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再见热词
四季自然更替,转眼又到年底。“2024号”时光列车即将驶过你我生命的轨道,留在记忆里。
当我们带着留恋和不舍,回头细数即将与之告辞的这一年,不妨将那些在社交平台和大众口头都十分“受宠”的年度热词,作为年度拼图中或热烈、或冷静、或诙谐、或严肃的一块,彼此拼接,合在一处,整体观之。
虽说每个人的经历各不相同,但只要提起某些高频出现的热词,就能在瞬间让大家会心一笑或百感交集。它们是饱含感情的标签,是人生态度的向导,更是人们内心的即时发声、真切感受、生命反馈,它们一起熔铸成一面社会明镜。
相信在很久以后,还有曾经的热词留存,化为或平淡从容、或迷茫疑惑、或刻骨铭心的回忆,仿佛不插电、无实体、可携带的时光穿梭机,带我们重温记录在2024这个刻度下的年度表情。
作为年度热词中为数不多的专属称谓之一,“小孩哥”“小孩姐”一般是指展现出超越其年龄阶段的智力、才艺、社交等能力的儿童或少年。在此之前很多年,我们的老一辈其实有一个旧称呼与之有些类似,名为小大人。
看过老电影《闪闪的红星》的观众,一定会对潘冬子留下深刻的印象。犹记得很小的时候,不少80后、90后的父母都会一边看电影一边对家里的小朋友夸奖潘冬子:假如潘冬子出生在新的时代,也一定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小大人。放到2024年,潘冬子显然就是机智善良的“小孩哥”。
有的时候,成人看到一个小朋友说话做事很像大人,表现出成熟等超乎年龄的特点,还会感叹,小孩子不应当过早成人化。但是,作为“小孩哥”“小孩姐”,他们身上超乎一般儿童行为特征的特质和能力,并不等同于前述那个带有贬义的“早熟”。譬如,有一个11岁男童,在放学路上通过用自己的电话手表报警,帮助一名不小心和父母走散的6岁女童顺利找到家长,这样的“小孩哥”普通机智却温暖人心,不是吗?
之所以我们会在小孩后面加上哥或姐,恰恰是因为这一流行称呼是要表达对正在长大却仍然相对弱小的孩子的一种肯定与敬服,肯定他们身上遇事不慌的果敢沉着,佩服他们几与成年人匹敌的智慧,尊重他们依靠自我的生活能力和相信自我的笃定信念。
相信小孩哥、小孩姐们真正长大后,都能够更充分地活出自己,成为下一届小孩们的榜样。
“超雄”作为今年最流行的网络词之一,起源于上半年一位网友发布的一条离开昆明的视频,并配文“再见了昆明,这座全是超雄老奶的城市”,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助推了“超雄”这一网络热梗的兴起。
“超雄”被应用于各种网络梗中,如超雄父母、超雄小孩、超雄老奶、超雄司机、超雄城市等等,这些梗已泛化为一种情绪的表达宣泄方式。同时,超雄还常常出现在网络搞笑段子和表情包当中,让语境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
对于“超雄”,很多社会大众都认为这是一个讽刺和调侃的词。一旦人或者事物被贴上了“超雄”的标签,就可能对这个人或事物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当我们在网络上使用“超雄”这个词的时候,一定要谨慎,而不能图一时的有趣和好玩。网络时代,你一句不经意间的话,可能就会对特定人群和事物带去歧视和污名化。
班味,究竟是一种什么味道?
我们可以在“班味”的某些应用场景中,尝试体会一番:下班回家的我仍然戴着袖套,离开单位时因为匆忙忘记摘掉,儿子看到了,一本正经却又憋不住笑地说我“班味太重”!等到周末,我一定要打两三小时的篮球,去一去身上这股班味!
“班味”很重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点,即把职业气息或职业习惯带到了非工作领域、非工作时间,让自己或他人感受到了其职业所带来的某种既难以被克服又难以被消化的惯性。这种惯性或许是可见的,体现在制服、徽章以及某些容易被人体察到的职业习惯或职业行为,也有可能体现在整个人即便已经完全是居家状态、处在业余休闲的环境,但身上仍旧存在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把工作带入生活的气质和感觉。
用“一身班味”形容某人,并不是对他的否定或不认可,而是一种相对直观的形容和感受。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被人形容为“班味浓郁”,其实是对他的工作态度、职业精神的褒扬。但是到了非工作时段的个人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投身于自己个性化的兴趣爱好中,找到个人热爱生活的具体表达方式。这更有利于我们之后再次百分百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工作。这样有张有弛的良性循环,无论对工作还是生活都会裨益多多。
通常我们形容某人某事,若用到“偷”这个字,大多数都是非褒扬的语境,例如,偷东西、偷税漏税等。但是“偷感很重”作为2024年使用频率较高的流行词之一,其运用的方式和语境,大多数并非贬义。
在此,试着用一个例子模拟偷感很重的运用场景。小明在作文中记录了妈妈过生日的幸福瞬间。一直不善表达的爸爸在小明的鼓励下,在妈妈生日那一天,“偷感很重”地从兜里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生日礼物,妈妈收到礼物很开心,对爸爸开玩笑道:“为了不被我发现,你之前藏这个礼物应该藏得蛮辛苦的吧?”听到妈妈的话,爸爸也开心地笑了,但是他的笑容看上去还是显得“偷感很重”。
从小明作文的这个例子,我们即可看出“偷感很重”虽然被用于某一种戏谑、调侃,但是它出现的语境中,并不带有否定或贬损。
某些人在某些时刻因为性格等主观原因或环境等客观因素,看上去会变得拘谨、局促、略显尴尬,并不是他们自己不想要落落大方,而是主客观受限,最终导致“偷感满满”。小明的爸爸很显然是因为羞于直白地对妻子表达爱意,而显得扭捏和不安,但谁又能说这不算是一种发自本真的可爱呢?
“偷感”和“偷”,无论是运用场景还是表意,在本质上差别都是巨大的。“偷感”是偏中性的流行语。一般而言,在大多数情形中,使用“偷感很重”形容他人,并不是想要表达某种不认可或不满意,而是被形容为“偷感很重”的人在某个瞬间的不从容、不淡定、不大方、不得已,都被“偷感很重”这四个字诙谐而又精妙地概括了出来。
这里的“迪士尼”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游乐园,本质上“我要迪士尼”是一个谐音梗:因为“迪士尼”和“diss你”发音相近,所以“我要迪士尼”表达的真正意思,其实是“我要diss你”。“diss”这个英语单词,用在这里的中文表意是怼、反驳,以吐槽的方式发表自己相反的意见。
“我要diss你”来源于一首名为《谢天谢帝》的说唱歌曲,由国内的饶舌歌手诺米么创作并演唱。歌曲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就是一直在重复的唱词“谢帝,谢帝,我要diss你”。谢帝是《中国新说唱2024》节目的评审,而在节目的比赛中,作为选手的诺米么被谢帝淘汰,这让他感到有些挫败和不服气。于是,诺米么以被淘汰为创作灵感,写了这首《谢天谢帝》来回应谢帝,通过“diss”他来直抒胸臆。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针对类似的音乐比赛而言,选手的淘汰或晋级是由评审对音乐艺术产生的某种评判而导致的结果。既然是由某人来给某种艺术做量化、给出评判,那么除了不同选手表现的比较,评审的主观性自然也难以避免。作为选手,从自己的视角和立场出发,以“diss”某人或某事来发表个人意见,也无可厚非,难分孰对孰错。
“我要迪士尼”现在被许多人用在日常对话的调侃中,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相反立场。但是,如果有事没事就一通“diss”,久而久之有可能形成一种语言暴力,对自己和他人最终都是伤害。
万事万物皆可探讨,但时时事事“我要迪士尼”,大可不必。
文丨半夏 澄澄
图丨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