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丨穿古越今的“游吟”志

文化   2024-12-11 08:30   江苏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穿古越今的“游吟”志


一起读书

2024.12




推荐书目:


《田野民俗考现》系列之《南京明代移民迁徙行迹考》《黔中安顺屯堡明代民俗遗存》 


刘冻 著文/摄影    

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民族出版社


 编者按:
刘冻先生曾在《东方文化周刊》辛勤耕耘20多年,退休前为本刊责任编辑、高级美术师和视觉总监。经过他近40年来不懈努力,终于将中国首部《田野民俗考现》文图专著中的第一卷《南京明代移民迁徙行迹考》和第二卷《黔中安顺屯堡明代民俗遗存》完稿。这两本专著意图在艰深的学术研究与大众考古中间充当一座桥梁,用朴素的影像理念展现民俗文化的侘寂之美,打造视觉文献的标本与范例。


黄河首曲的呼唤


民俗研究以那些被正统史书忽略之生活、世俗事象为研究对象,从今天之遗存事象考究历史之演变轨迹,以今人察古代,以“活着的”民俗事象回望历史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

40年来,从摄影的田野走进民俗的田野,从单纯的摄影艺术转向摄影的纪实与民俗的摄影考现,从丈量祖国大地上的行走变成对中华民族民俗事象的记载,在自发的田野实践与自觉的理论探索中,刘冻先生已成为中国田野民俗考现学的倡导者、开拓者、践行者和推动者。以屯堡文化为代表的民俗研究与地缘考现报告,汇聚在田野民俗考现系列丛书之《南京明代移民迁行迹考》与《黔中安顺屯堡明代民俗遗存》两部著作中,让我们看到作者行走在田野考现背后的宏大叙事。考古与考现、学术与田野调查,是来自两个不同方向的专业研究,要求作者具备学者和作家的双重身份。这样的要求不仅定位了作者刘冻,也定位了作者这套新书的写作。


甘加草原牧场

天全六番招讨司


历史学术研究的艰涩,不说亦明。关于屯堡的历史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毛佩琦先生为《屯堡文丛》所写的总序有言:“屯堡,自从在明朝初年出现后,就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存在,历600余年风雨晴晦而不衰,至今仍然长青!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瑰宝……屯堡是贵州地区生动的现实生活,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语言的、音乐的、美术的,乃至社会学、民族学、国家治理的诸多宝贝,琳琅满目,数不胜数。屯堡中也还有一些未解之谜有待开启。当代人有责任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有义务开发和利用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研究屯堡的历史文化,深刻认识它的精神内涵,挖掘它的当代价值,是保护和传承屯堡文化的基础,也是开展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前提。”《田野民俗考现》系列丛书正是其中的研究成果。作者虽非历史学者,却有着与学者同样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治学精神——实证与文献并举。毛佩琦先生强调:“对屯堡文献的全面收集和整理,是对以往屯堡研究成果的完整总结,也是为今后屯堡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打下的坚实基础。”这也为《田野民俗考现》系列的写作指明了写作方向。


屯堡地戏在南京明城墙下演出交流


书中作者以“屯堡物质文化史田野考现的主要内容,包括屯堡人的衣、食、住、行、家书、民谣、民谚、婚丧嫁娶和节庆仪式等。通过以史据为要点,立足田野调查,用亲历的语境来口述感人的历史事例,不偏立场地来阐述事件的真相。不关注旅游产品式的民俗现象,而是聚焦能够成为第一手视觉文献资料的民俗事象,并以此切入展现在老百姓生活中的真正的民俗信息本体,以扩大社会性的大时代感和小空间存在感。”作者所说的田野调查之研究方法,是交叉学科研究的新兴思路。该书的研究方案让我们看到,作者试图从传统的历史研究领域转换到了民俗学、民族类以及人类学的研究领域。

明洪武应天府

南京明朝遗民跳地戏祭祖


《田野民俗考现》系列丛书之所以与众不同,从封面署名可见,书中著文和摄影均为刘冻。多少学者所写之书,文字皆为个人思想之结晶,图片或影像资料却不得不借用他人。这两部著作,作者一兼二职。更值得一说的是,书中所用相片,并非简单的摄影影像记录或艺术摄影作品,同样是兼而有之。作者在其田野调查过程中,他并不是以过路人、旅行者、游客或其他什么上面来的调查员的身份进行考察,而是以邻居大妈的儿子的身份亲近乡人、村民,甚至包括小孩子。十多年前、五六年前,我都曾亲见屯堡的那些多数目前已不在人世的老孃孃们,和作者说着只有乡里乡亲、家里人才会说的俗语、聊天话。正是作者这种亲近民间的能力,让他相片里的乡情真切,让他相片里的人能保持着最正常的风土面貌。当然,我们也不忽略作者同时还是一位在国内国际有着不小影响力的摄影家的身份。这也保证他能在融入民间的同时,还能保持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表现力,使之呈现在相片资料中。

《田野民俗考现》系列之《南京明代移民迁徒行迹考》《黔中安顺屯堡明代民俗遗存》


阅读《田野民俗考现》系列丛书,尽可以让读者在并置时间后的屯堡空间里,通过影像激发记忆、联想,通过文字引导情感与思想。南京人的乡情在远方,屯堡人的家在南京。是什么串联了影像里的真实?是什么关联了历史文献中的事实?是什么并置了不同空间里的同一声方言?

敬请看:作者以行走的姿态,穿越古今,书写的这一篇“游吟”志。


文丨蒋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辑半夏
内容转载,请标明出处


点个"赞"再走吧~

东方文化周刊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