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包岩:解码中国文明的颜色密码

文化   2022-09-19 08:30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青色是2022年的流行色。央视虎年春晚国风舞蹈《只此青绿》美出了新高度,让国人见识到了中国传统色彩所展现出的高级质感。颜色的文化寓意与一个民族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不同的颜色,其丰富的寓意和奇妙的含义变迁,往往折射了这个民族在精神与物质多个领域的变迁。本次我们就要和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诗词中国”总策划包岩聊一聊东方之色。





《东方》:青色是传统中国的颜色,自西方色彩学引进之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很少使用青色这个名词。2022年春晚让中国色重新回到国人视线并受到追捧,对此您怎么看?

包岩:

美丽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我们与青色可以说是久别重逢。今天我们大众热爱青色,《只此青绿》这样的新艺术表现形式功不可没,它为大众营造了一个重新凝视青色的机缘。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不是偶然的心血来潮,是一个面朝我们的历史、重新发现传统美的过程,是一次当代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别重逢。

我也很喜欢《只此青绿》,这本书我在试图回答“何以青绿”的问题。整个民族会偏爱某一种色彩,不是因为某种色彩本身的波长多么诱人讨巧,而是因为这种色彩承载了一种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民族精神。青色可以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迹,更被赋予了一种深厚的民族情感色彩。所以喜爱青色是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决定的。





《东方》:这本书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的,有什么机缘促使您动笔?

包岩:

我从2018年开始写这本书,2019年完稿。从写稿到真正出版已经有4年多的时间了。触发这个选题的起因是我看到一些国际名牌所发布的带有中国元素的时尚服饰、手包时,颇为惊愕。我觉得西方这些品牌的某些设计师可能真不了解中国文化,他们可能误会了。他们有时把中国的民俗文化当作中国文化的全部,理解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或者说他们色彩文化的知识构成里,可能根本没有中国色彩文化这一部分。

我当时正好在英国学习,到伦敦查令街附近的书店查阅了一些关于色彩文化的图书,发现英国人写的、法国人写的、美国人写的厚厚的色彩文化图书里关于中国的部分都只有很少的一节,一页或者两三页。即便是日本人的色彩文化图书,提到中国部分的文字也很少。我深深感到,我们在国际社会的色彩话语权是非常不足的。我想我可以写一本能反映中华文明色彩特性的书。当时,青、赤、黄、白、黑都在我的考虑范围内,但是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研究来研究去,我发现,我不想搞一本没有独立观点的色彩拼盘。我发现只有青色是最具代表性的色彩。当时很为这种发现而欣喜,所以2018年就动笔写了。



《东方》:书里您提出一个观点——“青色是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颜色密码,是中国文化的色彩符号”,能否具体阐释一下?

包岩:

这里可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颜色密码,三是符号。首先得注意,这里说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儒释道,而青色恰恰能较好地折射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哲学,以及青秀俊逸的审美态度。这些哲学思想都在青色以及青色服饰、器物、艺术作品中有着具体的体现。密码是解锁大门的核心和关键,读懂它就能打开那扇文化之门。你要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它的颜色密码就是青色。当然还可能有文学密码、科技密码、哲学密码,但是世界若想以颜色为途径,深入中国文化这扇大门,那就是用青色这个密码。

颜色的问题始终是社会问题。人类并非离群索居,而是生活在社会之中。青色正是这样一种吸纳了中国历朝历代各种社会要素、环境要素,并不断产生寓意变迁的色彩。几乎每朝每代出现的新思想和新制度,都对青色进行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寓意改造。中国的青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艺术与世俗应用极为广泛。在国家治理、生产生活、宗教主张、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都有青色的影子。青色是可以引发人们联想中华文明特色的特殊颜色。青色也最能反映中华民族这种兼容并包的民族特性,最能展现含蓄、坚韧而不张扬的国民性格。

符号是这样一种东西,人们看见它普遍会想到对这个东西直观印象之外的某种意义。在人类对物象形成直观的色觉之后,随后会对这种色彩产生一种心理层面的意义,这种意义通常是非常个性化的,与观者本人的经历、环境、文化密切相关。个性化的东西不是符号,但如果达成共识了就是符号。青色正是在悠久的历史变迁中逐渐成为一种符号的,这个符号的指义在不断变化,并随着时间的推进,从一种共识走向另一种共识。



书中插图


《东方》:书里有一句话,“青色给予人们从朴素到华美的宽广审美尺度,从轻灵到沉稳的丰富视觉感受”,您如何看待青色对中国人审美趣味的影响,它在视觉方面的感受是如何表现的?

包岩:

中国民间审美趣味是围绕着“福禄寿喜”这个核心展开的。民俗文化很重视红色、金色、翠绿等鲜艳的颜色,追求吉祥、喜庆、平安。这种审美包含了对世俗生活的美好愿望。但青色很不一样。它在色谱中覆盖范围很广,主体部分是属于冷色的物理属性,给人以安静淡泊的心理感受,更多体现的是精神层面的审美趣味。青色可以反映士阶层对高尚情怀的向往,体现儒家的礼治秩序和君子的正心修身,反映佛教徒的明心见性、道家的抱朴守拙,体现玄学家眼中的洒脱自然、空灵清透。它是超越了俗世追求的。所以中国的哲学思想赋予了青色更多含义。反过来,青色对中国人审美趣味的影响也是精神浸入式的,它体现的是中国人对精神世界更深层次的思考。





《东方》:与青色有关的一些语词也是我们熟悉的,您能简单举例介绍一下这些带青字的词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其变迁的历史过程吗?

包岩:

诗词中的青字词语太多了。青山、青天、青云、青丝,都是诗词当中的常用意象。这里就举一个青楼的例子吧。《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非常直接地给青楼以唯一的解释——妓院,而对其他解释一概未提。事实上,青楼也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常用意象。在古代的词义里也并非妓院一意,如果现代人赏读古代诗文时都以为青楼是妓院那就要出事故了。

隋以前,青楼是贵族的青楼。可指年轻女性的闺阁,比如,《晚妆诗》就写:“青楼谁家女,当窗启明月。”另外也可指豪门贵族的华宇高屋。例如,曹植的《美女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唐宋时期,青楼是文艺表演与生发爱情的地方。唐代诗人笔下的青楼在更大程度上代表着自由、风雅与爱情。这些风月场所都是给权贵光顾的,建造得都很奢华。比如,李白有诗“对舞青楼妓,双鬟白玉童”,杜牧有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到了元代,青楼就市井化了,不再是知识分子笔下的风雅之地,变成了大剧场。青楼与新的艺术形式元杂剧密切相关。元代有个没落文人夏庭芝撰写了一本《青楼集》,讲的就是表演杂剧的艺人悲欢离合的故事。明末,平民的社会生活变得较为开放,青楼成为下沉到底层的情色交易场所。所以我们看,这里面青字词语的语义实际上经历了从高贵到卑微的角色演变。


书中插图


《东方》:中国青和欧洲蓝相比有很大不同,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特质。您如何看待中国青与欧洲蓝的不同?

包岩:

从世俗层面的历史进程上看,中国人为青色赋予的含义是一个从尊贵到卑微的过程,是从高点向下走的过程。而欧洲正好相反,他们一开始对蓝色极为厌恶鄙视,13世纪以后才慢慢重视,最后竟然成为神圣、高贵的颜色,这是一个从低位向高位运行的过程。对古罗马人来讲,蓝青色总是与野蛮的事物相关。后来巴黎有一位修道院的院长,个人极为喜爱蓝色,并坚信蓝色神圣,就和修道院的工人一起研发了蓝色钴玻璃,应用到教堂的玻璃花窗当中。后来又有画家开始使用昂贵的青金石颜料去画圣母玛利亚的袍子和贵族女子的裙子。法国贵族的族徽在设计时也加入了蓝色。就这样,蓝色在欧洲被宗教人士和贵族阶层所崇尚,渐渐被认为是高贵的颜色。


《东方》:您觉得如何才能通过中国色彩讲好中国故事?

包岩:

讲好中国故事,也包括讲好中国的色彩故事。色彩也是语言,在没有文字辅助的情况下,色彩本身所表达的思想情志甚至可以代替语言文字去说话。我们在了解中国色彩的文化寓意之后,可以更好地运用这种色彩语言进行文化交流。这也是走向国际舞台的设计工作者在运用色彩时需要准备的重要功课。从某种意义上说,从艺术工作者到艺术大师,也许差距就在于其对色彩的文化寓意是否能深刻理解。


编辑|半夏

资料提供现代出版社

校对老姜  向宁

审核|小露

审定|魏星

内容转载,请标明出处




点个"赞"再走吧~
东方文化周刊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