少首级和鼻子,都是有记录的,根据这个论功行赏,杀人越多,越是英雄。尤其是杀害手无寸铁好欺负的平民,是武士们最高光的时刻:

而这个传统,到了二战期间的中国战场上,也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没觉得怎么就残忍了。如果哪个军官打了败仗,也是根据武士传统,在战场切腹自尽,因为根据他们的规矩,失败者,就该去死。    

二战期间在中国的日军,干的那些事情,就是他们历史传统上那些武士,在内战中和侵略朝鲜中干的事情的翻版。

日本进步的,是表面,内里,还是那个中世野蛮落后的城管集团----

现在说说他们对靖国神社的看法。

如果去过日本的各大书店,就知道日本人的看法了。

日本的书店和图书馆,对侵华战争的看法,也是不同观点的——一派带有中立色彩,就事论事儿;一派就是右翼,就是大家讨厌的那种观点。总体看,侵华战争,是放在大东亚解放战争叙事里的,侵华只是日本战争的一部分而已。而且,就算就事论事那一派也认为,日本给东亚带去战争的同时,也给被侵略地区带去了工业化……为侵略有功做铺垫……

右翼经典作品是这本书:   

1963年,作者林房雄在明治维新一百周年之际,写下了《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一文。该篇文章在《中央公论》杂志上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林房雄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 大东亚战争是日本自江户时代后期以来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

- 日本的现代化是对西方侵略和殖民亚洲的防御性反应。   

- 日本吞并朝鲜、进攻中国以及东南亚是为了遏制西方帝国主义,是亚洲民族解放的催化剂。

- 日本不是帝国主义国家,日本也没有奉行侵略性的帝国主义政策。

- 日本的天皇制度不是法西斯制度,它是建立在民族和文化基础上的。

- 亚洲国家的真正敌人是美国,正如美国在过去一百年里一直是日本的敌人一样。

- 这场战争不仅使日本,也使亚洲其他国家从西方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而他们那个靖国神社,在他们看来,供奉的都是他们的民族英雄。

而日本历史上,除了内战,就是对外战争。

每次内战一打完,就组织起来一起对外战争。

战国时代结束,丰臣秀吉就组织日本封建军阀进攻朝鲜,和大明开打;

德川幕府被明治维新取代,就立马一致对外,侵略朝鲜,又和大清开战----

这就是日本的基因——只要内部一整和,就对外扩张,方向就是朝鲜和中国。所以他们的民族英雄,就是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犯。

至于日本人是否感到罪孽深重,那就不用担心了,他们没这样觉得。
就是上文说的,他们独特的岛国封闭思维以及几百年来我不杀你,你就砍我的环境下造就的先下手为强就是胜利的独特价值观体系。

这种思维就是日本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

日本的武士道,就是赴死之道,教你如何去死,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也不尊重别人的生命。

当然,人类社会很多事情,也的确无法一句话说清楚。今天全世界人们的价值观也是被强者误导的不是么?

比如我目前所在的墨西哥等拉美国家,当西方庆祝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几百周年的时候,拉美人,尤其是残存的印第安土著人,都感觉受到了巨大的侮辱!

他们眼中,哥伦布,不是英雄,只是一个屠夫,因为他发现了美洲,导致美洲在欧洲殖民者侵略下十室九空-----

只是因为今天印第安人没有什么实力,他们不高兴,也没有人听到他们的声音。

其实按照毁灭人类的数量来看,哥伦布导致的种族灭绝,远远在希特勒之上!

只是,哥伦布让欧洲发达了,干掉的只是印第安人。所以哥伦布是英雄。

希特勒干掉的是欧洲人还有犹太人,所以希特勒是罪人。

而哥伦布和希特勒本质上有啥两样呢?

所以说,人类社会的本质不会变,还是拳头和利益说话的----

整个人类文明和价值观,就有问题。  

到岸读行者
读书、旅行、生活的感悟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