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之旅:澳门历史城区
除了众多传承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澳门还有很多灿烂的文化遗产。2005年第2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澳门历史城区”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澳门,那些沉淀着中西文明岁月痕迹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你了解这里的绝佳途径。这次就让我们走进澳门的历史城区,跟随着影像的脚步,领略澳门的人文之美。
在“澳门历史城区”,有25处历史老建筑和7个紧密相连的广场空间。这里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集中的中西建筑历史城区,也是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重要见证。
妈阁庙始建于1488年,位于澳门半岛最南端,是澳门历史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妈阁庙背山面海,主要由大门、牌坊、正殿、弘仁殿、观音阁和正觉禅林等部分组成,门口有石狮护门,飞檐凌空,整体建筑带有浓郁的中国风。
妈阁庙前地葡式风格建筑
哪吒庙位于大三巴牌坊右侧,其门前是旧城墙遗址。哪吒庙建于1888年,为两进式建筑,中间无天井,是澳门难得一见的传统中式庙宇。与哪吒庙紧邻的旧城墙最早可追溯至1569年,曾数次拆毁。1632年,复建了澳门北部城墙及炮台。
港务局大楼建于1874年,旧称嚤啰兵营或者摩尔兵营,俗称水师厂。整栋大楼是澳门现存不多的带有摩尔风格的新古典建筑物,外墙柱窗采用了穆斯林式穹顶,同时受哥特建筑风格的影响,整体为砖石结构。
港务局海事博物馆行政大楼
郑家大屋建于1881年,是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曾在此居住过。大屋以中国岭南形制建构,拥有60多间不同风格的房间,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特点。宅内有蚝壳制作的窗户、定滑轮水井等特色。
卢家大屋建于1889年,位于澳门大堂巷,是澳门商人卢九的住宅。卢家大屋用厚青砖建造,为典型的中式大宅,也是晚清时期粤中民居温婉纤细建筑风格的代表。大屋为三开间、三进上下的两层格局,屋内设有多个天井,中西特色交融,反映了澳门特有的民居建筑文化风貌。
大三巴牌坊建于1637年,是澳门最著名的景点。牌坊原是澳门圣保禄教堂的前壁,“三巴”取自“圣保禄”的音译,因为规模较大,所以称其为大三巴。后来因大教堂失火,只剩下教堂的前壁,看上去像是一座牌坊,从此便被称为大三巴牌坊。牌坊是仿巴洛克建筑风格,上面布满了浮雕,整体艺术构思精密。
传说明朝曾有一位婆婆在此筑水池贮山泉解决居民饮用水问题,因此得名。阿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这里也是早期葡萄牙人的聚居地,周边建筑依然保留着葡萄牙式的建筑风格。
图书馆建于1894年以前,原主人为官也夫人。香港富商何东爵士于1918年购入该大楼,作为自己夏天消暑的别墅。何东去世后,后人根据其遗嘱,将大楼赠与澳门政府作为公共图书馆。1958年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以中文古籍为馆藏特色。
岗顶剧院又称伯多禄五世剧院,位于澳门岗顶前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剧院,建筑带有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是澳门唯一的欧式剧院建筑,也是中国首处放映电影的地点。剧院与周围具有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物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极具特色的前地空间。
三街会馆建于1750年,是一座二进三间的中式建筑,以青砖砌就,体量适中,结构为抬梁式。外壁上有砖雕、壁画,屋脊也有灰雕装饰。在庙门前的土地神坛上刻有“荣宁社”三字,为昔日该区坊社的社稷坛所在。会馆内还保存了不少古碑、牌匾和楹联等古物。
仁慈堂大楼建于18世纪中叶,1905年以新古典主义的表现方式加建拱廊部分,上层有外廊,下层有宽2米的行人走廊,修成后具有古典文化特色的建筑模样。大楼为砖石建筑,一楼是仁慈堂会址,设有小型历史博物馆。地面层曾经很长时间被政府法务部门租用,作为公证署。
民政总署大楼建于1784年,原为明朝政府宣读政府命令和中葡官员会面的场所。后来这里成为葡萄牙人在澳门的政治“心脏”。大楼白色的墙身、墨绿色的门窗带有明显的南欧色彩,2002年改名为民政总署大楼。
民政总署大楼内部
议事亭前地俗称喷水池,因其左侧澳门议事会而得名。议事亭前地居澳门中心区域,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是澳门四大广场之一。四周建有不少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物。
大炮台建于1616年,最初主要用以防御海盗,与松山炮台、妈阁炮台形成了一个军事防护墙。炮台内设施完备,设有蓄水池、军需储存库、官兵营房等,四周均置有巨型钢炮。大炮台是澳门历史的见证,其入口处的门顶石雕,记录了炮台抗御外敌的战绩。
东望洋山位于澳门正中心,是澳门最高的山,海拔90多米,可俯瞰整个澳门半岛,因松树茂密所以又名松山。山顶有灯塔名为东望洋灯塔,建于1865年,塔高13米,是远东历史最悠久的一座灯塔。炮台上的圣母雪地殿教堂建于1626年,内部建筑保留了当年特色。
白鸽巢前地这个名字源自18世纪曾在此居住的葡萄牙富商马葵士。当时马葵士所养的白鸽栖于这里的檐宇之下,远观就像白鸽巢一样,故而得名。白鸽巢公园是澳门历史较悠久的花园之一,位于濒临内港的小山岗上,园内小山环叠、古木参天、遍植花草、鸟鸣不绝,即使盛夏时节,仍是碧绿清凉。
东方基金会建筑建于18世纪70年代,位于澳门白鸽巢公园旁,是一座两层高的南欧风格小楼,外墙为白粉刷,隅石、窗线、女儿墙等则为粉红色。这里原为贾梅士博物院,后改为东方基金会会址,可能是澳门首幢别墅式花园的豪华住宅,也是澳门花园式住宅的典范。
耶稣会纪念广场建于19世纪后期,位于大三巴牌坊前,由一组宽大的梯级和邻近四通八达的斜坡街道构成。广场连接了大三巴街、大三巴巷、大三巴斜巷和大三巴右巷,具有新古典主义建筑的特色,现在为旅客聚集地。
大堂始建于1576年,最大特色是装嵌有极富艺术性的彩色玻璃。大堂主体为一层,有坡屋顶和木屋架;钟楼部分为三层,为平屋顶,采用了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堂内保存有《圣约翰受洗图》等名画。
大堂内部
文丨半夏
图丨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