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般的影视剧相比,话剧表演难度更高。因其具有舞台的即时表演性,观众的观赏和演员的表演“零时差”,因此对演员表演实力要求极高。这就是为何优秀的话剧演员在影视剧中出演角色,会被大众理解为某种“下凡”或“降维打击”的原因。以下三位都是拥有优质话剧代表作的实力派话剧演员,但更被大众熟知的是他们的另一重身份——影视演员。
陈建斌:“话剧基因”根植影视
曾经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教的陈建斌
提起陈建斌,你首先会想到他的哪一部代表作?是剧集《尘封十三载》《乔家大院》《新三国》,还是传说中难以被超越的《甄嬛传》?
许多00后接触到陈建斌,其实不是通过电视剧、电影或话剧,而是以他在《甄嬛传》中雍正这一角色为原型改编恶搞的短视频及表情包。不得不说,对这样一位较为严肃的话剧演员而言,这样的反差确实有些大。
其实恰恰相反,陈建斌和妻子蒋勤勤参加夫妻档综艺时,两人都是有目共睹的随和幽默。他严肃的一面,更多体现在其对待话剧作品以及电影电视剧创作方面的执着和不妥协。
在《乔家大院》拍摄中,因台词和角色不匹配,陈建斌反复同编剧、导演商议斟酌角色台词,让第一次与其合作、后来成为他妻子的蒋勤勤误以为陈建斌是个不好合作的“戏霸”。然而,陈建斌的初衷从未改变,一切尝试和调整,都是为了让这出戏最终呈现的效果更好,而非给演员增加戏份。
陈建斌最后被合作者理解、尊重并认同,且得到广泛支持,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作为“戏痴”的他,无论是现场演话剧还是加盟电影电视剧,都在尽最大努力回馈观众。
一个好演员从立志做演员的那天起,就一直在为其未知的角色做准备。当有一天抓到它的时候,他才能说:“我对得起这个角色,因为为了这个角色,我准备了一辈子。”这是陈建斌的表演宣言,也可以被理解为所有优秀演员的专业注脚和毕生追求。
陈建斌凭借在《三姊妹等待戈多》《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等话剧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中国话剧金狮奖。在小荧屏里,《甄嬛传》中的雍正被陈建斌演绎得可悲可恨而又可怜可悯。在大银幕上,陈建斌自编自导的电影作品《第十一回》的剧本和角色,在贴近生活的同时竟然还有着强烈的舞台感和话剧色彩。
将话剧基因在电影电视中传播,把严肃深刻的表演理念融合在影视剧这样一般性的大众娱乐作品中,这大约是优秀话剧演员的宿命和自我修养的体现。
袁泉:低调优雅尽显本色
出演了《青蛇》《琥珀》《活着》《赵氏孤儿》《电影之歌》《暗恋桃花源》等多部话剧名作,作为话剧演员的袁泉,在表演上得到持续的锤炼和动人的释放。
五官和长相带有一点混血风格的袁泉,在出演《简爱》这出话剧时,让观众惊喜地看到其格外贴合角色的定制化演绎:无须特殊妆造,从外形、气质到表演实力的魅力渲染,出场时往舞台中间一站,哪怕没有一句台词,她都仿佛欧式古典宫廷画里走出来的大活人。最难得的是,这样一个洋角色竟是由土生土长的中国女演员扮演的。
一部分话剧演员在电影电视剧中出演角色时,很容易过度演绎,用力过猛,有意无意地将话剧腔赋予某一类生活化的角色。但是无论主角配角,无论是电影《美丽的大脚》里的乡村支教教师、《中国机长》里的乘务长,还是剧集《我的前半生》里的职场白领、《玫瑰的战争》里由全职妈妈蜕变而来的职业律师,在驾驭类型迥异的角色时,袁泉实现了表演传神到位,并不会过分夸张、过度用力去“演”。这一点对话剧转影视的演员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早年间,袁泉还在读大学时出演了自己的首部电影《春天的狂想》,收获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30岁出头,她已经取得了中国戏剧表演三大个人表演奖项的大满贯,同田汉、老舍、曹禺等名师大家入选“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出道20多年,你会发现,在报纸、网络的娱乐版以及各种社交媒体上,鲜少出现袁泉的八卦新闻。但是话剧演出的票房捷报里,常常能听到她的名字,一个又一个影视剧角色,常常被她鲜活生动地拿捏。
当你得知袁泉在少儿时期有近十年学习传统戏曲的基本功,在入行后还发行过不止一张流行歌曲专辑时,你就会明白,这位真正的“文艺女神”即便内敛低调仍能备受新老观众厚爱的底气究竟来自哪里。
冯远征:话剧功力强势出圈
2001年首播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由冯远征和梅婷主演。“家暴”丈夫安嘉和被冯远征演绎得逼真可怖,至今都是不少80后、90后观众的“童年阴影”。
当年还没有“流量”这一说,但冯远征让安嘉和这一角色实打实地成了荧屏上的反面教材和“负面流量”担当。在今天看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社会议题性质的表达,以及超越影视剧本身的意义都是超前的。彼时,家庭暴力现象还没有被全社会广泛关注,也没有太多“家暴”受害方浮出水面,敢于主动站出来为自己发声,并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20多年前,冯远征和梅婷就已经通过虚拟的情节和角色为大众打了一剂预防针,借助一部“家庭惊悚剧”来展示家庭暴力的可怕,以及家暴型人格的特殊性、复杂性和不可饶恕性。
除了在剧中最显著的对梅婷掌掴等施暴的肢体动作,安嘉和这名家暴男之所以被冯远征演绎得入木三分,是因其将话剧演员的功底注入影视表演的角色塑造之中。举手投足间,一些不易被普通人察觉的小动作,对同事朋友和对家中妻子的巨大反差,善妒、极端而又拧巴的内心在主观压制后的外化残存表现,暴力兼分裂型人格的冷酷阴鸷,以及观众稍不注意就捕捉不到的各种一闪而过的微表情……这些惟妙惟肖的角色呈现,都让身为优秀话剧演员的冯远征的演绎实力展现无遗。
在很多人笼统的印象里,一个家暴男的角色很容易抵消掉冯远征曾经出演过的国家英模和各种警察等正面角色。其实不然,话剧舞台是他的另一面,也是最鲜明的“表演监视器”。他在《日出》《茶馆》《知己》《全家福》《北京人》《司马迁》《张居正》等话剧剧目的表演维度上,和影视剧的表演存在较大差别。话剧的创作与表演要求舞台上演员必须一次成型,毫无重来一次的可能,更遑论后期剪辑或补拍。话剧舞台是现场观众的大银幕和显示器,无法暂停,这也正是像冯远征这样的演员可以展示表演魅力的地方。
对一些电视观众而言,已经给冯远征打上了安嘉和的标签。曾经不止一次去饭店吃饭时,冯远征被服务员称呼为“家暴男”,被保洁阿姨怒怼:“你以后不要再打梅婷了!”任何人都知道演员只负责演绎,电视里经过剪辑的故事情节和经过演绎的角色不是真的,但观众看剧和结识角色,必然是带着真情实感的,不然冯远征也不会在生活中遇到如此多人戏不分的困扰,也不会时不时就上演一出无法提前预知剧本的“生活话剧”了。因此,虚拟与真实、荒诞和现实,无论对台上台下、荧屏内外,站在演员的角度考量,都存在着不尽相同的意义。
冯远征的妻子梁丹妮也是一名演员,对身为同行的夫妻而言,生活中的彼此守护,专业上的相互切磋,必然能够使得他们在表演这条艺术道路上收获更多认同,也会走得更加踏实、笃定和长远。
文丨澄澄
部分图片丨视觉中国
内容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