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 科教救国
最近新学期科技馆纷纷开课,不少家长因受限于名额,帮孩子抢了一些不太熟悉的课,看起来都是用编程驱动一些硬件装备,这类课程的名字里通常都会有“智能”两个字。
从软件来看,所使用的编程语言和平台可以不同,有些完全就是使用图形,但逻辑上没有大的差别;从硬件来看,驱动的设备可能不同,有孩子们喜爱的机器人,也有灯泡、光环等有意思的配件。
如果硬要说,这些课程和未来的哪些学科有关联,数学?物理?其实也都不全面,烜妈认为,这些课程其实是人机逻辑的知识科普。
而人机交互,本就是AI的最底层入口,踏入此路,你就是下一个时代的原住民。
前两天诺贝尔奖无比热闹的看点,就是物理奖化学奖都颁发给了对AI有贡献的科学家。比起Hinton,少年就成为国际象棋高手、游戏开发者的Demis Hassabis,更加容易成为孩子们榜样。我跟烜哥絮叨这些时,听得他两眼放光。
启蒙于棋牌,成长于计算机,收获在生物化学,这完美的人机路径,简直迷死人了,大概是许多科技娃的梦想巅峰。
和Hinton不同,这一轮化学诺奖的科研成果是: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贡献。它不仅是AI在具体领域的应用,且是在价值极高的尖端领域开启了AI辅助的新路径,最终破解困扰人类多年的谜题。又岂能不代表人类下一轮科研的新风向?
连天才的科学家都能代替,还有哪个行业不可以向下兼容呢?
事实上,我们所见到的一代又一代创新发明者,不论因为在哪个科研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被载入史册,共同点是:都热爱数据、逻辑和宇宙探索。这些兴趣,是横跨学科的,甚至也不仅仅是理科,因为涉及到大量的语言论述,所以和文科的关系也很大。学习任何一门新工具,我们首先要掌握的,就是语言,AI也是一样,想想未来,它能懂你,而你却不能懂它,被驾驭的日子还远吗?
这种驾驭,并不是就被AI主导。而是不懂AI的人,被懂AI的人所主导。
孩子们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争夺这种主导权。你可以不以主导别人为目的,却一定要具有主导自己的自由。
有人说这个奖项是不是体现了中西方科研水平的巨大差异,我倒觉得未必。首先诺奖的价值体系是基于西方的科研理论的,很难理解中国传统的科学结构,比如人家叫量子,我们叫阴阳,不同语言体系,国人获奖的几率就很低,只能在文科上互通有无了。
西方的研究方法,更容易提升效率,批量复制,从前可以扩大科研工作人员的范围,降低门槛,从而更快速出成果,今天则可以把成熟的研究方法训练给AI模型,大大缩短科研成果所需的时间。这种方法,类似于中医药的传统科学并不是不可以借鉴的,它山之石,的确可以攻玉。
举个例子,老中医的望闻问切,其实都是有精确标准的,所开具的药方都要按准确的份量来计算,服用时间也都有具体的要求。万物皆可数据化,按照老中医的行为模式来训练模型,得出的徒弟大概更像师父吧?这是西方科研的思路。
但中式科研,也可以对最基础的传统科学进行分解,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去解构药方的形成机理,更好地理解和传承祖先们所定义的疾病和治疗方案,再形成AI辅助机制,最终为人所用,经过AI赋能的人类,可以永远在生物进化的模式中位居顶端,从而避免被其他生物灭绝的命运。
就像人类探索了AI多年,最后却发现答案在于它试图替代的人类;想要改变世界的那些人,最终也会发现,世界不是用来征服的,而是用来融合的。
期待更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平衡进化的中式传统科学,借力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强大能量,在孩子们的手中,涅槃重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许,在这代既懂AI、又懂传统文化的孩子们身上,可以成为现实。
推荐阅读:
想要和烜妈深度链接,畅聊家庭教育,分享中考高考信息的,请关注后添加烜妈微信(legendpkucinder),邀您进入对应的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