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河南火了,连续几天,新闻媒体都在报道大学生们骑自行车的事儿。
本来是支持的,打算将这个事儿宣传一波,获得一个跟之前淄博烧烤一样的大型城市营销事件,还能赚一波旅游红利。
但是不久,这事儿就被禁止了-----据说很多大学还封校了,不让年轻人们出去撒野---
甚至还有一个大学老师公开辱骂参合这些活动的学生是“酒囊饭袋”哈哈哈
当我输入关键词:大学老师 酒囊饭袋,就出现了这个新闻:
咱先不说这个老师是不是“酒囊饭袋”哈,就平心而论他的言行背后的心理动机,我觉得,这是很多让年轻人“扫兴”的典型的中国成年人心理活动。
其实这个老师就是一个典型的始终活在高考记忆和恐惧中的标准中国人,认为青春才不是啥挥洒的“passion”,而是应该卷各种考试各种证件各种学历------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说真的,其实今天,我也是会觉得,大学生活,就应该可劲儿卷,否则毕业后真的不好办啊 活在那种从小就不停竞争、内卷的环境中,就是一辈子都很难走出来的。直到今天,我如果哪天睡到自然醒,都会谴责自己怎么这么懒,而不是一大早上就起来,这样才有更多时间,读书或者工作。至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甚至从一个城市骑到另一个城市的骑行活动?那得浪费多少时间啊?这个时间为何不利用起来,在家可劲儿学,好考一个证啊----
至今睡梦中,经常还是会被考试吓醒——经常梦到,马上要考试了,还没准备好,要么,已经考试了,我还在路上奔跑,总是跑不到考场------
所以,我挺能理解那个老师的,我们都一样,从小到大,都活在恐惧中,哪一天轻松下来,就觉得仿佛被世界抛弃了,被同辈超越了-------
而在职场,作为员工,你要请假出去旅游,都会被同事或上级认为“不务正业”和“没有上进心”,因为休闲和休假,就是一个耻辱的事情。所以请假的借口,最好是要么家里有事情,要么家里亲戚谁谁病了,得去看看----反正就是不能说去休息去玩。
别忘了,从小就被告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那种为了工作,不要家庭的牺牲精神!谁做不到圣人的高度,谁就是“不正经”。
这几年网络上有个词汇叫“松弛感”,这个词,对我来说,只能远观和想像,不敢真的去做。
因为从小到大的竞争压力,考试压力,直到成年后,面临的是房贷压力、工作中的业绩压力、同僚的竞争压力、来自上级的考核压力、还有职场的中年危机的年龄压力、更有中年后不得不考虑的失业压力、退休金延迟压力-----等等等等------------仿佛都像是一把把悬在头上的刀子,总觉得,自己只要“松弛”一下,不一定哪个刀子就突然落下了-----从而,我只知道,要不停跑跑跑-------一刻不能停------
至今去过很多国家,对我和几乎所有中国的同事来说,我们都对外国人,是的,任何外国人,有一种看不懂的偏见:他们为何那么闲,能在咖啡厅点一杯咖啡坐一起聊一整天?不浪费时间么?怎么没有一点上进心?有那个时间,为何不能回家多读点书,考个证?
我目前所在的墨西哥,以及拉美大部分国家,比如哥伦比亚,都有一个几乎不成文的规定:每个星期天,城市主要大路上,都要将自行车道让出来,让全城人骑自行车。
所以每到星期日,拉美很多大城市的大街上,都是一群群骑自行车的人群。
就是说,拉美一些国家,类似的社会活动稍微多些,拉美人,也因为没有中国人那么上进,闲时间多,有“松弛感”,所以全民骑行的活动空间多一些。
而中国人,因为从小到大,都要参与各种卷,相对类似的户外聚集活动少些,这才让这次的大学生骑行显的过于扎眼了-----导致从社会管理者角度来说,有些不适应了,尤其是在始终活在各种压力下的成年人看来,觉得这就是不务正业了,会摇头“哎呀,现在的年轻人啊,怎么还有这个闲心思,哎--”。
毕竟,中国社会一直以来,是没有“休闲”这个说法的,比如你到了职场找工作,简历是不能写你某年某月,没有工作,出去玩了,就是所谓的“间隔年”,英文叫做“gap year”。如果你写了,说明你就是浪费了青春,而不是挥洒了青春!
正如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说的,中国人的一生,都是一个排布慢慢的时刻表,你晚了或是错过一个环节,就输了一生了!
所以这个老师的观点,的确只能说,是一个一路被压力摧残长大的可怜娃,我是可以理解他的哈
但是就我自己而言,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只是很羡慕当今的年轻人有那种“松弛感”。
所以这些骑行的大学生,不是什么“酒囊饭袋”,只是平常压抑太久,从小就各种压力,找了个借口集体出行疯狂发泄一下而已。
其实就像上面说的,平常这种社会活动组织的太少了,才导致大家一惊一乍的,这种活动也类似于一些年轻人玩的“快闪”,本身都是释放活力展现青春创造力的行为方式而已。
当然,这背后,也有可能是一次年轻人找个发泄压力的渠道而已。
毕竟,从这几年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来看,跟我们八零后毕业那时代,有些不一样了——不是你考几个证,就能一定获得相应回报的时代了,或许,你再多的证,结果也是外卖员、保安、网约车司机---
当大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师哥师姐毕业后,都是挣扎,而不是生活的时候,一种对未来的恐惧会滋生,自然对学习的动力,也会打折扣。
想当年,我们大学课堂上,老师会自信地拍着黑板说“大家看,下面我要讲的知识点,你们再考下一个证,保准你月薪过万!”于是,课堂上,我们都全神贯注,都不敢出声,生怕漏掉老师说的一个字!
因为那个年代,老师说的是真的,有些专业的职业资格证,真的能换来钱。
但是今天,哎-------
所以我能体会,如今年轻人,想要出去散散心,摆脱一下焦虑的心情。
而且,还听说,找工作时,很多用人单位,会明白滴说不要“口罩生”,说的就是那三年期间的毕业生,因为认为他们只是在校内上网课,啥也没学到------
说完年轻人们的心情,说说为何必须要禁止这个活动。
因为这种群聚活动,怕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股“势力”从鸦片战争到今天,都徘徊在中国人的心头,跟上面说的中国人面临的各种压力和高考的压力一样,始终在每一个“高瞻远瞩”大人物的心头,跟一个幽灵一样,挥之不去哈
而且,前几年不是说,很多大学生是“不愿脱去马甲”的孔乙己么?
我查了下历史,明朝那时候,也有类似的情况,所以这些孔乙己们聚集太多了,就是会造成城市拥堵或者别的啥事儿------
所以最后要说,鉴于目前的整体形势,还有各种“别有用心者”,还是都待在宿舍要么学习,要么打游戏吧,这类群聚活动,会让“高瞻远瞩”的大人物们很担心的。
最后还是要说,释放青春展现活力是一方面,但是也要清楚,跨地区骑行共享单车可是花不少钱的啊哈
还有啊,别在校外待太长时间啊,记得回校收衣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