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关于女性主题的展览已经做过不止一次。这次新的特展“万古情长松柏下——明清时期中国才媛的艺文与巧思”刚一开展就吸引了许多关注。很多文博爱好者将这次新展视为此前南京博物院“温婉系列”大展的延续,不仅继承了其精髓,更突破了以往古代女性的群像,将展览聚焦于明末清初才艺出众的女性个体。对女性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局限于外表,而是深入其内在。展览在思想深度上相比以往有显著拓展,使在许多人心中原本平面化的古代女性群像变得更为立体。
明清之际,新思想的活跃和旧观念的交错,各种身份的知识女性已迈出香闺,她们大多识书明理,能书画,会琴棋,擅诗文,精女红,可谓才情兼备。文学的产生和消费,诗句的交换,观点的碰撞融汇,促使江南才女文化日趋成熟。女性的艺术创作开始为人所津津乐道,本次展览正是源于这样的历史背景。
展览共展出了精选出的101件(套)珍贵藏品,它们分别来自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山西博物院、浙江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辽宁省博物馆、常熟博物馆等13家文博机构,呈现出了明清江南才女的文化魅力与风采。根据策展人的描述,展览力求将明清女性在礼制束缚下湮没不闻的才华和情致有所显现,让文艺的流光更显璀璨。
展览的每个部分也都有严谨的递进逻辑。第一部分“庭院深深,娟娟静好”,讲述了明末清初江南各城市间才女文化的兴盛,激发了对女性美貌的重新审视。这一部分更多呈现的是女性善读书、谙吟咏的温雅之致,女性才德与美的重塑也在画家一笔一画中表现出新的所谓“流动的魅影”。
展览第二部分为“秦淮如歌,千秋情长”。秦淮河穿南京城而过,一河两岸艳冶歌舞、金粉轻烟,各地士子与万千韵事汇集于此,为金陵文脉新添了乐章。而有着“一代兴衰,千秋感慨”之称的秦淮河见证了那段岁月中可泣、可歌、可录的才女往事。不受礼法拘牵的“自由”女性们,蕙心兰质、文采深茂,令天下有情人为之魂梦颠倒。
展览的第三部分为“女有士行,才明绝异”。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化、商业化以及印刷文明的兴盛,让得风气之先的江南女孩拥有了更多和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她们写诗、交友、作画、出行,将闺塾师、职业画家、作家、编辑等多重身份集于一身。在16世纪中国女性才艺崛起与成熟这一背景之下,身份不一而才情并茂的女子共同呼唤着文化的明丽与神采。
展览的第四部分为“玉台缀珍,翰墨流芳”。如果说翰墨之学是女性止于“齐家”外的突破,女红刺绣则属女子家内必修的技艺。刺绣观音像的盛行则使绘事、绣事乃至家事三事一体,其中既包容了女性对信仰的虔诚、对家人的牵挂,也体现了女性个人的才能和创造力,一切巧思都凝聚在刺绣佛像的针尖上。
如果你看过这个展览,就会发现展览的整体叙述流畅生动,且不流于平铺直叙。策展团队在深耕史料后,确定了展览中的重点人物,通过夫妻、父女、兄妹、姊妹、闺密、恋人等人物关系,将众多文物串联起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场景,让置身其中的观众产生了强烈的真实感、亲切感和代入感。
兰花图 明 扇页
声华炽盛,高情逸韵——马守真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的玄孙女文俶的《墨梅图》和“吴门四家”之一仇英的女儿仇珠的作品,都在展览中有所呈现,这两人可谓继承家族文脉的代表性人物。特别是文俶,作为明代女画家的代表性人物,精于花草虫蝶画的创作,长于写生,在嫁与赵灵均后,与丈夫一同隐居,过着诗歌田园般的理想生活。
花卉图 明 扇面
姊妹双葩,新生力作——周淑祜、周淑禧
文俶的学生周淑禧、周淑祜姐妹则是当时画坛双姝,擅长花鸟画。明代书画家陈继儒曾称赞她们的花鸟画:“花有露,鸟有声,能令造化无权,有此才女,使人不复羡谢家也。”她们的作品在展览中以周禧署名,也有所呈现。
展览中还有一幅清代画家费丹旭的作品《张澹伉俪鸿案联吟像》,画中他的妻子不仅与他平起平坐,还展示出诗文才情,两人相谈甚欢、举案齐眉,堪称乐事。
柳如是像 常熟博物馆
格调高绝,词翰倾时——柳如是
清代画家周序创作的《董小宛像》也在展览中出现,从画中我们可以得窥清代女诗人、“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的真容。展览中另一幅作品《午瑞图》,则是“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与他的姬妾金玥合作的作品,描绘了端午时节的美好风物。
送子观音 明 图轴
取姿娟秀,意况简远——杨宛
明代唯一一位女性篆刻家韩约素的印章图“口衔明月喷芙蓉”也有展出。篆刻需要腕力与臂力,女子一般难以胜任,韩约素出色的篆刻才艺在当时可谓举世瞩目。
每一幅作品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在画像、信笺和书画的背后,是许多身份不一却才情并茂的女子。
水墨兰花合装卷 范珏顾眉 纸本
一品夫人,南曲第一——顾媚
墨笔观音像 明 绫本
秀绝闺中,托兴画史——林雪
文丨半夏
图丨半夏 南京博物院
内容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