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口剧烈变化及其教训
文摘
2024-09-24 03:24
墨西哥
中国历史上,和平时期的人口密度一直是比较大的。因为中原王朝均建立在稳定的农耕生活方式之上,加之祖先崇拜和多子多福观念,中国历史上人口密度大部分时间是高于西欧的。然而中国史书上记载的人口数字又经常减少,而且是非常剧烈地减少。如果只读“二十四史”,读那些人口数字的变化,肯定会被吓得睡不着觉。
《汉书》说,“汉极盛矣,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有整有零,非常精确。也就是说,汉代的人口高峰是近6000万人。然而到了三国时期,人口变成了多少呢?唐代杜佑写 《通典》的时候,综合《三国志》裴松之的注释,以及晋代《帝王世纪》的数字,也得出一个非常精确的人口数字:“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只有人口极盛时的 1/8。从字面上来理解,7/8的人口消失了。隋朝的人口高峰,正史记载是4600多万,经过威武雄壮的“隋唐演义”,正史记载,唐代建立时人口有1000万左右,只剩下隋代的1/5。到了开元盛世,唐代人口达到最高峰,正史数字是 4844万,然而安史之乱一来,人口又剧减70%,降为1692 万。可见,人口动不动就被消灭百分之七八十,甚至接近 90%。这实在太吓人了。近年以来,学术界对正史数字进行了很多修正,其中公认学术水平很高的是葛剑雄先生主编的六卷本《中国人口史》。这部人口史的统计分析全面而深入。比如讲到三国时期人口,葛剑雄先生论证说,这一阶段的户口漏计和隐匿相当普遍:世家豪族荫附了很多户口,同时屯田生产者不列入郡县编户,再加上没有统计的少数民族人口,东汉三国间的人口谷底应该是2300万左右,而不是767万。 不过,即使按修正后的人口数字,其变化幅度仍然是很惊人的。东汉从人口高峰6000万,降到2300万,也已经减少了60%。根据这部多卷本的《中国人口史》,梳理一下中国历史上人口变化的脉络。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时候,中国人口接近4000万,秦汉之际,降为1500万~1800万,损失率为一半多。西汉末的公元2年,中国人口达到6000万,成为人口史的高峰之一。然而王莽之乱和东汉初的战争让人口又降到3000多万。东汉后期(永寿三年,157年),再一次突破6000万。魏晋南北朝,人口多次出现起落,北方地区在十六国期间,人口最低点只有500多万,只及原来的1/4,损失了3/4。 隋唐易代战争让人口再次损失超过一半,唐初中国人口只有2500万。 唐代在安史之乱前的755年,人口增长到8000万左右,达到新高峰。安史之乱使全国的户口数从891万户锐减到大历中期(770年左右)的130万户。南宋和金的经济恢复使13世纪初全国人口(也就是 宋、金、西夏、大理等)加到一起超过了1.4亿,成为中国人口史上第三个高峰。但是宋元易代,使得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只有1000万。1290年,全国人口降为7500万。明初人口不到6000万,17世纪突破2亿。明清易代损失40%,清初时为1.2亿,康熙时恢复至2亿,乾隆时3亿,道光三十年(1850年)时创造了4.3亿的新高峰,之后经历了太平天国后又损失了1亿。读了这些数字,不难明白为什么中国会有所谓“离乱人不如太平犬”的说法,明白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以及中国人为什么盼望和平统一。中国历史上战乱之中的悲惨场景,实在是太触目惊心了。目睹三国动乱浩劫的仲长统说:“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那些著名大城市都成了空城没人居住,走上100里地不见人烟的情况,在各地非常普遍。袁谭为青州刺史时,“邑有万户者,著籍不盈数百”,很多县人口只剩原来的百分之几。曹丕称帝时,“人众之损,万有一存”,一万个人只活下来 一个。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却并非夸张,而是写实。南宋时期,四川经济非常繁荣,户数为259万户。宋元之际的战争中,“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元朝建立后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四川户数不过9万余户。 这还不是最惨的,其后更有名的是明清易代时的“张献忠屠蜀”。“张献忠屠蜀”只是一个代表性的说法,事实上导致当时四川人口大量损失的,除了张献忠的军队外,还有其他军队以及饥荒、瘟疫、虎灾等多重因素。具体人口损失情况,《中国人口史》认为是从崇祯三年(1630 年)的735万,降到清初的50万,也就是说,超过90%的人都死亡了。当然,人口损失不可能是均匀的,所以部分地区的人已经基本死绝了。南明兵部尚书李乾德在答孙可望信中说,他所见的四川,已经不是人间景象,而似乎是在阴间:自从进入四川,只见遍地是荆棘塞道,万里人烟断绝。荒野之中,只有野兽成群,不见人类踪迹。偶尔见到一两个幸存下来的人类,又都是五官残缺,割耳截鼻,缺手断脚之人,看上去像妖魔鬼怪,让人感觉不是行走在人间。康熙六年(1667年),朝廷委派的四川巡抚张德地抵达四川之后向皇帝汇报说,对四川很多地区来说,他只是个空头巡抚,因为事实上已经没人需要他来管理:“四川有土无民。”一定有人认为,这没什么大惊小怪,同时代欧洲也一样。欧洲封建制下小国林立,相互之间的战争打了1000多年,人口有没有这样的大起大落呢? 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的一部很有名的作品《世界经济千年史》 (The World Ea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这本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中,有一份2000年间 西欧人口变化的统计数字。公元元年,西欧人口2470万。200年,2760万。400年,2290万。600年,1860万。800年,2040万。1000年,2541万。1200年,4088万。1300年,5835万。1400年,4150万。1500年,5726万。1600年,7377万。1700年,8146万。1820年,13288万。1998年,38839万。麦迪森在分析西欧的人口变化时认为,造成人口损失的因素是灾荒和传染病,他并没有提到战争。从图表上可以看出,西欧人口下降出现在两个时段:第一次是 200年~600年,第二次是1300年~1400年。第一个时段的人口下降是罗马帝国的衰败导致的,第二个时段则是黑死病导致的,此后人口变化又开始呈现为上行曲线。 中国人口繁荣时期增长比欧洲快,而崩溃时期的剧减更是骇人听闻。相比西方人口下降三分之一的灾难程度,中国不仅灾难频率更高,每次灾难的程度, 如果我们相信史书的说法,也要高出一倍以上。…… 所有这几次“封建”欧洲史上的大难,都与“改朝换代”无关。西方的人口下降主要表现为瘟疫,次数比中国少,下降的幅度也没有中国大。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充满了战争和动荡,给民众造成沉重的负担和不断的痛苦。也一样充满阴谋、血腥和野蛮。为什么欧洲历史上的人口损失不如中国剧烈呢?因为在封建制下,天下并非一统,战争通常局限于局部,不会造成全面的破坏。郡县制下,在承平时代,对秩序的保障显然要比封建制下好得多,这是郡县制的优势。因此,中国的人口密度通常大于欧洲,人口曲线也通常位于欧洲人口曲线的上方。但是一旦秩序崩溃,破坏就是全面而剧烈的。正如中国宋代学者罗泌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时说的:“建封之时,一人纵以失德于上,而万国之中,各有政化,闻者得以兴起。郡县之世,一人失德,则波颓瓦解,而四海共罹祸。” 导致人口大规模变化的原因,就是王朝末年经常发生的农民起义。《中国近代通史》也认为,导致清朝衰亡的,“真正侵蚀王朝肌体、造成王朝衰败的,其实正是凌驾于社会之上、充当社会调节力量的朝廷和各级官府。”陈胜、吴广为什么起义呢?是反抗秦朝廷强迫他们服劳役。李自成时代的口号是“迎闯王,不纳粮”,这个不纳粮的“粮”,指给官府交的税赋,即所谓“皇粮国税”。在大规模“农民战争”中,提出的都是“抗役、抗粮、抗税”的诉求,所抗的对象,都指向官府。历代农民军有目的地屠杀的对象,或者说发泄仇恨的对象,都是官员和贵族。陈胜初起兵之时,“诸郡县苦秦吏暴,争杀其长吏,将以应胜”。各地民众都痛恨秦官吏的残暴,争着杀掉地方官来迎接起义军。东晋孙恩起兵,“所至醢诸县令以食其妻子,不肯食者辄肢解之”。所至之处,把县令剁成肉酱,让县令的老婆孩子们吃,不肯吃则将其“肢解”。南宋钟相、杨幺农民起义军也是“焚官府、城市、寺观、神庙及豪右之家,杀官吏、儒生、僧道、巫医、卜祝 及有仇隙之人”。北宋方腊起义,“凡得官吏,必断脔支体,探其肺肠,或熬以膏油,丛镝乱射,备尽楚毒,以偿怨心”,目的就是发泄仇恨。而明末张献忠、李自成起义,每破一城池,也是必先斩皇室宗亲及地方官吏。明末起义军的一大特点是在诛戮明皇室成员时表现出的坚决、彻底,只要是朱元璋的子孙后代,不论是主动投降还是被动俘获,不论是立地不跪还是苦苦求生,不论是拒不交代藏宝地点,还是痛痛快快地献出所有财富,结果都是一样,一律诛灭。史书中涉及王府在兵锋下的遭遇,“尽”“皆”“合族”这样的词频繁出现。张献忠攻占常德,“荣王宗室殆尽”;攻克重庆,蜀王朱常浩及其家人“尽杀之”;据有成都,蜀王朱至澎“合宗被 害”……史家总结道:“凡王府宗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最有代表性的是河南福王的下场。崇祯十四年(1641 年)正月,李自成攻克洛阳,抓获福王朱常洵。这个300 多斤的大胖子,以亲王之尊跪趴在李自成面前,汗流浃背,乞求免死。李自成不为所动,当众斥责福王:“汝为亲王,富甲天下。当如此饥荒,不肯发分毫帑藏赈济百姓,汝奴才也!”命左右把他拉下去,先痛打了40大板,血肉横飞之后,再一刀枭首,将头颅示众。至于那300多斤的躯体,李自成也充分利用,“福王常洵遇害。自成兵汋王血,杂鹿醢尝之,名‘福禄酒’”,剔去毛发,拔掉指甲,又杀掉几只鹿,放在一起炖了几大锅,摆酒开宴,名叫“福禄酒会”。 阅读这些材料,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描述,只得出一个结论:以《平家物语》开篇诗为结尾吧,世间一切繁华都如过眼云烟,何必贪婪无度呢----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