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18年那份红头文件吗?
2018年1月22日,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联名向国家发改委递交《关于当前电煤保供形势严峻的紧急报告》。
四大发电集团痛陈,2017年以来,受煤价上涨影响,部分煤电企业资金链断裂,面临银行停贷、限贷、无钱买煤的困局。煤电板块已经陷入全面亏损状态,五大发电集团煤电板块亏损402亿元,亏损面达60%左右。
四大发电集团表示,2018年环渤海港口5500大卡动力煤市场价格已经上涨到了740元/吨左右,同比大幅上涨130元/吨。在迎峰度冬时段,全国统调电厂库存水平快速、大幅下降,保供风险急剧增大。
四大发电集团还表示,发电厂跨区调运煤炭采购成本中,物流成本占比高达50%左右。在运费上调的东北地区,火电厂几乎全部处于严重亏损的状态。
为保障电煤供应、缓解经营压力,四大发电集团恳请国家发改委加强部际协调及地方政府协调,安排煤炭企业在春节前开足马力生产保供应,同时建议继续发挥进口煤的补充作用;建议发改委尽快调控煤价,让煤价回归绿色区间;希望协调铁总公司尽早终止部分铁路局的煤炭运费涨价行为。
当时,发改委判断电厂用煤紧张有两个原因。
一是需求快速增长。2018年1月份,发电量增长了接近21%,显著增加了对煤炭需求。
二是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运输有一定影响。
发改委、交通运输部、铁路总公司采取了措施,全国统调电厂平均存煤基本恢复15天左右的合理范围。
针对部分电厂存煤低于7天的措施,铁路部门重点予以保障,确保电厂存煤在安全范围内。
煤炭大省也发文,要求国有重点煤炭集团公司和地方国有煤矿要发挥带头作用,全力保障煤炭供应。
此后,标本兼治的办法陆续出台。
2023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下发《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决定自2024年1月1日起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
“容量电价”政策,补偿标准为每千瓦330元,折合度电补贴8.8分钱。以全国煤电总装机13亿千瓦计算,容量电价补贴总额多达4300亿元以上。政策出台后,煤电企业可回收部分固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煤电企业的“供应侧”导致的经营困境。
2023年以来,煤电企业亏损面仍在40%以上,但整体经营情况已经大为改善。
“十四五”期间,煤电企业经营呈现“三部曲”状态:2021年巨亏,2022年减亏,2023年基本实现了整体扭亏为盈。但是,煤电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2024年3月26日,发电企业陆续公布年报。多家证券机构纷纷上调了煤电企业的推荐评级。其中,盈利能力显著改善、电改推动火电盈利稳定等成为研报中频繁出现的表述。
大唐发电年报显示,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1224.04亿元,同比增长4.77%;实现归母净利13.65亿元,较2022年实现扭亏为盈。
华能国际年报显示,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543.97亿元,同比增长3.11%;净利润84.46亿元,同比实现大幅度扭亏。
但是,现实总是令人唏嘘的。
除了燃料成本适度下降外,扭亏为盈的真实原因是新能源的崛起。潮起潮落,此消彼长,新能源勃发掩盖了煤电板块的疲弱。
2023年末,华能国际可控发电装机容量约1.36亿千瓦。其中,煤机装机容量9328.3万千瓦,占比超过60%;风电装机容量1551.1万千瓦,占比仅为11.4%;太阳能装机容量1310万千瓦,占比仅为9.7%。年报显示,2023年公司光伏盈利20.44亿元,风电盈利59.13亿元。这意味着,华能国际凭借约20%的风电和光伏装机贡献了超90%的利润。
大唐发电尽管整体扭亏,但是煤电业务仍然亏损了1.33亿元。相比之下,同期风电盈利25.56亿元,光伏盈利4.8亿元。
当然,在年报中,两家上市公司还是将煤电业务的阶段性改进归因为燃料成本下降。其中,华能国际称扭亏的主要原因是“单位燃料成本同比下降和电量同比增长”。大唐发电表示,火电发电单位燃料成本比上年同期下降27.21元/兆瓦时,导致燃料成本减少57.62亿元。
尽管新的“容量电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给煤电企业回收部分固定成本吃下了安慰剂,但煤电企业却并不能就此安心。
焦虑,来源于以下四点:一是固定成本补偿标准偏低。二是补偿延续时间不明。三是门槛高,燃煤自备电厂、不符合国家规划的煤电机组,以及不满足国家对于能耗、环保和灵活调节能力等要求的煤电机组被排除在外。四是考核严格,煤机如无法按调度指令提供所申报的最大出力,将相应扣减容量电费。
言而总之,总而言之,无论政策怎么安排,煤电脱困的要诀还是控制变动成本,维持合理电价。
在控制变动成本方面,燃料费占总成本的70%以上,依然是煤电企业运营管理的重中之重。
实事求是的说,除非实现脱胎换骨的减排改造,控制燃料成本是一项Impossible Mission。
也不能全埋怨煤炭企业。
煤炭企业并没有懈怠,一直都在苦干、实干、加油干。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煤炭产量创历史同期新高,达34.8亿吨,同比增长0.6%。前三季度,煤炭进口量再创新高,达3.9亿吨,同比增长11.9%。今年以来,全社会存煤整体维持高位,其中煤矿环节存煤相对平稳,电厂、港口等中下游环节存煤升高。9月末,全社会存煤(煤矿、电厂、港口)3.4亿吨,比年初增长0.9%、同比增长5.7%。
但是煤价也一直维持在相对美丽的水平,动力煤价格并没有因为供应量增加出现显著回调。2024年11月1日,5500大卡综合交易价格依然维持在727元。
发电企业今年也开足马力,奋力冲刺。
中电联表示,前三季度,全国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电力供需总体平衡。
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1.6亿千瓦,同比增长14.1%;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比重达到56.5%。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电厂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9%、16.0%、1.5%、10.8%和27.0%。
前三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7.4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今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达到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14.51亿千瓦,创历史新高。综合判断,预计2024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9.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左右,超过2023年全年增速。
“可惜快乐永远是短暂的,换来的只是无穷无尽的痛苦跟长叹”。
在维持合理电价方面,老革命又遇到了老问题。
电价又出状况了。
广东省内各大集团联名再发红头公函。
2024年10月25日,广东华厦电力发展有限公司、广东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发展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宝丽华电力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南方分公司、国家电投集团广东电力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国家能源集团广东电力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华润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等11家家发电公司联合向广东省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致函要求“进一步完善中长期市场机制”。
该函提到,广东省电力中长期交易市场价格已全面低于火电发电成本,当前市场机制难以支撑发电成本的回收,“主要发电集团亏损面达50%以上。”
发电企业认为,月度交易已失去了“压舱石”和回收固定成本的基础作用。
根据广东电力交易中心数据,2024年年度广东省双边协商交易成交均价465.64元/千千瓦时,同比下降15.93%。
供应端和需求端双边挤压,“大冤种”煤电企业一把鼻涕一把泪向能源局哭诉,回过头来还要考虑碳配额这件烦心事。
集团领导还笑眯眯地希望明年再增加点盈利预算。
靠⚡️。
本来就有配额缺口,南方电厂经营上已经揭不开锅啦,还得买买买。
本来因为供暖和风冷系数有点盈余,今年分配政策出来后,北方电厂配额总体情况竟然出现“扭盈为亏”,还要买买买。
这日子怎么过?
虽然电厂都是理性的,熟读五力模型,会充分考虑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煤价)、购买者的议价能力(电价)、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冤大头)、风光水的替代能力(白富美)、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内卷水平)。
但是,抛开理性不说,大部分电厂真的要承担各种责任。
价格不好,不能只怨社会,还需要回头仔细研究业务布局。
在电力现货市场中,新能源机组出力越多,煤电机组出力越少,出清电价就可以越低,发电企业越有动力投资更多清洁能源。
在电碳耦合没有成为赤裸裸的事实前,电厂合理的经营策略还是要新旧有所区别。旧的机组通过技术改造进行优化升级,主动降低碳排放强度;新的投入主要向可再生能源赛道倾斜。
不这样,还能怎样呢?
电价这个事情,长期有路径,但短期内是无解的。
再看看碳价,
10月份以来,CEA的收盘价就没有低于100元过。
距离碳达峰时点越来越近,电厂的焦虑就愈发强烈。
往事不堪回首,按照几大集团的约定,从2023年开始,大家都要逐步实现碳达峰了。
2020年12月8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钱智民在2020中国品牌论坛上发表题为《绿色智慧能源大品牌时代来了》演讲。其宣布:到2023年,国家电投将实现在国内的“碳达峰”。
2020年12月20日,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王祥喜要求抓紧制定2025年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今年8月13日,刘国跃董事长在《人民政协报》发表的《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能源央企力量》中,确定国家能源集团“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
2021年1月21日,大唐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提出,要实现“两个转型”,即实现从传统电力企业向绿色低碳能源企业转型,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装机超过50%,提前5年实现“碳达峰”;从传统电力企业向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转型。当然,后来又因应变化做了微调,碳达峰时间设定为2030年。
2021年6月18日,中国华电发布《“十三五”碳排放白皮书》和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实现碳达峰,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以上。
随着碳达峰时限逐步临近,煤电企业整体上将从能够对外出售富余免费碳配额逐步转向需要向外购买碳配额。
碳达峰后,煤电企业对于碳配额的采购需求量将逐年递增,履约成本不断增加。
在电碳耦合之前,煤电企业的成本结构将先行实现“炭碳耦合”😒。
往后的形势会更加困难!
1、山东省电力行业协会 【电煤供应】华能、大唐等四大国家发电集团联名报告发改委电煤供应形势实在严峻!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g0NDQ1NA==&mid=2650216871&idx=1&sn=bcfa7c8a558fa5913d79dd33c278f1f6&chksm=be8223ee89f5aaf89b036700aa52c8a5d535fc9664863e7cf88ab8c184ab3798a698f0c23d6a&scene=27
2、中国煤炭报 今年以来中国煤炭经济运行情况如何?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DUwMjMwOQ==&mid=2652474493&idx=1&sn=9d14128b98549e2e05afd34ec2ba75b2&chksm=852b72d2713233f2ac99b138b10ea0cac32e72cf719ad5c8c6da07316b4c23b33014f3af419e&scene=27
3、中电联《2024年三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
http://www.chinapower.com.cn/xw/zyxw/20241029/265298.html
4、广东省内11家发电公司发函建言:设置年度交易电量比例限制 优化月度供需比机制
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41031/herald/810132940eba697e5400185b27ba4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