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重阳节。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重阳节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孝老敬亲传统美德的节日。
自古以来,就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孝道,简而言之,就是尊敬父母、关爱长辈。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孝道始终贯穿其中。孔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这充分说明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千百年来孝道也通过重阳节发扬光大、生生不息。
这次我们将目光聚焦古与今的孝道,看一看古人有什么样的智慧和情操,聊一聊如何陪伴我们身边的老人。让我们共同努力,将孝道的美德传承下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出自西汉·韩婴《韩诗外传》。这一名句被太多人引用,主要用来表达子女对父母尽孝一定要及时的心情。
“下次一起吃饭!”“我们回头再约!”在朋友之间,见面打招呼有时候总免不了如此口头约定。但是,你们回头真的约过吗?你们下次一起吃上饭究竟等了多久?
尽孝也是类似的道理,绝不能开空头支票,更不容许子女迟到。因此,诸如以下这些想法,你绝不应该有——父母目前身体看着还不错,貌似现阶段不需要我特别多的关心,他们等得起;孩子现在还太小,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等孩子大一些,我再更妥帖、更周到地照顾爸妈也不迟,他们肯定能理解,不会责怪我的;等我经济条件再好些,一定立马给父母升级居住环境,现在只能让他们将就一下了……
时不我待,亲不等你。没有人能有足够的把握说,自己的父母一定能活过百岁。即便真的能如此,你的“尽孝拖延症”也极有可能让长命百岁的父母在最需要你尽孝的时刻空等了许久。
孝顺其实贵在日常一点一滴的积累,并不存在“等你怎样,才能尽孝”这样的先决条件或复杂借口。哪怕你忙得脚不沾地了,也请抽出一点时间陪伴父母,和父母面对面谈一谈心,陪父母出门散一会儿步,为父母精心地做一餐饭……谁又能说这些再普通不过的点点滴滴,就不是在尽孝呢?
没错,尽孝这件事必须及时,要落实在日常,做子女的等不得。
宋濂所著的《元史·食货志》有言:十二以下,六十六以上为老小,不事。中国人素来就有“老小老小”和“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等说法。可见一个人的暮年和幼年,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的。
随着爸妈愈发年迈,逐渐步入老年人的行列,他们反而会显得越来越像小孩子,在某些方面会显现出极具个性化的一面,甚至有时会不近人情,像小孩那般不通事理。而这恰恰说明这一阶段的父母,更需要子女的理解和照顾了。此时,做子女的需要参考因材施教的原理,针对个性迥异的父母因性格而施孝。如若不然,父母极有可能因此不安、孤单,甚至最终陷入到极端情绪、情感障碍的困扰中,无法获得晚年应有的安稳惬意。
例如,针对喜爱出门活动散心的父母,作为子女应该尽可能满足并加强安全防护,而不是以安全为借口,把父母时常困在家里。面对总是喜欢对你的生活再三嘱咐、关心过度的父母,你也千万不要嫌弃他们多事、唠叨。要知道,从过去到现在,父母对子女的爱或许会更换形式,但从未消减分毫。因此,子女对父母的爱,也更应该定制化,要有所针对,这样才能回报加倍。
还需要说明的是,哪怕父母在你的成长道路上曾经扮演过独断专行的角色,给你的个人空间相对有限,但当父母因变老而个性凸显时,你也需要足够体谅他们。从始至终,大多数身为父母的人,他们对子女的出发点一定是为子女好,只是具体的教育方式不完全被你所接受和认同。
不少年轻人都存在着“明天的钱今天花”的习惯。而老一辈人更倾向于把挣到的钱立马存银行,手握实体的存折才是他们安全感的体现。在此,姑且先不评价孰对孰错、孰优孰劣,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不同世代的人,必然存在各种理念和行为的差异。
既然难以改变,尊重和包容就显得很重要了。这里更要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和包容。
经历过物资贫乏的岁月,父母一辈自然比子女一辈更加注重珍惜和节俭。很多年轻人都亲历过这样无比相似的一幕:家中父母不愿将开始腐坏的食物扔掉,而是去掉已经坏了的部分,把还没有坏的那部分吃掉。从健康的角度来说,这般做法不甚可取。但更不可取的做法是:作为子女的你,立刻以健康和关怀为名,直接扔掉父母手中的食物,然后对父母一顿输出与斥责。
碰上这样的分歧,作为小辈,首先必须做好的是在尊重和包容的基础上,对长辈耐心疏导和正向劝诱。无论如何,从代际共情和接受程度上,完全否定父母的做法,既伤害他们的感情,亦难以达到健康科普这一目的。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觉你的父母有点跟不上时代了?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手机、电脑以及各种软件的使用,还是面对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下的二维码扫描?抑或是部分场景中需要用到的面部识别操作?这些新式操作,在不少上了岁数的爸妈眼里,反而成了千奇百怪的麻烦和难以解决的困扰。
每到这时,作为子女的你有义务“一对一帮扶”,当好年迈父母的最称职的“时代”老师。
回想小时候,是父母充当我们的家庭教师,或许比老师更早一步教会我们最基础的算术和识字;是父母将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把大千世界的各种现象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解释给年幼的我们。
当我们长大、他们变老,自然该轮到我们帮助年迈的父母与时俱进了。绝不能让各式各样的二维码把父母挡在和时代同频共振的便利生活通道之外,也不能总是让一部手机、一台电脑、若干软件导致父母手足无措,更不能让大大小小的屏幕照亮的是父母脸上尴尬蒙圈的表情……
将孝道落实,不让父母在时代的浪潮中掉队便是具体的实践之一。
年幼的孩子总会给父母制造各种麻烦。既成了爸妈,从初为父母的入门级逐渐升至骨灰级,最终成为合格乃至优秀,是绝对绕不开一门父母必修课的,那就是不断解决子女的麻烦。每一对父母都不得不经历“升级打怪”的过程。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每一步都少不了父母的呵护。那么,当他们年龄渐长,也要学着体谅父母,少给父母增添负担。再到了一定的年龄,别说给父母制造麻烦了,很多人或许压根儿不希望父母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难。
自己遇到坎,懂事的成年子女一般会选择自己面对,自己过自己扛。从精神层面到行为层面,哪怕只让父母为自己烦神忧心几秒钟,都会觉得不忍心不愿意……这就是许多做子女的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的重要原因所在。
类似报喜不报忧这样的行为本身,可以说是一道用亲情搭建的隐形高墙。尽可能将自己的父母同一切可能的负担和困扰隔离开。负担、麻烦被打包成了秘密,妥善安放,尽量不让墙那头父母看见。这样的秘密的存在,自然是出于每一个懂事的子女对家庭的责任、对父母的不忍,以及对孝道的尊敬。
文丨澄澄
图丨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