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是中国内战还是异族征服?

文摘   2024-12-15 05:02   墨西哥  

国外历史学界关于中国清朝,几乎都是一边倒的结论非中国,清朝是征服王朝。

目前西方主要代表就是美国兴起的新清史,和内亚史观。

新清史意思就是大清是内亚帝国,中国只是内亚一部分。

这方面叫嚣最欢腾的,还是日本的历史学家们,一直倡导的是清朝非中国,中国本部”只有汉地十八省,此外都不是中国的---

当然,日本人这样搞最终目的是把“满洲国”合法化,用这种民族主义理论,让中国民族分裂。

要说的是,日本人和欧美的历史学者,用各种文字的资料来论述清非中国,他们用的是蒙文、维吾尔文、阿拉伯文、满文、日文等资料,而中国历史领域的学者们,只能用英文和汉语资料和他们对战,几乎是被围攻的结局因为中国历史系这些学者们看不懂其他文字的材---

中国在文科方面,和国际上反华势力斗争,也是暂处于劣势的。

欧美日这些列强,当然希望中国分裂成他们想要的样子,而不是今天的大一统。


有关这方面论战的书,目前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推荐如下,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而实际上,满清取代大明的战争,就是内战。是一次中国边疆少数民族的逆袭成功案例而已,也是一次国家内部的政权更替,根本不是什么异国吞并。


首先,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满族只是在东北森林地带生活的少数民族之一而已。


努尔哈赤他家就是给大明朝守东北边境的少数民族,他们就是给大明王朝打工的。


但是大明王朝就是典型汉族中心主义,看不起落后的少数民族。


当万历年间明朝与日本在朝鲜开撕的时候,努尔哈赤还想着为明朝效忠,也想参与对日战争,但是明朝没瞧得起他们,也不信任他们,就没让去。

日本军国主义前传——明朝抗日援朝战争

如果当时真去了,说不定就没有后来的事儿了,可能在朝鲜战场上,努尔哈赤和他的女真士兵都被消耗掉了---

当时女真人在东北太落后了,就指望在今天铁岭那里,和明朝汉人贸易,才能维持文明的生活。他们需要锅碗瓢盆和各种生活用品,他们用他们打猎得到的猎物和毛皮去换这些“科技狠活”。

大明对他们任何造反行为的惩罚,轻的是关闭贸易市场,重的就是整村屠杀,而后者,让女真人也恨透了汉人,就是血海深仇。直到努尔哈赤他爸爸被明军杀了…

所以努尔哈赤刚开始,就是对明朝汉人的造反和报复。相当于边疆民族被镇压受不了了,开始组团报复而已,就是一个少数民族造反行为。

客观滴说,如果我是女真部落的,面对汉人如此欺辱,我也会反。

如果唐朝的安史之乱成功了,安禄山这些杂胡,就能建立一个代表胡人利益的大燕朝,届时恐怕伊朗人粟特人等胡人地位就上天了,就跟满人进京后一样--

最早女真人没想过入主中原,只想割据东北,在沈阳成立后金国。

初心只是想着去北京打劫,只是没想到,明朝被农民起义军削弱的不行了……

于是投靠后金的汉人谋士就出主意,不如索性去北京夺了鸟位!

在努尔哈赤周围,聚集着不少的汉人谋士,比如一个叫做宁完我的,没有汉人从思想和方法论上的指导,女真人哪懂如何建国,以及如何统治?

到了皇太极时,怂恿满清入主中原的,也是汉人谋士,因为这些汉人认为,如果满清不取代大明,他们跟着皇太极混,就是明朝的叛徒了,而如果能入主中原,获得天下的正统名号,他们就是新朝廷的功臣,这就是名正言顺了。

再说下所谓满洲八旗,根本就不是什么单一的民族组成的,而就是一个多民族混杂的利益共同体而已!


最初的八旗,主要靠兼并其他满洲部落而来,其中也加入了少量归附的蒙古人及汉人。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随着其领土的日益扩张,被征服而归顺的人口越来越多,至清太宗天聪九年(即明崇祯八年,1635年)正式建立蒙古八旗,后来又将俘获或归顺的汉人依例建立汉军八旗。由此,八旗实际上是由满、蒙、汉三个民族组成,而所谓“八旗”,实际上应为“二十四旗”。

八旗中,满、蒙、汉的数量比例并不相等,以入关后的京师八旗为例:满洲八旗占53%,汉军八旗占32%,蒙古八旗占15%。如果算上京师之外的八旗,满洲八旗则占到60%以上。由此也清楚地证明,保证满洲八旗的优势地位是历代清朝统治者的既定国策之一。蒙古八旗中,以科尔沁部(孝庄太后即出于此)、察哈尔部加入最早也最为重要,后来又有额鲁特部、巴尔虎部等相继加入。相比汉军旗,蒙古八旗因归顺较早,加上外蒙古与清廷的战略结盟关系,蒙古八旗与清廷的关系更加紧密一些。清朝前期的皇后及王爷福晋大多出自蒙古部落,满蒙通婚既是惯例,也是一种统治手段。

汉军八旗最初是由辽东被虏获的汉人组成。清军入关后,在征战过程中俘获或投降的汉人军队(包括后来“三藩之乱”中的汉兵)也被编为汉军八旗。这些汉人军队,实质上是跟着满人打天下的“从龙之师”,他们在编为汉军八旗后,又很大程度上引领了满人的汉化过程。不过,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汉军同时也受到八旗制度及满人习惯的影响,他们在经历了一个“满化”的过程后与普通汉人已有明显差别。在一般汉人看来,他们更像是“旗人”而不是汉人。

除满人、汉人、蒙古人之外,八旗中还有其他民族,如朝鲜人及东北的“新满洲人”。“新满洲人”指的是生活在大兴安岭两侧(东至西伯利亚,西至蒙古大草原一带)的通古斯语族,如赫哲人、库雅喇人,还有混合了蒙古与通古斯语的部落,如索伦、锡伯、鄂伦春、达斡尔人。这些游牧或渔猎部落在归顺清廷后也相继被“满化”,如乾隆年间被调派到新疆戍守的锡伯族人。他们是目前唯一使用满语作为日常语言的少数民族(关于锡伯族人的这段历史,可参考傅查新昌先生所著的小说《秦尼巴克》)。除此之外,八旗中还有俄罗斯人(雅克萨之战后)、回人(平回乱后),清中期时一度还有藏人归入。从脉络上看,八旗的扩张主要与征战相关,但在清廷建立稳固统治之后,八旗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扩充,因而满、蒙、汉才可以称得上是八旗的主体成员。

也就是说,所谓满洲八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但凡想混个编制的,各民族屌丝和俘虏,跟着爱新觉罗家创业造反而已,反正都是穷,爱拼才会赢。

在利益面前,在生计面前,甚至在“编制”面前,哪有那么多民族主义情绪?

在那个时代,跟着汉人王朝是跪是磕头纳税,跟着蒙古人也是跪是磕头纳税,跟着满洲八旗多民族创业团体也是跪是磕头纳税,说不定还能混上一个编制,既然大明给不了,那为何不能加入?

比如很多投靠满洲的汉人,都是在明朝科举考试落榜的或者官场不如意的,他们投靠后金,被重用,得到了自己在明朝得不到的高位和俸禄。

如果换了今天,也发生类似事情,也会有大批“不舍得脱下长衫的孔乙己”,投靠后金的,因为,当时的大明,就是一个大国企,你没有关系背景,进不去的。而且就算进去了,这个大国企内部人际关系复杂,盘根错节,有阉党,有东林党,你得罪哪个都不行,想要上位,就要依靠一方,就要叫你超级看不起的那些阉人叫“干爹”,尽管他们大多数人大字不识,唯一的优势是人家舍得下半身换了一个高位。要么就是意识形态挂帅,非黑即白的极端的东林党。总之你跟一个派别混,不一定哪天就被另一方把你脑袋搬家了。那个叫明朝的大国企,人浮于事,没有人把国家利益当回事,只有个人和派别利益,想要在那里实现任何抱负都是不可能的,也是想做事儿的,下场都不会好,袁崇焕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不是么?

而后金,相当于一个东北出来的创业公司,任何人才,不看家庭出身,有才就来就会重用。因为是创业公司,没有大国企的人浮于事,KPI也简单,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就有奖金拿。

但是只有一个条件:剃头。这也是满清的企业文化,也是一种服从性测试。

满清为何逼迫汉人剃头?

干得好了的汉人,就能有机会,入满籍,就比其他汉人有更多特权,比如可以伺候皇家,曹雪芹家就是入满籍的汉人,伺候过康熙皇帝。只不过后来因为得罪了雍正,就落魄了---

总之,大清就是相当于一个东北乡镇民营企业,通过招聘和猎头国企高管比如洪承畴啊吴三桂啊,以及大明朝没有家庭背景的优秀毕业生知识分子群体,把国企给篡了,还把总部搬去北京,并成功敲钟上市了。

就是这么回事儿。

明朝实际上是李自成为首的明朝下岗职工失业代表组建的农民起义军干趴下的,而满清只是趁着明朝虚弱,进入中原了,捡了大便宜。

所以满清入主中原绝不是异国入侵,只是东北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乡镇企业,吸收了明朝大国企失意的高管,和找不到工作的明朝汉族大学毕业生和失意知识分子,篡了国企,自己成功上市的励志创业故事!

千万别忘了,十万八旗军,有五万是汉人!

而满清制造的一些大屠杀,从广州大屠杀再到扬州三日,很多也是汉人将领下令的。汉人杀起同胞是不眨眼的。

他们要不是对大明朝失望,对明朝大国企深恶痛绝,绝不会跟着东北地方乡镇民营企业,与大国企死磕的!

归根结底,真的是因为当时很多汉人知识分子和年轻人在大明朝没有机会,既然东北乡镇企业给了他们这个报复大明以及让自己飞黄腾达的机会,就参与了而已。

如果今天也有类似机会,不敢想象会有多少孔乙己参加的!

当然,就看你是否舍得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了----

满清用剃发易服和抢占土地的暴政为何能统治两百多年

 

至于近年来总有人拿满洲入主中原和日本入侵对比,说如果日本成功了也会怎样怎样,其实那就是胡扯了。如果是日本入主中原,那才是妥妥的征服王朝,因为日本跟中国就是完全两个国家,而且自古以来日本就是中华文明圈里的挑战者和反贼角色,他们更不是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少数民族,而是旁边海岛上的另一个民族。当然,如果元朝入侵日本成功,日本才有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的机会,只是现实是没有。那么日本人入侵只是异族异国的入侵了。


至于满洲和日本入侵的区别,之后其他文章中再提。

 

最后再说一个事情,就是很多人会反驳说,清朝统治者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还坚持使用满语,坚持自己的文化。按说,满洲人既然统治中国,那么他们的语言就是“贵族语言”,应该跟今天中国人对英语的重视才对吧?


但是纵然大清将近300年统治,却并没有做到全民满语四级,反倒是满洲人自己,一个个汉语八级了!


他们嘴上可以倔强,事实是,到了乾隆死了后,清朝皇族们,也没有多少人会满语了。包括“国母”慈禧老佛爷。


1907年,湖南举人李蔚然在上书中提出废除满文,称其“久为具文,无关宏旨,徒于国人耳目中,悬一满汉分界之迹”。李蔚然的建议固然大胆,但其所说也是事实。在历经两个多世纪后,作为征服者的满人固然以“满汉不婚”隔绝了血缘的融合,但时间如同潮水,满人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本身的文化(作为游牧民族的他们本身也没有很高的文化)乃至语言与文字。如《异辞录》中说的,“茫茫禹域,真亡国灭种之利器矣。推原其故,以小量加诸巨量,譬如一杯水对一车薪之火,不特水不胜火,而火犹将胜水,其势然也。清自满洲崛起,君临天下,悉主悉臣,鉴于前代之事,满人不求文学,唯重骑射。八旗兵分防各省,扼诸险要,画地而居,不与居民杂处,不与汉人联姻,备之未尝不周。然二百年间,满人悉归化于汉俗,数百万之众,佥为变相之汉人”;时至光绪后,“皇帝典学,尚知国语(满文),余则自王公大臣以下,佥不知其为何物矣。清末满大臣带领引见,太后前则易,皇帝前则难,以太后不通国语也”。


身为最高统治者的“国母”慈禧太后尚不通满语,旗下其他兵民就更不足论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保存的满人官员奏折中,可以看出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清初时的奏折只写满文,中期满汉文并用,到清末就不再有满文而只用汉文了。即使远离汉人区的黑龙江呼兰,他们所保存的档案也反映了同样的规律。在清末时,呼兰只有1%的旗人认识满文,而其中只有五分之一的人会讲满语。


事实上,清末旗人官员唯一需要使用满语的场合,只是在给皇帝奏折的最后须加上一句满文的“祝皇上万岁”。至于各级衙门里,早已是全部使用汉语,有的旗人宗谱也已改用汉文书写。就连旗人中独有的萨满(即萨满教巫师,跳神之人),她们也只能用汉文音来诵唱满文巫语。仅有的例外,是偏远地区的驻防部队,如新疆的锡伯族八旗,他们一直使用满文至今。


就是说,就算作为统治阶层的满洲人不愿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客观上,他们自己没有深厚的文化,结局就是变成了中国人,这不是他们是否愿意的事情。


最后也要承认的一点是,尽管满清是中国的正统王朝之一,但是由于其民族自身的文化水平太低和封闭性,导致统治的将近300年,彻底将整个中华民族带入黑暗的深渊-----其对中华民族整体国民性格和政治文化的恶劣影响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恢复,还在还债中----

到岸读行者
读书、旅行、生活的感悟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