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非遗
守护历史长河中的瑰宝
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提起澳门,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或许是金碧辉煌的酒店、繁华的商业街,以及美味的食品。其实自1535年开埠以来,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繁华的背后,还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承载着澳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截至目前,澳门共有12个非遗项目,涵盖门类众多,包括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习俗、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方面,十分具有当地特色,多元化特色也十分明显。
澳门的非遗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历程。澳门特区政府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了“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澳门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可以说,目前澳门非遗的“生长环境”良好。
本期专题,我们将带大家走进不太被人熟知的澳门非遗,了解澳门人世代相传的智慧和精神。
南音:时光流转中的诗意吟唱
凉茶:品味岁月的甘与苦
夏日的阳光洒在澳门的大街小巷,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在这炎热的夏天,一间间凉茶铺显得格外宁静清凉。推开茶铺古色古香的木门,一股淡淡的草药香便会扑面而来,仿佛是岁月的低语,诉说着澳门凉茶的故事。
凉茶讲究药食同源
对澳门人而言,凉茶是这悠长的岁月中一抹淡淡的滋味,是心头的一抹清凉、一段记忆、一种情怀。澳门凉茶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末年。当时,澳门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各种草药也随之传入。澳门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将这些草药煮制成茶饮,具有清热解毒、消暑解渴的功效。于是,凉茶逐渐在澳门地区流行起来。据史料记载,澳门凉茶最初由葡萄牙商人在当地开设的药材店出售,后来逐渐融入了澳门人的生活。如今,澳门凉茶已经成为澳门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粤菜、葡餐等并驾齐驱。
澳门凉茶的品种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是二十四味凉茶。这种凉茶以24种草药精心熬制而成,具有清热解毒、祛湿解暑的功效,特别适合夏季饮用,可预防中暑、感冒等疾病。除了二十四味凉茶,还有菊花茶,它优选胎菊制成,具有清热解毒、明目养颜的功效,适合眼睛疲劳的人和秋冬时火气旺盛的人饮用。另外还有罗汉果茶,以罗汉果为主要原料制成,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适合喉咙不适、咳嗽痰多的人饮用。酸梅汤也是澳门凉茶的一种,以乌梅、山楂、甘草等草药熬制而成,消暑解渴、开胃健脾,适合食欲不振的人饮用,也非常适合在夏天饮用。
相比其他地区的凉茶,澳门凉茶的特色十分明显。首先是凉茶的选料讲究,选用的都是优质草药,同时十分注重草药的搭配,讲究的是口感与功效兼具。其次是凉茶的制作工艺独特,都采用传统熬制工艺,将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提取,让凉茶也有了药用价值。另外,澳门凉茶的口感丰富,在保持草药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注重口感调配,使凉茶呈现出独特的风味,饮来回味无穷。
现在,澳门凉茶不仅是消暑解渴、清热解毒的饮品,更成为连接澳门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在现代化程度极高的澳门,古朴的凉茶铺给人以强烈的对比和反差,是澳门人交流情感、放松身心的场所。遍布大街小巷的凉茶铺,还与当地的民俗紧密相连,铺子前常有猜谜、斗茶等活动,成为这座城市市井生活绝佳的注脚。在凉茶铺里,人们还可以品茶聊天,分享自己的故事,寄托自己的情感,让自己慢下来,与城市做一个深度交流。
经过岁月的沉淀,澳门凉茶成为历史馈赠给澳门人的饮食文化瑰宝,它不像葡萄酒般醇厚,也不像咖啡般浓烈,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口感和韵味。那一杯杯或深或浅的茶汤中,记录了澳门人的勤劳、智慧与匠人匠心,每一杯凉茶都是对过往岁月的一次回味。
舞狮:狮子人中游,讨个好彩头
水上有众人划桨赛龙舟,陆地有人群里舞动的狮头。舞狮是我国多地传统佳节的保留节目之一,在澳门,民众祈求物阜民丰与祥和安康的心愿,透过已被列入澳门非遗清单的舞狮,得以更好、更具象地表达。
舞狮在我国一贯存在南北之别。从造型上来看,北狮更重形貌,栩栩如生,更加接近真实狮子的样貌;南狮则更重神貌,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南狮的狮头是创造性、集大成地融合了人的五官、神态和狮子卡通风格头像的可爱,不单是宽额头加大萌眼,还长着俏皮的犄角。如此写意和夸张,体现和折射的,恰恰是澳门舞狮文化中古今相通的精气神。
澳门舞狮可以看作一种民间舞蹈,亦可被视作一项传统的体育竞技或运动项目,融音乐、舞蹈、武术、竞技、健身、民俗、娱乐为一体。团队协作与团结精神,让舞狮文化始终凝聚着澳门民众立足于当下打拼的劲头和对未来殷切美好的期盼。因此,舞狮看似舞动的是狮子,然而聚拢的则是澳门欣欣向荣的时代新风貌。
作为南狮的代表之一,澳门舞狮动作多以马步为主,主体舞步与主要舞姿包括采青、踩梅花桩、高台饮水、狮子吐球等。其中,采青是澳门舞狮的一大精髓。最早,“青”指的是生菜,谐音“生财”。狮子须在整个舞狮动作结束后将挂出来的生菜吃掉,意为“采青”。后来,采青发展成不限形式的狮子讨彩头的方式,比如,通过破除具有不好寓意的事物,从而祝愿大家实现美好愿望。一般的情况下,画在纸上的晦气事物,最终会如生菜一样被狮子通通吃个精光。
过去澳门舞狮狮头的颜色十分单调,还不像现在这般五光十色、五彩缤纷。当糖果色的狮头在人群中探头探脑,随舞狮者眨着硕大的狮眼,你就会欣喜地发现眼前这小小的色彩改动,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妙用,也是澳门民间舞狮文化传承中反教条的一种体现。添了色彩,虽丰富其形,但不改其魂。
鱼行醉龙节:人醉龙醉,美好祈愿
澳门鱼行醉龙节是对先人的纪念和对历史的传承。较为特别的是,这样的纪念和传承是以民间舞蹈的形式流传下来,因此具备相当高的参与性、观赏性、艺术性。
作为澳门鲜鱼行流行的一项传统民俗,鱼行醉龙节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节庆内容除了声势浩大的醉龙巡游外,还有派龙船头饭和鱼行贩鱼同行的聚餐联谊。醉龙作为此节庆的“龙头老大”,连接的不仅仅是往昔与今朝,更串联起了当地百姓对民间传统舞蹈艺术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各自生活的美好憧憬。
舞醉龙最早是一种祭祀仪式,是为了表达百姓对上苍恩赐安宁健康生活的感恩。每一年,人们请无所不能、上天入海的醉龙来到人间好一番摇头摆尾,祈愿将神祇、福祉更长久地留在人们身边,借此,隆重而质朴的民间节庆在澳门诞生,并一代代存续了下来。
醉龙舞的道具并不复杂,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视觉艺术中写意与留白的智慧——神龙见首尾却不见其身。由木料制成的龙头和龙尾在舞蹈队伍的前后两端,而中间的龙身则故意被省略了。你完全可以将舞醉龙者的动态身影看作由人组合而成的龙身。
舞醉龙的队伍发展到今天,少则两人,多则五六人。一般而言,最基本的舞醉龙组合需两人各执龙头、龙尾舞动。人不能多的最重要原因是舞醉龙者都必须拥有好酒量:在开舞之前一定要喝足酒,趁着酒兴,通过人醉让龙也醉。他们彼此热烈而默契地配合,却不受醉酒的干扰,将醉龙舞得行云流水,这是舞醉龙者的基本功、艺术修养以及职业操守的充分体现。
2011年,鱼行醉龙节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舞醉龙的起源,相传有两个版本。一种说法是,澳门鱼行醉龙节源自400多年前的广东省香山县。明朝嘉庆《香山县志》中已有“转龙头”的记载:四月初八,祭其祠神,曰转龙头。那时,香山一带总是遇到瘟疫,于是乡民自然要祈求风调雨顺,遂群策群力,雕饰木龙,饮酒舞蹈。另一种说法是,香山过去每年在端午节有赛龙舟的民俗,而在此前的四月初八,各宗祠在龙舟下水前都要祭祀水神,所以需要以此舞蹈表达民众的敬意。
澳门的专业人士很早就表明传承并保护鱼行醉龙节的积极态度。这么多年来,澳门本地和在澳发展的舞蹈从业者,在澳门舞蹈家协会等组织的大力鼓舞下,让这个非遗项目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得以让更多人看见、喜爱、欣赏。
敬请期待
澳门回归25周年丨非遗之旅②
文丨半夏 澄澄
图丨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