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回归25周年丨非遗之旅②粤剧、土生土语话剧、搭棚、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

文化   生活   2024-12-18 08:58   江苏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澳门非遗

守护历史长河中的瑰宝


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提起澳门,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或许是金碧辉煌的酒店、繁华的商业街,以及美味的食品。其实自1535年开埠以来,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繁华的背后,还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承载着澳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截至目前,澳门共有12个非遗项目,涵盖门类众多,包括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习俗、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方面,十分具有当地特色,多元化特色也十分明显。

澳门的非遗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历程。澳门特区政府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了“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澳门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可以说,目前澳门非遗的“生长环境”良好。

本期专题,我们将带大家走进不太被人熟知的澳门非遗,了解澳门人世代相传的智慧和精神。



粤剧:有声有色的非遗名片




粤剧,顾名思义是以粤方言演唱,因此“广东大戏”是其别名。发源于广东佛山,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粤剧,最早的相关记载可追溯到《诗经》。到了明代嘉靖年间,佛山民间的粤剧戏班显著增多,粤剧逐渐在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繁盛,之后又漂洋过海,在东南亚和美洲等华人聚集区传唱和演绎。

假如用特色分明的植物来比喻我国种类繁多的戏曲艺术,那么京剧好比根植在北京并繁茂于多地的松柏林,昆曲宛如多见于江南一带的茉莉花,粤剧则更像是岭南文化这棵曲艺之株上的耀眼红豆。《帝女花》《南国红豆》等闻名遐迩的粤剧代表剧目,就是最好的佐证。



2009年,澳门、香港、广东联合申报成功,粤剧成为世界非遗项目中的一员。当你在澳门的街头随意闲逛,向亲切的陌生人问路,翩翩飞入你耳中的有普通话、粤语、英语以及发音地道的葡语等不同语言,你还能在大多数澳门当地的粤菜馆里吃到正宗的葡式蛋挞等西点……不止粤剧,多种文化在澳门的融合已然成为本地中西合璧的特色之一,这是澳门任由岁月变迁、街巷翻新也无法挪移或拆除的“防伪地标”。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反之亦然。粤剧也和澳门一样,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为更生动地匹配不同剧目和选段的唱腔,更恰如其分地为舞台动作烘托氛围,粤剧唱作者们针对伴奏乐器加以融合革新,将部分西洋乐器大大方方而又自然妥帖地纳入到这颗南国红豆的麾下,使其散发出更加迷人更加多样的光泽。



在传承中焕发新生的,是在澳门生根并风靡全球的粤剧文化。除了魅力独具的唱念做打、行云流水的舞台身段、隽永绮丽的鼓点配乐之外,粤剧在戏台服饰方面更是做到了其下每一个细分的行当都各有特色。例如,女角中的文行服饰,包括了衫裙、汉装、宫装、梅香装、书童装、媒婆装等;男角中的文行服饰,包括了蟒、海长、海青、圆领等。男女角色的武行服饰同样多不胜数。

粤剧服饰主要以精妙绝伦的广绣工艺绣制而成,让每一位欣赏粤剧的观众在一饱耳福的同时,更能领略到一场场细致精巧、优雅华美的视觉盛宴。恰如澳门民众给游客留下的印象,大气好客而又温润谦和。



土生土语话剧:

让历史保鲜,为当下抒情




多姿多彩的方言,可以被我们理解为体现地域特色和人文差异的“语言活化石”。方言的发音吐字,反映着一方水土的历史、秉性、风格。方言的抑扬顿挫,彰显着不同地区的人们习性各异的日常生活。语言是话剧这门艺术的灵魂。这在澳门自然也不例外,澳门也有属于本土的可说、可唱、可演、可听、可观赏的舞台语言艺术——澳门土生土语话剧。

普通话、粤语、英语、葡语等,是澳门民众的日常语种,这使得澳门成为多种语言的荟萃之地。但这其中,还有一种特别的语言,它就是澳门土生土语。



澳门土生土语如同海纳百川的澳门本土葡菜,不仅有中华基因,也带有异域风情,它混合了粤语、普通话、英语、葡萄牙语、马来语等语言的发音。一度,澳门土生土语成为濒危语言,但在澳门当地文化人士的极力保护和推动下,于2012年被列入澳门非遗名录,2021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约于16世纪末形成的澳门土生土语,其最初发源还要追溯到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在15世纪自欧洲出发,一路辗转来到澳门,他们与澳门本地的女子通婚后,使得澳门土生葡人等带有异国血统的混血族群在日益增多。由此,大家在彼此交流的日常生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语言习惯逐渐形成。



澳门土生土语话剧,于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诞生,但在其发展之初就面临着越来越少的本地人会讲土生土语这一尴尬状况。直至20世纪90年代,澳门土生土语话剧团重新萌发活力,渐渐发展壮大,话剧团在创作新剧、培养演员的同时,更加不遗余力地普及和推广澳门土生土语,现在几乎每年都会有全新的话剧作品推出。

土生土语话剧以轻喜剧为主,主题几乎无所不包:澳门历史、人物传记、亲情友情爱情……当土生土语话剧把对澳门的热爱呈现在舞台上,当这种曾经濒临消失的语言从年轻的话剧演员嘴里脱口而出,那种本土风情裹挟着异域情调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抒情,渐渐让更多人重新关注和喜爱澳门土生土语话剧,正如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爱上澳门一样。



搭棚:缔造高楼的鬼斧神工




搭棚是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之一,在宋代就已经存在并运用。木工、泥水、搭棚被称为建筑业的“三剑客”,三者彼此肝胆相照,缺少任意一方,高楼都很难拔地而起。

历史悠久的澳门搭棚工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泛运用于本土的建筑事业,澳门有许多屹立至今的高楼大厦,即便看上去已不再簇新,也深深打上了最初工地上的搭棚印记。



“竹”与“筑”谐音。这似乎注定了竹子在搭棚、建筑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一般而言,澳门搭棚工艺使用的材料以竹或木材的枝干为主。早期,最原始的澳门搭棚工艺,分别以毛竹、篙竹的竹竿、竹篾为骨架、零件,辅以葵叶片、杉树木材。看上去,搭棚是由一方方竹棚搭成的方格,组成了棚架。棚架是搭棚的最小单位和最基本细胞,建筑工人则是让细胞分裂繁殖的具体执行者。作为最勤劳的棚中人,建筑工人反复上下来回耕耘在半空,高楼大厦、厂房戏台就这样一座座被搭建起来。

建筑设计师必须出建筑设计图,而在澳门搭棚工艺中,早期是完全没有图纸这一概念的。也就是说“一建一棚,棚在人心”,棚与棚各不相同,搭棚凭借的完全是搭棚工匠累积的经验。



为不同的建筑“智造”迥异的“棚型”,是搭棚工匠的工作日常。例如,百货楼、写字楼的棚,和体育馆、歌剧院的棚在外形上看起来就大相径庭。以不变应万变的,是搭棚工匠依建筑而萌生的搭棚巧思,和那本永远存放在心中同时在不断变化的搭棚秘笈。

2017年,澳门搭棚工艺被正式列入澳门非遗清单。



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

大航海时代的美味彩蛋




放眼广袤的华夏大地,大大小小的美食胜地多不胜数。其中,澳门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创意城市美食之都”,每一天都有大批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来到这里。他们慕名而来的理由之一,自然是为了品尝融合了中葡料理之长的澳门土生葡菜。

2012年,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被列入澳门非遗名录,2021年成功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当美食之都的创意精神与非遗级别的美食技艺相得益彰,澳门的独特之处,就轻轻松松透过本土个性十足而又海纳百川的澳门土生葡菜,被吃进口中,回味在食客心里,流传于整个世界。


葡式蛋挞


澳门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得益于葡萄牙航海文化的传播和澳门独特的历史沿革。葡萄牙人16世纪初在欧洲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他们沿着非洲西海岸,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然后航行到澳门。葡萄牙人将非洲、亚洲等不同地区的美食文化荟萃到澳门一地。

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自然是大航海时代这部历史电影片尾字幕中的饮食馈赠和美味彩蛋。和传统中式料理几乎一致,煎、炒、焖、炸同样是澳门土生葡菜的主要烹饪方式,但是在调味用的佐料和天然香辛料的使用上,澳门土生葡菜明显呈现出某种极致特色,广泛使用天然香辛料的同时,几乎不使用人造调味料。举例而言,味精、鸡精等人工制作的调料和绝大多数澳门土生葡菜无缘,而大自然本来就有的丁香、咖喱、肉桂、肉豆蔻、椰浆椰肉、黑白胡椒等非人造的香辛料,则会被直接用于烹饪,成为土生葡人美食的某种“味觉灵魂”。


葡国鸡


澳门土生葡菜的代表菜肴葡国鸡,就是一道将东南亚原产的椰肉、姜黄粉与炖鸡这道传统葡菜彼此交融的特色菜肴,不仅添加了葡萄牙原产的葡肠、黑榄作为鸡肉的配菜,还辅以葡萄酒,在整体上提升了氛围口感和异域色香。听起来,这仿佛更接近葡萄牙当地的美食,但葡国鸡作为澳门土生葡菜中的名菜代表作之一,几乎可以说是澳门特有的。对澳门本地的许多餐厅而言,葡国鸡都是店内主推的镇店招牌菜,反而是你去葡萄牙,是吃不到葡国鸡这道菜的。

除了葡国鸡,闻名遐迩的澳门土生葡菜如非洲鸡、咖喱蟹等,仅从名字就可以窥见其包容并蓄、中西合璧的特色。来自不同国度的风味、不同产地的食材以及不同地域的料理习惯,都让澳门土生葡菜虽原生于澳门,却飘香全球。



敬请期待

澳门回归25周年丨文化遗产之旅:澳门历史城区

文丨半夏  澄澄

图丨视觉中国

内容转载,请标明出处




点个"赞"再走吧~

东方文化周刊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