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看展|来自汉代的生活信仰

文化   2025-01-15 08:30   江苏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古人以汉水指代天上的银河,《诗经·小雅》中说:“维天有汉,鉴亦有光。”“天汉”既是汉代人雄视天宇的象征,也成为自汉代开始形成的中华民族主体。

汉代初年,社会凋敝,百废待兴,遂行黄老之学,与民休息,史称“文景之治”。及至汉武之世,内除弊政,外御强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国威赫赫,由此奠定汉朝四百年国祚延绵。

提到汉代,你会想到什么?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雄壮豪迈,还是“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的婀娜旖旎,或只是生发出“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的幽情满怀?每个人心中都有关于汉代的独特解读。



正在苏州博物馆开展的跨年特展“生活·信仰——汉代艺术百态”,是继“天下惟宁:汉代文明的四张面孔”特展之后,苏博再一次将目光聚焦于汉代的展览。有别于之前的“天下惟宁:汉代文明的四张面孔”特展,此次展览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汉代人的日常,通过生活和信仰两部分的解读,从不同层面揭示了两千年前汉代人的真实样貌。展出的240余件(组)汉代文物精品,再现了汉代人日常生活中的勤劳、温馨与富足,也展现了汉代人精神世界中对宇宙的想象和对生命的注解。


01

汉代的人间烟火气



孔雀衔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先秦古人对于社会生活的理想追求。及至汉代,天下一统,社会安定,百业振兴,生活秩序稳定而有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儿孙绕膝,成为汉代人的日常。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样的日子虽不至于多么富裕,但也足够让人满足。


五层连阁式彩绘陶楼 焦作市博物馆藏


人要安居,就必须有住宅。“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抚,感通天地。”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住房永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的需求。汉代的房屋建筑虽然已消失在岁月烟尘中,幸运的是,墓葬出土的各式各样的建筑明器将它们的模样凝固成历史,留存至今。展览中,汉代的屋脊、檐角、瓦垄、斗拱、勾栏、窗棂,甚至屋内陈设、屋外装饰,都一丝不苟、非常细致地展现给了观众,就连居住其间的农人与禽畜都形肖神似、栩栩如生。




展览现场


饮食也是人间烟火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和宴飨礼仪迅速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时期。农业的精耕细作带来粮食产量的提升,谷物加工工具的发明与推广,食材的丰富多样,带来烹饪方式的复杂化与精细化,由此又导致饮食器具的快速发展。展览中展出了鼎、簋、碗、盘、豆、壶、罐、瓶、瓿、樽等各类汉代的食器与酒器,种类繁多,装饰丰富,造型各异,连同案、盆、灯、炉等日用齐聚,将汉代人席地而坐、推杯换盏、对饮而食的宴饮场面再现在了观众眼前。


陶五联罐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劳作也是汉代的日常生活。古语云:春耕、夏耘、秋获、冬藏。牛耕与铁制农具、灌溉工具的普及,使汉代农业水平显著提高。“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汉初减免租税,奖励开垦,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产量迅速增加,以至于出现了“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景象。展览中,取樵炊爨、酿酒煮盐、采桑织布、渔猎畜牧等与农事劳作相关的活动犹如剪影般定格在画像砖、画像石和陶明器上,生动再现了汉代人的辛勤与忙碌。




02

永生的精神世界


生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汉代人面对死亡,同样有恐惧。当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民间庶人,都追求长生不死、灵魂升仙之术,期望达到与日月同辉、与天帝同列的至高境界。因此,追求永生成为汉代人精神世界追求的重要内容。

在追求永生的过程中,墓葬是其中最重要的场域和工具。从椁墓到室墓,从庙祭到墓祭,汉代墓葬文化完成了中国古代墓葬形制与祭祀的重大变革。从此,墓室被装饰成温暖的天堂,其中有羽人接引、龙虎相伴、车马飞驰,同时日月永照,还有丝竹钟磬之音,以及五彩斑斓之色。这里就是汉代人心中理想的永生之境。


陶庖厨俑 东汉 成都博物馆藏


着衣式陶俑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


展览中所展出的汉俑,是重要的墓葬用具之一。汉俑继承了东周以来的墓俑传统,分为侍者、武士、乐舞、庖厨等,以微缩的形态在地下幽冥之境永远陪伴着主人,延续着人间的幸福与欢乐。西汉景帝刘启的长眠之地阳陵中,就埋葬着规模宏大的俑群,树立了汉俑艺术的典范。在展馆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俑身上丝质衣物和木制手臂等经过两千余年的时间洗礼已经荡然无存,裸露出光滑的陶制躯体。他们微隆的胸腹,修长的臀腿,含蓄的神情,乃至眉骨、鼻骨、颧骨、锁骨等处,都有着优美的线条,精准的比例,充满着肌肉的质感,紧致而富有光泽。此次展览汇集了汉代三大兵马俑:汉景帝阳陵兵马俑、咸阳杨家湾兵马俑、徐州狮子山兵马俑,它们的艺术成就各有千秋,同台欣赏时可互为观照。


玉覆面 徐州博物馆藏


玉衣也是汉代人墓葬文化的体现。汉代人认为,“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如何保存遗体,超越生死,使之不朽,是他们人生的终极追求。于是,用层层玉片包裹尸身的玉柙在当时大行其道,仿佛一具玉制的雕塑承载着主人的永生之梦。玉衣中人的魂魄则由头顶的玉璧引导,自由出入身体,飞升神树仙山,直至昆仑天界。


摇钱树 绵阳市博物馆藏


汉代人相信,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新的生命旅程的开始。为了延续人间生活的一切,厚葬之风随之兴起。也因此,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丰富的陪葬用品,它们在地下陪着墓主,让主人得以继续享用生前所使用的器物,并带着亲人的祝福永远陪伴着主人。


错金铜博山炉 河北博物院藏


游客观看巨幅山水长卷《太古初成》


为了呼应展览主题,展览特别邀请当代艺术家刘丹创作了巨幅山水长卷。从20世纪70年代起,刘丹在创作中就对汉代的造型元素予以特别思考,探索“山水画”背后的时空意识。画作通过博山炉山川的隐喻,转化出了一个超越现实的“山水世界”。

星移斗转,天地悠悠。从古至今,中国人就对幸福生活有美好期待,对日月星辰有瑰丽梦想,这样的期待与梦想塑造了汉代,也绵延至当代。有空的话,你不妨来看看这个特展,感受一下两千余年间天穹、大地、人世间的流转,以及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不曾改变的追求。




丨半夏

图丨苏州博物馆  视觉中国  

内容转载,请标明出处




点个"赞"再走吧~

东方文化周刊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