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 科教救国
今天有群友提到在AI时代,孩子该学习些什么兴趣课程。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可选择太多,从乐高到编程,从3D模型到机器人,烜妈曾推荐过北京的科技馆们,近些年的课程也是琳琅满目,不断升级,孩子们的周末十分忙碌,“玩具”也越来越高级,但不论学多少,又都似乎无法解决最终的不确定性。
确定有的用途,第一是填补孩子们的课外空白,解放家长时间;第二是开启思维,见识更多科技工具,为未来理工科学习奠基。
我的理念一向是“以终为始”,不论今天的孩子们学习什么,都应当是为了长远而服务的,课程放松的小学阶段,可以多方尝试,找到孩子真正的兴趣和天赋,再集中火力增加学习的深度和时长。所以,对于好奇心最旺盛、变化最快的孩子,没有唯一确定的答案,只能认真观察和追踪,顺势去引导。
总结了一些规律,供大家参考。
理工思维优秀的孩子,通常会喜欢棋牌游戏、乐高搭建、侦探推理,也会愿意参加数独、魔方比赛,可以保持安静去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任务,不被打扰。
把任何一类学习都当做任务去完成,都可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即便乐高,也有适用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版本。增加了智能化模块的乐高,其实更多是采用物联网传感器去实现的,通过说明书,孩子就可以搞定。不必用名词去限定他们,凭借本能去完成,就是最好的结果。
烜妈曾推荐单片机给很多低龄段孩子。原因有二,第一是北京市的科技节类活动,总有单片机的竞赛。第二是不必过早接触电子大屏,对视力和自控力都是威胁。
手机、平板、电脑、学习机,当孩子进入到虚拟世界获取信息,就很难再回到传统世界里感知文字的魅力,这会直接影响到文化课的学习。
烜哥曾振振有词,认为基础记忆在未来可以由AI助理来完成,我反驳他,未来是未来,现在是现在,当下你们依然要通过应试,去获取一个面向未来的更高点。
所以,建议需要用电脑来学习的课程,在小学三年级之后再进行,量也需要适可而止。虚拟和现实的切换,是孩子们需要逐步培养的能力之一。
这世界的规律就是,绝大部分孩子都是普娃。智商高的孩子未必抗压性强,所以或许并不“耐鸡”。所以不论结果如何,依然要通过多方尝试,找到他所喜欢的。中国古代的老祖宗们会让孩子去“抓周”,我们不妨理解为最初的兴趣测试吧。
我一直认为乐高是非常优秀的启蒙课,但不能仅限于此,科技馆的各种课程,在于提升认知。总体而言,在中国,建议是需要学习一些硬件知识的,它们和我国的立国之本——制造业多少相关,即便是玩信息学的孩子,如果完全不了解硬件,在未来发展也会受到局限。
所以软件编程,其实也是需要硬件去支撑的,如果没有半导体的0和1,电子世界的开关都无法启动。而硬件此前的束缚,则是因为可加载的软件只能实现“自动化”而不是“智能化”,用代码去控制电子设备时,机器只能被动执行,而无法自动学习,这样就依赖于人类的算法驱动,效率很低。在未来,AI则可以根据指令的结果,去自动选择实现方法和路径,那么代码一定会极致简单,终有一天,编程语言等同于人类语言。
所以,编程并没有我们所想像的对AI的帮助那么大,它更类似于一种基础能力。
再说机器人,在没有实现AI的时代,它其实就是“长得像人的机器”罢了,但未来则不同,当被训练后的算法极致高效,承载惊人的信息量,的确能够代替人类完成许多生产服务性的工作。但孩子们的兴趣课,更多是在组装和控制的层面,还到不了材料、动力、性能的阶段,只是处于启蒙阶段,不必过分期待。
相比之下,航天的意义则会更大。正如烜哥所说,怀着科技梦想的孩子,最终都会奔赴太空寻找答案,殊途同归而已。这是因为时代留下了太多神秘的问号,也是人类在面临地球资源枯竭时,所作出的正确努力。
最后按照我的“以终为始”习惯总结一下科技娃的未来就业吧。
现阶段,人类对AI驯化的关键任务是高效率人机交互,所以新增科技岗位会是训练、运营、数据分析,以及基础算法和算力的构建与突破。
下一个阶段,当如今的中小学生毕业之际,又将有新的突破,届时的关键任务就会是如何高效又安全地应用AI,开发、运维、迭代、应急都会出现大量岗位。
因此,我们所能够教给孩子的,并不是具体的技能,而是和时代同步,通过科技来不断驱动工具的提升,去改变世界,科技创新,会是每一代孩子的宿命和未来。
推荐阅读:
想要和烜妈深度链接,畅聊家庭教育,分享中考高考信息的,请关注后添加烜妈微信(legendpkucinder),邀您进入对应的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