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 情商管理 家庭关系 个人成长 生命探索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 静仪文化
作者:文玲
悠活“如何爱”二阶(上海站)学员
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想过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导致我想的多,做的少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妈妈说“我就是个孤家寡人”的时候我会那么生气!
为什么面对孩子时态度总有些摇摆?
为什么日子过得很有些拧巴?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走进了8月10-12号上海“如何爱”二阶课的课堂来一场“探索自我”之旅。
01
头一天的课程就让我有很大的收获,找到了隐藏在内心深处很深很深的一个标签“我是一个没人爱的人”,在感觉挺受伤的同时,也很期待把这个标签撕掉,因为这个标签带给我那种“被遗弃”、“不被重视”、“自己太糟糕了”的感受太痛苦,太难以承受了。
我记得当时跟小古老师的互动中,他帮我发现了“我是一个没人爱的人”和“我是一个孤独的人”这两个隐藏的标签,他让我去感受哪个更能引起自己的情绪反应。我感受了一下,觉得前者更让我无力、无助。因为后者可以自己选择,还挺酷的;而前者是被动承受的。
在跟同伴的互动中,当我对他说:“我是一个没人爱的人”,他回应我:“是的!”连续三次的时候,我心里的防御机制就起来了,头脑中各种声音出来了:
“你凭什么那么肯定我是没人爱的!”
“我为什么要把我的伤流露在一个不熟悉的人面前!”
“我这样不是承认自己很糟糕么?”
所以撕标签的首秀以没有感受而告终,而问题还在那里,让我特别难受,这天晚上也没有休息好。难道我的标签不是这个?这并不是困扰我的问题?带着这个困惑,我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勇敢地提出了我的疑问,特别感谢勇敢地自己,让我有机会跟老古老师进行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
古老师让我放下理智的东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在他的带领下,我尽情地释放了压在心里很深很深的伤,积压在心里几十年的情绪得以见光。整个人放松了很多,感觉比较轻松、自在。如果我还是用头脑在想的话,我可能仍然背负着这个沉重的壳前行,会继续拧巴,继续纠结。
02
随着课程的深入,我越来越意识到我活在头脑里的日子占据生命的大多数时光,学了很多知识,觉得自己知道很多,做的都是对的,我怎么可能错,如果我还是错了,那我学的那么些东西都哪里去了?
孩子或者其他人的一些行为明明自己不接受了,但就是不说自己的感受,“笑”着去接受他们的这些行为,美其名曰:我可是学了“P.E.T.”的,我可是学了“如何爱”的,我可是学了......,我得顾及别人的感受,我得把“明事理”这个人设做下去!殊不知连自己的感受都不顾及又怎么会顾及别人的感受。
行为上没有去控制孩子,让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吃想吃的东西,做想做的事,可是内心深处却仍然有评判在,带着评判的接受那是更隐性的控制,搞得自己累、孩子累、跟自己相处的人都累!
在我跟同学做“想吃什么要按照我说的来”那个游戏的时候,我本以为我可能说不出来“我都是为你好”;“我做了这么多,你居然这样说我,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呢!”这些我平时压根没有跟孩子说过的话,但事实是这些话张口就来!
事后在想,其实我只是头脑当中觉得这些话不应该说,但是心里却把这种话说了无数遍,熟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而这些潜意识的东西肯定是被孩子感受的到的。在互换角色进行练习的时候,我用心感受了一下被同样说教后自己的感受,那种烦躁、那种愤怒、那种想逃离的感觉真的是太崩溃了。
回到家再面对孩子说,他不想下楼帮我取快递的时候,我是真心接纳他可以有这个想法,可以拒绝我的!为什么我让儿子大中午下楼帮我取快递儿子就要去?为什么他不取我就会觉得他不孝顺?就会回到自己身上来找问题,当我发现自己放松下来,真心接纳的时候,儿子是会帮我去做我想请他帮忙做的事情的。两厢愉快,这种感觉很棒!
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时第一轮游戏下来,我跟同伴基本上比较一致,有彼此拥抱的,有彼此握手的,只是跟两个男孩子的没有达成一致,什么都没有做遗憾错过了。我很想跟那两个男孩子拥抱一下,因为我儿子跟他们的年龄相仿。但是连续三次,我们都是不一致,我出的布,他们出的剪刀。高一点的男孩子说,他只是按照概率来出的,并没有特殊的想法。无论怎么样吧,我接受孩子们的选择,我接受他们还不能接受我的拥抱,虽然后来在我表达过后,他们都和我拥抱了,但是即使不让我拥抱,我也是会接受的。我也接受我一直没有改变我想拥抱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出布),我在释放我的善意,能得到回应我很高兴,得不到也欣然接纳。人都是不同的,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和思维去要求别人!
03
“信念”是个很好的词,我们首先有个念头,然后去相信它,去找各种证据证明它。我有个信念“我是一个没人爱的人”,我就会在记忆深处去拼尽全力去找能证明这个信念的证据!真是庸人自扰,明明是客人,明明是过去了的事情,我却一遍遍把它从记忆深处揪出来,当主人强行留住它,一遍遍反刍!几十年来被自己折磨着,却沉溺其中。不过现在看来也感恩这种痛,让自己下定决心去改变!
我现在继续探索当我生气的时候,听到妈妈说:那你气呗!
为什么我就到了愤怒的地步,恨不得冲上去让她闭嘴?
听到她这样说就让我验证了:她不在乎我!
为什么她不在乎我会让我这么愤怒?
那我就觉得很不公平!
为什么不公平这件事我觉得会很重要?
因为自己虽然是家里的老小,应该享福,但实际上却干着最多的活!
为什么是老小干最多的活会让我觉得不公平?
老小应该享福呀!
为什么老小就应该享福?
是呀,那如果是独生子女怎么办?
可问题不是独生子女呀!妈妈明明有四个孩子,而且她对其他三个孩子的要求为什么就少呢?就是会觉得不公平!觉得不公平就不想去干那些活,但是又没办法不干,就逃避不了,逃了的话就会受良心的谴责,就会觉得自己不应该!她都那么大岁数了,我还计较什么呢?然后就这样拧巴着,又不想干,又不得不干!
听到她说:那你气呗!就觉得她在推卸责任,觉得她的潜台词就是“气是你自己的事儿,我又没干啥!”
那我为什么觉得她推卸责任这件事让我这么生气?
因为就觉得是她让我生气的呀!
我在开车努力赶来的路上,她不停地打电话催我!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写到这里,我把自己搞通了:
那我生气不也是只站在我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了么?
那可不是自己给自己气受么?
不就是把问题应该化了么!
她应该知道我在努力找停车位的路上!
她应该知道我腿疼着也催着自己走快一点了。
没有那么多应该!我给了她我不喜欢的被对待方式——指责、批评......那就互相抬杠了!是她在攻击我么?妈妈明明只问了一句:怎么还没有来?是我自己解读为:你应该马上就来,这么慢就是逃避,这么慢就是不重视,这么慢就是不对的,这么慢就是你不够好!我的的确确的是在进行自我攻击!如果我接到电话跟她说:“听得出来你很着急.....”她可能后面的话会变成:“不着急,我就是担心你,你慢慢来!”(我下次要试试!:))
能够允许自己是个人,是不完美的人,是能够不把所有事情都能做好的人,其实真的是把“我”想的太大了,内心戏太多了,放下了也就轻松一些了。
04
对于我来说“自我”是什么?这个问题真的是挺深奥的,我感觉现在自己越用力去探索反而越是离它越远。古老师在课堂上问:什么叫探索自我,什么是认识自己?身体、觉受、思想能与你划等号么?比较接近的就是那个知道!知道,你不能用思想,不能用推理,不能用思考,你不去想的时候,它在;你用力去想的时候,它只是没有。能看到、能听到、能闻到,那个东西最接近。真实的“我”无形无相,没有任何标签,体会不到它也会在那里。这是难点,但我会在继续探索的路上。
END
责 编 | 张 艳
作 者 | 文玲
排 版 | 加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