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燃烧的12月——南京保卫战为何失败?为何发生了南京大屠杀?

文摘   2024-12-13 07:06   墨西哥  

一、南京保卫战

 

 

又是一年的12月份,1937年的这个月份,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黑暗的月份。那年的12月份,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而之所以会发生这个事件,就是因为南京城市保卫战失败了,国民党军队光顾着撤退了,把城中的民众扔到了日军的虎口中----多年来,南京保卫战不愿意被提起,就是因为失败后导致的大屠杀太屈辱,但是,南京保卫战中的中国将士们,真的尽力了,他们很多人都忠于职守,只是的确因为当时国力衰弱,指挥不得当等综合原因,才让他们功亏一篑的。他们为中华民族战斗到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不应该被忘记。

这里只想还原下那场不愿被提及的惨烈的保卫战,目的不是为了仇恨,只愿中国人民不再遭受这样的苦难------

 

南京保卫战一般指的是南京城廓守备战,以南京城垣为中心,包括近郊的弧形圈、方圆数十公里的范围。时间从 1937 年 12 月 4 日到 12 月 13日,指挥机关是南京卫戌司令部,参战部队开始是 3 个半师,5 万人,后来增加为 15 个师 11 万余人。

 

 1937 年 11 月初,淞沪战役打得最惨烈时,蒋介石已考虑南京的问题,

 能不能守?该不该守?如何守?他不仅踌躇再三,而且「踌躇再四。」

那么,南京到底能不能守?

   

 三个会议

 

1937 年 11 月中旬,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三次高级幕僚会议,商讨南京防守问题。第一次约在 11 月 14 日,与会者只有何应钦(军政部长)、白崇禧(军委会常委、副参谋总长)、徐永昌(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刘斐(大本营作战厅长)数人,地点在蒋介石的南京中山陵园官邸。


      刘斐首先发言,认为南京不能守。


  因为南京位于长江转弯处,地形背水,日军在占领上海后,必会以优势   的海空军和重装备陆军沿长江和京沪铁路、京杭国道等西进;同时也会   先向西进攻占南京上游的芜湖,切断南京守军的退路;对南京形成立体   包围的态势;然后海、陆、空协同攻击南京。

 

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损失太大,不经过相当时期的整补,很难恢复战力。

因此,建议在南京仅作象征性的抵抗就主动撤退。

李宗仁也不赞成,他说:“战术上说,南京是个绝地,敌人可三面合围,北边有阻于长江,无路可退。以新受挫折的部队来坐困孤城,难忘久守。”

白崇禧支持刘斐、李宗仁的意见,何应钦、徐永昌也表示同意。蒋介石说:此说有道理,但南京是国际观瞻所系,还是应该守一下。如何守,再议;同意淞沪会战损失大的部队,先一律调到后方整补。


11 月 17 日,蒋介石在南京陵园官邸召开第二次高级幕僚会议。除第一次与会者外,增加了唐生智(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部总监兼军委会警卫执行部主任)、谷正伦(南京警备司令部司令兼任南京宪兵司令)、王俊(军委会第一部副部长)等人。


唐生智主张固守南京。他认为,南京是中华民国的首都,对国际视听影响很大,又是孙中山总理的陵寝所在,不守说不过去。再者,为掩护淞沪撤退部队的休整和后方部队的调动集中,也应固,以阻止或延缓日军的进攻。



蒋介石认为唐生智所言有道理,蒋还考虑九国公约会议仍在讨论日本侵华问题,加上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已开始调停中日战争,他估计日军一时不会 马上大举进攻南京。此外,德国驻华军事总顾问法肯豪森早就提了书面建议,建议应固守南京。因此,蒋介石比较倾向唐生智的意见,但刘斐仍坚持原议。此次会议未做决定,但固守南京的决策已呼之欲出。


次(18 日)夜,召开第三次高级幕僚会议。唐生智仍坚持死守南京。


蒋介石表示同意,并问:谁负责固守南京为好?无人应答,于是唐生智说,若没有别人,我愿意勉为其难,担此责任。蒋马上表示同意。


其实蒋介石内心很清楚南京不能守,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羁绊,南京城孤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否则对上、对下、对国、对民无以为怀矣。”


大家不赞成,也不愿负责守南京,是可以理解的。但蒋介石认为南京不能不守,也是实话。不仅因为南京是中国首都、孙中山陵寝;更重要的是,蒋介石对九国公约组织会议的影响力,寄予期望,他此时仍希望国际干预中日战争。

 

“固若金汤”的国防工事

 

国民政府从 1935 年开始,修建的国防工事包括上海-南京之间的两条防御工事:吴福线和锡澄线,以及南京周边的防御阵地。南京外围的工事是利用南京城内、外的丘陵山地,构筑出一个三环两线,周边和复廓两道阵地、再加城内制高点构成的立体防御系统


然而,吴福线、锡澄线国防工事,形同虚设,淞沪一路退过来的部队根本没用上;而南京外围的防御工事也没有发挥作用。

国防工事到哪儿去了?


花重金、寄予厚望的两道国防工事为什么没有发挥作用?


(1)工事本身不配套、不完善


吴福线、锡澄线国防工事,在设计修筑时就有缺点。当时仅仅修建若干各自独立的水泥碉堡和掩蔽部,彼此间没有交通壕连接。为了保守军事机密,这些永久性的钢筋水泥碉堡均覆盖土层,作了伪装;碉堡上锁,钥匙交给当地的保长保管。


结果,淞沪撤过来的军队,根本找不到国防工事(被覆土遮掩了),好不容易找到了,却找不到钥匙(保管钥匙的人跑掉了)!还有,各碉堡之间的距离较远,临时要修建连接交通壕的工程量较大,急用时根本来不及。机关枪掩体的枪眼设计过大,射击后容易暴露目标,对射击者来说很不安全。


南京附近的防御工事,设计比吴福线、锡澄线稍好,除了轻重机枪掩体之外,还有观测所、指挥所、掩蔽部等配套工事。但同样存在枪眼过大的问题;而且工事本身不是按照纵深配备和侧射、斜射的交叉火网设计构筑的,位置也未注意隐蔽,大多选在高山顶部和棱线部分,

很不安全。


(2)无守备部队,临时要用找不到人


更荒谬的是,这些国防工事竟没有部队守备,结果淞沪前线的部队奉命撤退到吴福线、锡澄线时,既找不到向导、拿不到地图、也找不到工事。即使找到了工事,却拿不到钥匙!国家花了大钱、修建了二三年的国防工事,基本没有起到应有的迟滞和消耗敌军的作用。

 

日军最初并无攻占南京的计划。

 

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早在 1937 年 8 月中旬出掌上海派遣军时,就主张攻占南京,不过,他的意见当时未被陆军省和参谋本部接受。


 

12 月 1 日,参谋本部正式下达命令:华中方面军应与海军协同,进攻敌 国首都南京。同日还下达了华中方面军作战序列,将第十军正式纳入华中方面军的指挥序列。12 月 2 日,免除松井石根大将的上海派遣军兼职,专任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任命陆军中将朝香宫鸠彦亲王继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从此,将(战地)帅(东京)同心,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在松井石根统一指挥下,分路向南京进军。

 

血战南京

 

日军速度相当快,从 12 月 4 日至 7 日,短短 4 天战斗,各路日军先后攻占丹阳、句容、金坛、宜兴、溧阳、溧水、江宁、镇江、靖江、广德、宁国、宣城、郎溪、板桥镇、秣陵关等地,从东、南两面,逼近淳化镇、汤水镇、龙潭等南京周边第一线阵地。

 

激战南京周边


 

12 月 7 日,华中方面军下达《南京城攻占要领》:上海派遣军负责进南 京城东北面的中山门、太平门、和平门(今中央门);第十军负责进攻南京城西南面的共和门(今通济门)、中华门、水西门等。

 

防守这几个门的大多是蒋介石嫡系部队,战斗力强大,和日军爆发激战。12 月 8 日到 10 日这 3 天,南京城的周边阵地,砲火冲天、血肉横飞。


第 74 军 51 师(师长王耀武)先是在淳化镇与日军第九师团激战 3 天,

守军第 301 团大部分伤亡,当晚奉命撤退时,担负掩护任务的第 305 团死伤惨重。紧接着 7 日开始,74 军第 58 师在城南牛首山、将军山一线再与日军第 114 师团、第 6 师团激战 3 天,重创日军,但自己也遭受重大伤亡。


9 日晨,大胜关、牛首山失守,第 74 军奉命退守秦淮河以北的双闸镇河定桥一线阵地。


8 日,日军第十六师团部队进攻中国军队第 66 军 159 师守备的汤水镇一线阵地,双方肉搏作战,惨不忍睹,最后汤水镇还是失守。徐源泉第 2 军团 41 师守备的龙潭也失守,中国军队被迫全线收缩到南京城复廓阵地。由于撤退仓促,有的地方外廓阵地还没站稳,日军就直接逼近了城门的内廓阵地,光华门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守军且战且退,只能依托城垣守备,几乎处于挨打的状况,死伤惨重,战壕尽是尸体和伤兵。

 

悲壮的城垣守备战

 

12 月 9 日中午 12 时,日军用飞机撒播松井石根署名的劝降通牒,限守军24 小时内(即 12 月 10 日中午)放下武器,和平开城;届时若无答覆,日军将展开对南京的总攻击。唐生智不予理会,南京的守军也没有人愿投降,松井等不到任何回答,于是 10 日中午下令攻城。


悲惨壮烈的城垣守备战就此展开。


守备南京的部队人员不足、装备不齐,但面对日本的飞机大砲,前扑后继, 无人畏死。


12 月 9 至 10 日,南京城东南角光华门一线爆发激战。守在这里的是87 师 260 旅、88 师 262 旅和教导总队。日军以飞机大砲猛烈轰击,城门城墙数处被炸开缺口,日军第九师团第 36 联队数次突入城内,守军数次发动反击战,歼灭攻入城内的日军,并夺回被日军攻占的城外重要据点工兵学校,许多军官和士兵在反击战中英勇牺牲。


10 日夜,83 军 156 师一部分官兵组织敢死队,从城墙上坠城而下,用火攻歼灭了潜伏在光华门城门洞内的一小队日军。


11 日和 12 日,双方围绕光华门城门和城墙展开拉锯战,日军躲在城门洞内死战不退,中国军队据守城墙寸步不让,就这样你来我往,双方都受创惨重。直到 12 日下午中国守军撤退,日军才登上了光华门城头。

 

城东中山门由 87 师和教导总队坚守,日军第十六师团连日猛烈进攻,但守军抵死不退。中山门以及外的中山陵和遗族学校等地,至 12 日撤退前仍在坚守之中。教导总队主力负责的中山门外紫金山,也是一样。日军第十六师团连日猛攻,前沿阵地、第二峰均失守,但紫金山最高峰即第一峰阵地,至 13 日凌晨守军撤退时仍未被日军占领。

 

第 88 师防守的城南中华门(262 旅)、雨花台(264 旅)一带,连续3天遭受日军第九师团第 19 联队和第十军的第 114 师团、第六师团的猛烈进攻。守军以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砲火,寸土不让,城外的雨花台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守军损失惨重,直到 12 日午后才放弃雨花台阵地。

 

几天下来,88 师几乎死伤殆尽,两位旅长、3 位团长、14 名营长,还有百分之八十的连排长,均在雨花台一带阵亡。

  

中华门 11 日曾被日军大砲炸毁,日军第六师团一部突入中华门,88师 262 旅在 87 师 259 旅援助下,展开激烈巷战,歼灭突入城内的敌军。

 

259 旅旅长易安华在中华门外重伤殉国,守军就是寸土不让。日军一直拿不下中华门,直到中国军队撤离后的 13 日晨,日军才进得了门。这一役日军 也付出沉重的代价。


南京城外东北方向的杨坊山阵地也是一片血战。日军第十六师团第 38联队 2000 余人在 30 余门大砲、10 余架飞机、16 辆坦克掩护下,猛烈进攻,负责守备的第 2 军团第 48 师 288 团第 3 营,浴血抵抗,几乎全营阵亡。


日军拿下杨坊山阵地后,转攻杨坊山之北的银孔山。守备部队第 48师 283 团第 1 营,也是拼死抵抗,血战半日,伤亡殆尽。战壕里堆满了阵亡军人的尸体,幸存的士兵仍不肯撤退,令日军印象深刻。日军第十六师团第三十旅团旅团长佐佐木到一如此描述中国军队:宁死不退,死守阵地。


奉命增援银孔山东 283 团第 2、3 营,半路受到日军飞机大砲拦截,伤亡过半,还没赶到,银孔山已告失守。12 日,第 2 军团余部奉令转往乌龙山协防,但乌龙山与城内的联系此时已被割断。


南京保卫战中国军队浴血抵抗,大出松井的预料,不得不承认“守城士兵的抵抗极其顽强”,日军“砲兵也无济于事”。

 

 南京撤退方寸大乱

 

城垣守备战打得惨烈、悲壮,但终究不敌日军的飞机大砲,到 12 日夜、13 日清晨,周边、复廓相继失陷,剩下的部队大多退入南京城内。

 

 唐生智誓守南京

 

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最初有背水一战的决心,1937 年 11 月底,唐生智就职不久就发表谈话:本人奉命保卫南京,至少有两事最有把握:

一,即本人及所属部队誓与南京共存亡,不惜牺牲于南京之保卫战中;第二,此种牺牲,定将使敌人付出莫大之代价。


  为了表示破釜沉舟的必死决心,唐生智做了几个决定:

  (1)把下关到浦口间的渡轮撤走;

  (2)禁止任何部队和军人从下关渡江;

  (3)通知在浦口的胡宗南第 1 军,凡由南京向北岸渡江的任何部队或军

  人个人,都请制止;如有不听他们制止的,可以开枪射击;

  (4)命令在城内防守城北的宋希濂第 36 师在挹江门设卡,不允许随意   通过挹江门前往下关码头北渡。

   

这  这些措施在南京保卫战中的确发挥了正面作用,激励官兵誓死保卫同时也阻挡了想提前撤退的官兵。但是,后来在决定撤退突围时,这些安排却成了要命的障碍了。


     此外,唐生智屡屡在公开场合说誓与南京共存亡;但背后又对蒋介石   说:“没有你的命令,我决不会下令撤退。”


         这就留有余地了,意思是,如果蒋介石蒋下令撤退,唐生智就不与南京共存亡了。

 

蒋介石对撤退时机犹豫不决,蒋介石心中是如何盘算的?淞沪战役,部队死守,已经付出惨重的代价;南京保卫战是在不少人反对的情况下勉强进行的,蒋介石并不想重蹈淞沪战的覆辙,他无意再次死守,只想短期固守,达到内政与外交的效果。问题是,这个「短期」究竟是几天?其中分寸很难把握,而且他也不能早早就把底牌掀开,如果部下知道南京只是象征性的守一下,肯定会影响守军的士气。


12 月 7 日晨,蒋介石搭乘专机离开南京到武汉,此后,他人在武汉,心系南京,每日电话、电报不断。但是,原以为可支撑两周至一个月的周边主阵地带,仅守了两三天就被突破了。他已有了放弃南京的念头。


12 月 9 日,他得知南京上游的芜湖已落入日军之手,第二天,芜湖和南京之间的当涂也失掉了,还有日军在当涂附近西渡长江,北上逼近南京对岸的江浦。极度失望下,他考虑进退问题


10 日这一天,他心情特别低落,南京的坏消息不断传来,再也坐不住了。  

  

11 日中午,蒋介石下令南京守军撤退,以免南京守军被日军围歼。蒋要在江北的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打电话给唐生智转达撤退命令。唐生智表示不能马上撤退,必须向将领们传达清楚后才能走。

 

 11 日晚上,蒋介石致电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同样内容的电报,蒋在当天连发了两次,也许是得到顾祝同的汇报,知道唐生智没有马上撤退的安排,故亲自催促

 

        ,蒋介石其实是犹豫不决的。(插播一下:很多公司老板也是蒋介石这种性格,很像哈姆雷特,遇到大事的时候,就是干还是不干,这是一个问题。今天进,明天退,后天再重复---很多机会就这样丧失了。当然也不是苛责谁,只能说这也是人性的弱点,但是也是领导者的弱点,往往因为这些弱点,让下属很难做,更丧失很多机会。)


以至于第二天他居然发出另外一份封意思相反的电报:


南京唐司令长官、刘、罗副司令长官:据报江浦附近已发现敌军,是敌希图对我四面合围,或威胁我后路,逼我撤退也。五日激战,京城屹立无恙,此全赖吾兄之指挥若定与牺牲精神有以至之。经此激战后,若敌不敢进攻,则只要我城中无恙,我军仍以在京持久坚守为要。当不惜任何牺牲,以提高我国家与军队之地位与声誉,亦为我革命转败为胜惟一之枢机。如南京能多守一日,即民众多加一层光荣;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一大变,而我野战军亦可如期策应,不患敌军之合围矣。遥望京城,想念官兵死伤苦痛,无任系念!进退战守,生死荣辱,惟兄等熟图之。

  

这份电报的意思很明显,蒋介石对南京是既想撤又不想撤,他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南京能再守一段时间的。事实上,当蒋希望“如能再守半月以上”的时候,唐生智已经准备撤退了,人心思撤,这个电报已不可能改变部署。

  

         当领导的,必须要意志强大,即使装也要装强大,否则但凡漏出一点怯懦了,对下属的影响就是信心的崩溃!


         这点上希特勒比蒋介石强,他就是即使装也装作强大,在苏联前线很多次德军面临是撤退还是顽抗选择时,希特勒选择的都是顽抗,因为他知道,撤退的命令,传导到下面,崩溃的就是信心了----当年拿破仑也是在俄罗斯发出撤退命令,最后导致的就是将领们信心的丧失和整体的崩溃---

 

唐生智撤退

 

唐生智在 12 月 11 日接到蒋介石可以相机撤退的电报后,当天深夜,唐生智和罗卓英、刘兴两位副司令长官、参谋长周斓、参谋处长廖肯等人研究,决定用两天时间做撤退准备,在 14 日夜开始实施撤退。唐生智命周斓连夜召集司令部参谋人员开会,起草撤退命令,制定撤退计划。计划初步做好,已是 12 日凌晨 3 时许。


12 日下午 5 时,唐生智在卫戌司令部总部召开师以上将领会议。他先说明战况,问大家认为是否还能守?与会将领无人发言,因为明摆着守不住了,但大家都曾表过态,要与南京共存亡,因此谁也不愿先说出那个「撤」字。此时,唐生智拿出蒋介石 11 日夜「可相机撤退」的电报,问大家该如何处理?没有人反对撤退,于是唐生智让大家都在会议记录簿上签字,表示对撤退的决定共同负责。这是典型的体制内做法,最终目的是集体不用负责任,反正在座的都签字了然后参谋长周斓分发参谋处油印好了的撤退命令和突围计划,人手一份。会议决定将撤退时间提前到 12 日当天晚上11 时开始实施。


已经有了书面命令,唐生智又补充口头指示说:第 87 师、88 师、74军及教导总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这一口头命令不但降低了书面命令的权威性,而且成为许多官兵的催命符。后来只有广东部队第 66、83 军各一部、教导总队第 3 旅是遵照撤退命令从阵地正面突围;大部分部队没有按照规划撤退,都挤到下关地区渡江(以为有渡轮可迅速过江,则不必冒死突围),造成极大的混乱、挤压、与伤亡。

 

挹江门成了「鬼门关」

 

受唐生智「死守」誓言的影响,不仅南京守军不准过江,而且城外的部队不准入城,城内的部队也不准出城。在南京保卫战进行过中,防守城垣各门的守军,都将城门堵塞。开始还留一两米宽的位置可供人车进出,对进出之人严加盘查;后来干脆全部堵死,根本不考虑城外部队撤入城内的问题。第 88 师在雨花台失守后,本欲从中华门撤入城内,但城门被堵死,进不去,只好顶着日军弹雨、沿着城墙横向转移,向下关江边靠拢,这一堵塞,使 88 师官兵冤枉送掉不少生命。


光华门也发生同样的悲剧。光华门外守备的工兵学校的第 87 师部队,也无法通过光华门把本部的伤员送进城内医院救治,极大地影响了守军的情绪。在整个南京保卫战期间,从各地先后增调来到的部队,分工各守一段的防卫,彼此互不隶属,相互之间更缺少协同作战的思想,影响了整个守备战的效果。


最荒唐的是,唐生智司令部下达撤退命令后,竟没有及时通知守在挹江门及下关的第6师及第 1 军!


 12 日黄昏,各部慌张撤退,有的带兵官离开会场根本没回部队,自己就抢  先撤退了。例如,第 83 军按照规定,应该掩护别的部队先撤,自己要到  13 日晨 6 时再撤退,但他们根本没有执行命令,自行提前撤退了。


有的部队没有收到撤退的通知,但看到隔邻部队撤了,便自行决定撤退,根本不管什么先后次序的安排。有的文书、档案、地图等资料没有销毁、处理,就匆忙撤离了。


当时南京城东北、东南、西南各城门都被日军砲火包围,只有西北角还没被日军切断,而一些指挥机关早在下关一带偷偷预留了轮船、木船等交通工具,因此很多人都往下关江边方向跑。

 

面对蜂拥而来的撤退大军,36 师的官兵奉命对天开枪,甚至直接对人开枪,打死多人,仍无法控制希望逃生的人流。


欲夺路逃生的士兵和 36 师的士兵对射,增加了双方的伤亡。最后城门被撤退大军强行突破了。


人太多、门太窄,如何挤出城门去,成为一个大难题。在通过城门时,有一辆人力车被挤翻,有一匹马被挤倒、踩死,还有更多的人被挤倒、踩死。没有人、也无法去清理现场;后面的人,就在人、马的尸体上踩踏而过。有亲历者说:通过城门时,用「肩相摩,踵相接」都不足以形容,简直是前胸后背相互紧贴,挤得踹不出气,脚底不沾地,人被悬空挤出去的。


教导总队第 1 旅第 2 团团长谢承瑞,在光华门曾英勇作战,体力透支,在过挹江门时被拥挤的人群活活踩死。有的官兵看到实在是无法挤出挹江门,只好用绑腿连接,吊下城墙,逃出城去。后来因为坦克部队急于出城,开着坦克撞开了堵门的沙袋,从人、马的尸体上碾压过去,这才给后面的人打开了逃生通道。许多人踩着堆着二三层死尸、「积尸盈尺」的路面通过挹江门这道「鬼门关」。


挹江门内外尸横片野,尸体「堆积如山」,都是自相践踏造成的伤亡。

负责防守挹江门一线的第 36 师 212 团第 1 营,尽忠职守地阻止溃兵出城,结果该营官兵被溃兵的子弹打死、被手榴弹炸死,或被拥挤的人流中被踩死、被翻倒的汽车压死,有些冲出挹江门到达下关江边的,又被挤到江里淹死,全营四、五百人莫名其妙地损失殆尽。


极小部分人好不容易出了城门、又想办法上了船,尚未靠近北岸,又受到来自浦口方面胡宗南第 1 军的射击。因为胡宗南部原来得到的命令和宋希濂第 36 师一样,禁止任何人擅自过江。南京的撤退命令没有及时通知到胡宗南部下,所以第 1 军士兵还是按照原来的命令,用机枪、步枪封锁江面,向过江的船只和人群开枪射击。等到知道南京撤退,被打死的众

多冤魂,已经无法复生了。

 

无船过江,撤退困难

 

绝大多数人找不到交通工具渡江。唐生智最初的封锁政策,将下关和浦口间原有的两条可载五六百人的过江轮渡开到汉口去了,又收缴了各部自备的船舶;等到下达撤退令时,却没有安排过江的运输工具。这一失误造成了军民撤退的极大困难。


没有船的部队,就公开抢劫别人的船,因此发生不少火并的悲剧。更多的散兵游勇、平民百姓,找不到船,也抢不到船,只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寻找各种漂浮物过江。有的推动了下关码头的趸船当作渡船;有的用木头扎木筏,甚至用大捆的芦苇扎成浮排;有的用门板、床板、跳板、竹床、棺材、木盆、水缸漂浮;用木棍、木板、扁担、铁锹等做浆,甚至以手做浆,划过江去。有的抱着门窗、木柱等各种漂浮物,靠自身的体力,游过江去。很多人因寒冷饥饿、体力不支,在江中沉没;有的碰上了日军的军舰,被轰炸、扫射打死;有的靠近江北,被胡宗南的守兵打死。

总之,从下关到浦口以及八卦洲、燕子几、江心洲等几处江面上,乘坐各种漂浮器物的人头浮沉,救命声、嚎哭声,惊天动地;满江是漂浮的尸体,惨不忍睹。

 

 

中央军各部按规划突围

 

撤退过程中,比较有秩序的是中央军。中央军各部都是按计划突围,面对日军突围而出,直接渡江;一部分按照唐生智的计划或特许从下关附近渡江。但他们在撤退过程遭遇日军阻击,伤亡惨重。

 

教导总队最后突围成功的约 5000 人(另一说仅 2200 余人),这些国民政府最精锐的官兵 80%以上都在南京保卫战阵亡了。


另一支中央军第 36 师,参加淞沪会战损失过半,到南京后补充了 4000余人,参加南京保卫战时恢复到 11968 人,最后到达浦口集结的仅 3000余人,留在南京散失基本被屠杀者高达 7023 人,损失率达 63%以上。

宪兵部队 4 个多团共 5,452 人(含家属),其中作战伤亡 850 人,因未能撤退留在南京而被屠杀者高达 2,184 人,合计损失 3034 人,损失率达56%。

 

南京参战部队共 11 万余人,撤退或突围而出的约 3-4 万人,苦战阵亡的约 2 万人,留在南京未能突围者还有 5 万余人,这些留在南京的官兵大多成为日军屠杀的对象。


参战部队共 8.1 万余人,伤亡、下落不明者共 3.6 万余人,突围者应为 4.4 万余人。

    南京保卫战为何失败——唐生智的责任

南京的守军 10 余万人,半数以上是中央军,装备较好,虽然多数是淞沪战役打残撤下来的部队,但如果死守打巷战,双方搅在一起,日军的装备优势便难以发挥作用,南京保卫战再延长一、两周、甚至一个月也不是做不到。事实上,南京保卫战到 12 月 12 日下令撤退时,南京城并没有破。如真下决心死守,日军必须付出更大代价,才能拿下南京。

为什么只守了 8 天蒋介石蒋就突然下令撤退?既然要退,为何不及早规划?结果是中国守军匆忙中未及妥善规划就自行撤退,这是南京保卫战最大的悲剧之一。

至于南京卫戍部队司令长官唐生智,他在 1927 年曾反蒋,抗战初起,他已没有自己的军队,在国民政府担任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部总监、兼任警卫执行部主任,他健康状况不好,形同长期赋闲。南京保卫战他主动请缨,但是,多年不带兵,他和所指挥的部队间又缺乏了解,在各部队高级军官中缺少权威(南京保卫战主要是以蒋介石嫡系部队为基干编制而成),这些都造成他指挥上的问题。

唐生智主张死守南京,又拒绝日军的诱降,其抗日立场无可置疑;但是,在部队撤退上,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唐生智没有尽力督导撤退的规划与执行,反而自己带着卫戌司令部的部下,乘坐事先准备好的船只,先行撤退了!司令部没有留下负责人员,无法及时沟通、指挥撤退大军;下面很多部队没有得到撤退的通知,整个南京在 12 日黄昏之前已经群龙无首了,后来发生的许多惨况,唐生智要负最大责任。


二、为什么发生了南京大屠杀?

 

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在时间上前后承接,保卫战的失败造成南京陷落,随后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诸多因素造成屠杀,例如:


1.日本武士道和佛教文化崇尚对弱者赶尽杀绝,是超度,是“行善”。


日本一直就是一个崇尚暴力的社会,武士集团剥夺了国家法定统治者天皇的权力后,一直是日本的实际统治集团,他们用武力统治社会,在这套“法度”中,弱者一方,就要死,而主要的死亡方式,就是切腹,然后被胜利者砍头,也叫做“介错”。而这套规矩,侵华日军中一样奉行,士兵们都以自己是所谓武士为荣,而他们面对手无寸铁的中国民众,就是找到了武士的感觉,对失败的一方,进行“取首”仪式。而且日本的所谓佛教,也认为,让弱者去死,就是一种超度,这也是日本文化中很邪恶的一面。


 

2. 日军对待俘虏的政策不清楚


日军把中日战争定为“支那事变”,而不是“战争”,所以并没有就如对待俘虏发出明确的命令或指令。1937 年 7 月 21 日参谋本部制定的《对支那军战斗参考》第 8 条对待俘虏有这样的规定:在当场使俘虏缴械后,为方便对其进行,可将其拘禁,如果需要可每数人进行捆绑。


如此对待中国俘虏,源于对中国人民和军人的蔑视。昭和 8 年 1 月陆军步兵学校发放的《对支那军战法的研究》指出:支那人不仅户籍法不健全,特别是兵员中流浪者甚多。因能认定其身分者甚少,就算杀掉或流放他地,在社会上也没有问题。


中日战争不断扩大,日军仍并没有给前线部队任何具体指示。没有具体指示,等于是放任前线部队自行处理。而前线军队面对大批难民和脱掉军服的士兵,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便决定将他们杀死。


3. 日本人对俘虏和中国人的蔑视


日本一向以俘虏为耻(对日本人也是一样),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后,许多到过中国的日本人看到中国贫穷落后,他们把亲身的经历传遍日本全国,使得日本人普遍看不起中国人。很多官兵带着这种蔑视感来到中国战场,这种对俘虏和对中国人的蔑视,麻痹了日军的理性和心理上对于杀害中国俘虏的抵触,导致了非法杀害事件的发生。


4. 中国军队英勇抵抗,遭到报复


日本军部曾经向天皇吹嘘,三个月灭亡中国。但是单单一个淞沪恶战,就三个月了,中国还在顽强抵抗。中国军队的抵抗远超出日军的预期,日军从上海一路苦战,疲惫痛苦已达极点,不但死伤惨重,而且他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信念破碎。


吹过牛皮的人都知道,当自己曾经夸下的海口被现实击碎后,那种巨大的羞辱,掺杂着恐惧,让人对对手充满了仇恨,必然会产生强烈的报复心。

当时日本人认为只要拿下中国首都南京,中国肯定要妥协。没想到守南京的中国军队仍然顽强抵抗,在夺取城垣的惨烈战斗中,双方展开肉搏战,即使日军已进入复廓时,守军仍然拒绝松井石根的劝降,使得日军希望迅速解决南京战斗的意图受到顿挫,心中愤恨,展开屠杀。松井石根战后接受审判时坦承:自登陆上海以来因苦战恶斗,付出巨大牺牲,激起我官兵强烈之敌忾心。

 5.日本砖家对中国的误判

当时在日本被称作“支那通”的有陆士(陆军士官学校)第 16 期的菁英阪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冈村宁次、几谷廉介及其后辈佐佐木到一、喜多诚一、原田熊吉、根本博、永津佐比重、影佐祯昭等人。他们过于轻敌,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还有些为了获取日本在华权益而故意轻视、甚至视而不见,认为只要占领南京,就能迫使中国投降。正是这种想法,使日本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再次证明砖家误国的事实!)

日军拿下南京后,东京及日本各地张灯结彩,大肆庆祝;日军在南京也举办了隆重的入城仪式,所有人都沉醉于胜利的喜悦,以为中日之战终于结束了。但蒋介石和中国民众的抗战意志反而越来越高。

自从南京大屠杀后,中国军民反倒认识到,与日本人死磕是死,投降也是死,那么不如死磕到底,还有一线生机。所以南京大屠杀绝对是日本人走的超级臭的一步棋,从此中国人放弃了投降苟且偷生的侥幸心理,只能抵抗到底了。


   南京城内民众为何没有及时疏散?

南京被屠杀的平民人数众多,与大量平民滞留南京、未能及时疏散有直接关系。据统计,南京沦陷后,城内还有平民约 20 万人。这么多平民留在战火纷飞的战场,这点连进攻的日军都没有想到。

自 1937 年 8 月淞沪战争开始后,南京就成为日军空袭的重要目标,国民政府开展防空和抗战的宣传教育,各社会团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宣传和捐款活动。到 12 月 13 日南京沦陷前夕,城市基本还在有序运转(电灯、发电等到沦陷时都未停顿)。但是,国民政府应对战争的准备是有限的,特别是对南京城陷之后如何安置和保护市民并无详细的计画。
以南京的地形而论,背水一战没有退路,伤亡本来就很大,而国民政府一方面决定在南京抵抗,另一方面却发生最高指挥官唐生智未妥善规划、监督撤退,反而自己及其司令部先撤退的事情,以至军民都被困在了南京城墙之内,城门关闭,军民都无处可逃,成日军的俎上肉,或被日军歼灭,或遭到逮捕,只有极少数逃到安全区。而在此前国民政府对于国际安全区的支援不够,且安全区未得到日本的完全承认,因此,安全区对于难民的安全保障和生活救助相当有限。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被屠杀的军人应在 5万人以上。如此大规模的军人被俘虏、被屠杀,与南京保卫战的战略决策和指挥失误密切相关。

 

南京居长江之南,日军对南京取分兵合围之势,国民政府在没有足够力量保证南京守军可以安全有序撤离的情况下,集合十余万军队固守南京,是军事策略上的失误。另一方面,作为南京卫戍司令的唐生智,先是迎合蒋介石而提出「誓与南京共存亡」的口号,在挹江门阻止军队退往长江边,并收缴渡江船只。后来接到撤退命令时,又没有妥善规划、监督撤退事宜,军事决策与指挥体制的缺陷,导致南京沦陷后,中国守军不能形成有效抵抗、交叉掩护和有序撤退,直接造成数万官兵滞留城内,成为日军残杀的对象。

 

三、对南京保卫战的评价:英勇壮烈

尽管南京保卫战失败了,并导致了南京大屠杀,但是不能否认中国军人的英勇顽强和保家卫国的精神。

中国军队在南京保卫战中的作战英勇壮烈,给予日军强烈的打击,自己也付出极大的代价。

南京保卫战短短几天内就牺牲了 20 位将军,110营连排级军官及士兵更是数倍、数十倍、百倍于此。不到 10 天就阵亡了 20 位将军,将军和高级军官阵亡的密度及比例均远高于淞沪会战,在世界战争史中也罕见如此密集的将军阵亡纪录,足以反映中国军人的英勇精神和南京保卫战的激烈程度。

日军的战报详细记录了中日双方战斗伤亡情况,日军对国军在南京保卫战中激烈抵抗、英勇牺牲的记载,斑斑在目。

日军参加南京战役的部队共约 7 个师团 10 万人左右,据日方统计,日军伤亡 2.6 万人,超过参战人数的四分之一,代价不可谓不重。从 11 月 6 日第十军决定进军南京开始,到 12 月 17 日日军举行南京入城式,43 天内,日本华中方面军伤亡了 1 万 8 千人。也就是说,在南京周边战和突围战中,中国军队都曾给予日军重大杀伤。

如此惨烈的战绩,却是在双方兵力相当(对日军毫无人数优势)、而日军装备训练却远优于国军的状况下打出来的。中国将士打出这样的成绩,不仅难能可贵,可说是创造了奇迹!

南京保卫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然而,这样壮烈、可圈可点的南京保卫战,长期以来军、政、学界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可能有下列几点:

(1)南京城破后没有开展巷战。

其实,国军原有在城陷后开展巷战的计划,在城内主要街道修建了街垒工事,挖了战壕等。后来未打巷战的原因,主要是在 12 月 12 日下午唐生智撤退令下达之后,城内守卫部队的任务即转变为保存有生力量,因此原来准备巷战的计划被取消了。

(2)尚未城破,城垣还打得激烈时,城内守军就争相撤退。

撤退时,军队指挥系统已经崩溃,杂乱无章,有些军官先行撤退,以至很多士兵丧失了战斗意志,在混乱中各自逃散。军人撤了,平民也跟着逃,一路上互相推挤、自相践踏,造成大量伤亡。

(3)滞留在南京的军人,出现了个人或集体投降、或换装丢弃武器藏匿民间的情形。

而被俘的数万军人,面对日军屠杀,基本没有反抗,任人宰割。战场上军人走投无路时放下武器的选择,不应苛责。许多士兵为了求生,脱下军装,扔掉武器,换上老百姓的衣服,躲入难民区或潜入民间。还有一些部队并未丧失战斗能力,也向日军缴械投降。当时中国军人以为遵照日内瓦战俘公约,投降后至多被拉夫、囚禁、或遣散。

但是,无论是中国统帅部、前线将领、士兵、还是在南京的外国人士,都没有预料到日军会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平民大规模的屠杀。

因此,南京保卫战在战役上,可说是可圈可点,中国军队并没有失败,它败在撤退阶段,以至整个战役形成「虎头蛇尾」的结局。加之随后出现了惨痛的南京大屠杀,所以,台湾那边可能出于这些心理负担,七十多年来,没有给予南京保卫战应有的重视,在 22 次会战中不多谈它、甚至不提它,台湾编写的 101 卷的《抗日战史》中也不列独立的篇章,仅在《淞沪会战》中附列一小目。

日军过度轻视、误判了中国抗战的意志,以为只要攻陷首都南京,中国就会投降。结果,南京屠杀没有令中国屈服,反而激起中国军民同仇敌忾之心。日军只得继续前进,逐渐陷入了漫长的持久战中,还留下了南京大屠杀这个污点,不但是中华民族难以磨灭的痛,也成为中日关系中一块不易跨过的阴影。







到岸读行者
读书、旅行、生活的感悟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