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京遇见长江③丨邵磊:南京与长江,互为要枢和津梁

文化   生活   2022-09-30 08:30   江苏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当南京遇见长江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因为长江,南京与众不同。从古至今,长江对于南京的意义不言而喻。长江赋予了南京雄健又隽秀,绮丽又磅礴的独特气质。南京长江两岸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它们与南京的历史交织在一起,成为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今年1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今年4月,我省印发《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推进方案》,明确至2025年江苏将基本完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任务。
本次长江系列专题中,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南京与长江的故事。


精彩回顾:

当南京遇见长江①丨南京长江两岸的故事

当南京遇见长江②丨长江上的五座桥:纵横南京,通连时光



△受访人:邵磊,南京市博物总馆研究员

《东方文化周刊》(以下简称《东方》):追溯南京的城市历史,是否从建城起就与长江发生了关联?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

邵磊:南京的城市发展史与长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南京自然环境优越,是人类早期生存和活动的区域之一。1993年南京东郊汤山镇葫芦洞猿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将南京地区的人类活动史推进到距今约60万年前。新石器时期南京先民们在长江支流的秦淮河、金川河、滁河流域建立了众多原始聚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地域文化。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令范蠡在长干里修筑军事堡垒越城,被认为是南京建城史的起点。战国后期,楚人在南京石头山建“金陵邑”,是南京被称为“金陵”的源头。
从具体的空间位置来看,作为南京城的先声,无论长干里的越城还是石头山的金陵邑,两座城池都是分居秦淮河南北两个入江口附近,并西临长江,邻近天然良港石头津,雄踞“临江控淮”的战略位置,体现了扼守长江的军事需要。

《东方》:江与城,长江与南京,在您看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邵磊:南京因江而生,长江哺育了南京人民,孕育了南京生生不息的文明。长江不仅勾勒了南京城市的地理格局,也塑造了南京文化的个性与气质。南京通江而兴,依托流动的长江,南京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呈现出动态的、多元的面貌。南京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滔滔长江的干流岸线到长江支流的秦淮河畔,从原始聚落遗址的星罗棋布到“一桥飞架南北”的中心城市,从文化遗存的考古发现到海丝之路的溯流探源,无不极大丰富了长江文化的内涵。南京与长江,是一种点与线般相依相生的关系。综合空间叙事与历史风貌而言,南京与长江彼此互为跨越古今中外、沟通东西南北的要枢与津梁。

《东方》:能否从各个朝代的时间角度,简单梳理一下南京伴随着长江发展的历史?

邵磊:长江对于南京而言具有两方面的重要价值:一是作为“天堑”的军事防御功能,二是交通航运的功能。
六朝时期,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定都于南京,“衣冠南渡”促进了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融合,南京一跃成为长江流域及中国南方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鼎盛时期的南京城,吸纳各方英才,思想、艺术、文学、科技等空前繁荣,与罗马并列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
南京的政治地位在隋唐时受到抑制,但文化层面的活力丝毫未减。滚滚东逝的长江怒涛与唐人眼中的“六朝故都”,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怀古咏史文学的重要题材。杨吴、南唐相继定都金陵,南宋复立行都于此,金陵文脉始终得以传承延续。
明清之际,南京作为长江沿岸的文化中心功能更加凸显,城市建设与发展迎来新的高峰。尤其是1368年明朝建都南京,南京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郑和七下西洋,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为古都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明朝在江北修筑浦子口城,将外郭城的江防延伸到长江对岸,使南京第一次实现跨江发展。晚清近代工业在南京兴起,拉开了长江文化近代化进程的序幕。

《东方》:长江流经南京,曾产生过哪些著名的文化,发掘出哪些引人注目的历史遗迹?

邵磊:首先是六朝文化。六朝时期是南京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历史遗迹极为丰富。东晋王谢等高门士族的家族墓葬、南朝帝王陵墓与陵墓的标识物——神道石刻、六朝时期的台城遗址与石头城遗址、栖霞山千佛岩南朝齐梁时期的石窟造像、以方塔为中心的西营村南朝佛寺遗存等,无不揭示出六朝时期物质、精神方面的卓越成就。
其次是古都文化。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南京累计有四百余年的都城史。东晋南朝时建康都城的样式,成为北魏统治者追慕效仿的典范。明故宫的建筑理念与布局成为明中都和北京城的设计蓝本,影响深远。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也为继往开来的明清陵寝制度奠定了基础。
红色文化也是南京浓墨重彩的一笔。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等体现了长江南京段的光荣革命传统。


南京江畔渡江胜利纪念馆


《东方》:有学者认为,长江影响了南京城市的布局规划。从考古的角度,是否有相关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

邵磊:自古以来,长江被认为是难以逾越的天堑,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南京长江一线的防御。先秦时期的南京城,如越城与金陵邑等,大致都营建于“滨江控淮”之处,以扼守险要,具有浓郁的军事色彩。东吴时期,滨江的石头城是军队驻防要塞。以石头城为依托所建成的石头津,则是位于石头山麓、沿长江岸线分布的重要港湾。南唐时期,秦淮河最繁荣的地段和石头城均纳入城内,整个城市形成滨江格局。宋元时期,随着江水西移,南京的交通线与港口逐渐转移至长江沿岸。城市主要的军事防卫力量也转移至长江一线。元末明初,朱元璋将虎口城、龙湾城修建于卢龙山一带的新开河口,作为江滨军事堡垒。明代初年在南京城墙规划和修筑过程中,城墙越过鼓楼岗一线向北延伸,将滨江的卢龙山包入主城,同时修筑外郭城,将石灰山、江东桥等江防要塞纳入城内。江对岸还修筑了浦子口城,安置了5个卫驻防,使南京第一次实现跨江发展,在南京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东方》:南京是目前江苏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在长江经济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历史角度考量,南京因长江而发挥区域作用,是否很早就开始?还有,是否可以说,长江赋予了南京六朝古都的地位?

邵磊:长江在南京段形成了一个大的曲尺形拐折,南京城依江而建,既能依靠长江天堑来防御北方游牧部族的入侵,同时在区位上足够抵近中原,随时储备力量,开展北伐。便利的交通区位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的交流互鉴,推动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城市的发展奠定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所以说,长江不仅赋予了南京六朝古都的地位,也是南宋建都临安之前在此立行都十年实行抗金斗争的重要保障。

《东方》:因为长江,南京与外部世界得以更好沟通,并受益于此。有没有更多的考古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

邵磊:南京通江达海的独特地理区位,使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成为南京文化绚丽的亮点,相关的遗迹遗物极其丰富。具体的遗迹如龙江宝船厂遗址、天妃宫遗址、大报恩寺遗址、静海寺遗址、三山街净觉寺、郑和墓、洪保墓、浡泥国王墓等。遗物有东晋墓出土的玻璃杯与玻璃罐、传为梁元帝萧绎绘制的《职贡图》、南朝铸钱遗址发现的波斯萨珊卑路斯银币、东晋南朝墓出土的胡人俑与胡人画像砖等,皆例证了南京城与海外的密切交流。

《东方》:南京有江南的内秀和文气,长江是否让南京多了一分有别于江南的气质,把南京和江南的其他城市区别开来?

邵磊:南京的城市气质与江南的其他城市有着显著区别。南京承东启西、贯穿南北的地理位置,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文化的碰撞交汇之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海派文化、内陆文化、北方文化、南方文化、运河文化、长江文化等文化元素,在南京贯通融合,最终构建了南京面目多元但又独具特色的地域文明体。

《东方》:历史上群雄争霸南京,长江起到了关键作用,长江与南京的政治命运共生。长江对南京的城市命运产生过哪些重要影响?

邵磊:浩荡的长江是一道天然的军事防线,有“长江天堑”之说,在王朝更迭、国家政局动荡的关头,有力阻遏了北方游牧部族的铁蹄,保留了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使之得以传承延续。南京依江而建,占据虎踞龙盘的地理优势,在三国孙吴时期,首开其都城史序幕,而后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若干重要时期,逐渐凸显其政治功能,并作为中心城市不断向外辐射,扩大其影响,最终在书写中华文明的宏大史诗中,贡献了南京力量,凸显了南京特色。


南京阅江楼


《东方》:南京城市的文化基因与它的自然环境不可分割。南京的文脉之中是否有长江文化的影子?

邵磊:南京文脉的基因就是长江文化。天然的山水格局奠定了南京文化的基调。在王朝兴衰与都城变迁中,南京文化的内容进一步丰富扩展,并伴随长江的军事、政治、文化、经济、生态等功能的变迁而趋向多元。自古以来,南京人文荟萃,形成了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有“天下文枢”的美誉。在南京积淀丰厚的文化资源、斐然可观的文学成就中,长江是不可缺少的载体与意象。近代以来,南京沿江发展迅猛,政治、经济地位凸显,成为长江三角洲及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愿景贡献了南京智慧。

《东方》:相比九省通衢的武汉、三江合川的重庆,南京的长江文化有没有它的特色?

邵磊:南京的长江文化必然有其特色。相较于以楚文化为基础的武汉和以巴渝文化为基础的重庆,南京的文化底色更加多元,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北方文化、南方文化、运河文化、长江文化、海洋文化等文化元素在此汇聚激荡,铸就了南京开放包容、自强不息、守正创新的城市文化标识。另一方面,南京以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区位优势,在历史上屡屡起到传承华夏文明、赓续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这从南京在历史上屡屡成为封建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并且在明初五十余年间作为大一统封建王朝的京师。

《东方》:中国四大古都中,只有南京有海洋文化的因子。海洋文化因子在南京有哪些具体体现?

邵磊:三国孙吴时期,为了“南宣国化”的需要,曾派使节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加强对外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东晋、南朝时期派出的船队先后向南到达海南岛、南洋诸国,向东北到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繁荣了海上贸易,也推动了商业经济与手工业技艺的发展。这些在传为南朝梁元帝萧绎创作的《职贡图》画幅上有非常真切的反映。
明初,太祖朱元璋连续派出外交使团出访日本、高丽、安南与南洋诸岛国,“宣德化以柔远人”。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命内官监太监郑和、王景弘等从南京出发,七下西洋,远航十余万里,到访三十余国,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悠久的对外交往史,赋予了南京这座古都“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现实地位,形成了其开放包容、博大坚韧的文化品格。如今的南京也已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联合申遗城市。

《东方》:在长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南京有哪些可以做的?

邵磊:长江南京段河道主泓长约97公里,岸线总长270多公里,拥有优质自然资源和特色文化资源。
首先,应全面梳理长江南京段的相关资源点,挖掘资源内涵,出台长江南京段的保护规划纲要,筑牢传承保护的制度基础。其次,要创新保护机制,坚持活化利用,实施长江文化研究工程,建设南京长江文化遗产基础数据库,推进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修缮等保护项目、越城遗址等地域文明探源项目,扩大宣传力度,推动文旅融合,以真正实现文化惠民。最后,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长江生态保护为基础,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打造水清江绿、鸟飞豚跃的生态“新名片”,建设高颜值的长江山水文化景观区,创造山水城林间诗意且美好的生活。
(资料整理:张湘莉,南京市博物总馆馆员)





敬请期待

当南京遇见长江④丨从秦淮河到扬子江



图丨邵磊 视觉中国

编辑|半夏

校对老姜  向宁

审核|小露

审定|魏星

内容转载,请标明出处




点个"赞"再走吧~
东方文化周刊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