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 科教救国
舞蹈、书法、体育……今年以来,全国不少知名连锁课外教培机构相继闭店,烜妈也被拉入好几个维权群。所幸烜哥已经长大,基本都是不再续费的平台,看着群里的爸妈从群情激愤,到无可奈何,血本无归,真心感觉当家长可太难了。
有些姐妹甚至刚刚充值过两三万,明显超出了国家规定的三个月预存额度。
千万别低估了生意人的恶意,在这波机构倒闭之前,专业的“闭店人”会精心设计,劝导用户促销充值,让跑路的商家“利益最大化”。同样的剧情一次又一次上演,却总能收割韭菜爸妈们,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这些爸妈智商低下吗?这年月还愿意为娃的兴趣而买单的,家境都不会太差,工作能力不会太弱,却不能识别商家的陷阱,说起来有些荒唐。
只是因为,这世界上最降智的一种情绪,莫过于家长的焦虑了。
提几点个人建议,看能否帮助大家打通任督二脉。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这句话拿给家长,应该绝大部分能够接受。但实际做起来就完全不是这回事了。看到别人学什么,就跟风而上,机构固然功不可没,但对孩子本身的了解不够,也是盲目跟风的重要原因。
有没有尝试过让孩子更广泛去接触他(她)有可能喜欢的事物,即便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的,也有可能会在未来融会贯通。
原因很简单,孩子们在学习时,是分学科分赛道的,而在提供解决方案时,则是突破所有壁垒,成者为王的思路。垂直思维的孩子可以是钻研到很深,到了尽头却发现别有洞天,非穿越到另外一门学科不可。因为科学的底层逻辑,又怎么可能完全不相通呢?
即便目标一致,路径也可能千差万别。以科技娃为例,先爱上生物的,和先迷上数学的,最终或许是殊途同归,契机不同,却要在解决方案阶段跨越学科,联合研究,在AI时代,基础工作由机器完成,那么思维的跨越就更加珍贵,也会成为创新者的常态。
最近烜哥参加信息学系列比赛,有感而发,不论大小考试,家长们总是比孩子更紧张,更迫切希望知道结果——甚至超过了当年自己考试查分时。
成长本来就是孩子的事情,家长应该是个后勤军需长的角色,今天怎么就越俎代庖,成了主角呢?
让孩子成为那棵大树,退回到自己的位置,当一株小草,可能有点难,你愿意尝试吗?
有时候发现,中国的父母其实是相当不自信的。不自信到难以离开、无法放手,总想证明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人。
初为人父母的喜悦,见证孩子长大的成就感,这些都是可以激发多巴胺的,在呵护的同时,也会一点点失去那份监护的权力和安全感。
别信一个爸or妈说,“我什么都不想管了”,妥妥的口是心非。
养娃从来都挣脱不了自然规律,该上阵就上阵,该退出就退出,别把好端端的亲子缘分,演绎成了伤害孩子的分离焦虑。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自信,独立,是的,独立于孩子有自己的人生和梦想,而不是总期待着别人去承担自己的使命,延续自己的生命,这不公平。
烜妈重新开始写公众号的初心,就是寻找那么一群人,拒绝无处不在的卷挟,打破资本制造的焦虑,努力成为有智慧的父母。
当然是因为我自己也走了不少的弯路,踩了一个又一个天坑。
如今完全不踩坑,不绕路的爸妈,已经是稀缺生物了。
俱往矣,往前看。
推荐阅读:
也欢迎大家一起来吐槽被收割的惨痛经历,我们的科技娃社群,就是一个既安全、又同频的养娃“树洞”。想要加入我们的,请关注后添加烜妈微信(legendpkucinder),邀您进入对应的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