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 科教救国
又是一个被科技娃爸妈们问到N次的问题,也是一个纠结过我很久的难题,甚至,家里人的意见也并不统一。
太多人好奇,我为什么会坚持让烜哥利用课余时间,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参加竞赛呢?前提是,他并非天生学霸,依然会在英语和道法课上兴趣不足,跑神打盹,那为何不把时间精力花在课内,而要发展科技特长?
原因很简单,这样的学习能让他快乐而自信。
我一直相信,人的能量要发挥在匹配的赛道,才能够持续充能,形成良性循环。如果所选的赛道虽能胜任,却勉为其难,所积累的负能量是会伤害一个人身心的。
比如最近在网络里经常刷出的一个名字:韩泰阳。
这小伙儿父亲是农学家,母亲是生物领域大牛、法律专家。
在牛爸牛妈的严格要求下,韩泰阳从小内卷到大,高中就读于海淀101,高考保送清华,研究生在纽约大学攻读。
本应该是一路开挂的精彩人生,却在32岁急转直下,只因他的性格并不随父母那么争强好胜,更渴望随遇而安,低欲望生活,却始终活在父母的高要求里,最终变得自卑和痛苦,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住进了精神病院。
好不容易康复了,他选择了“更像自己”的生活,开出租车,组建乐队,没什么稳定收入,成了父母和网民眼里“烂尾娃”。
烜妈一直认为“烂尾娃”其实是不存在的,尊重孩子自由成长,其实很难出现压迫和被压迫导致的青春悲剧。中考前,我们经常对孩子说,等上了高中,你就能松口气了。高考前,我们经常对孩子讲,等上了大学,你就可以放松了。可是在大学里,如果孩子们发现依然无法从生活中获得快乐因子,往往要么躺平,要么崩溃。
韩泰阳不就是如此么?一向乖巧顺从,最后在选择人生职业方向时,在母亲的强势要求下,突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父母养大的工具,承载的是他人的愿望。
我不希望烜哥如此长大,如此生活。
所以我会带他去体验各种人生,寻找打动他的一切,并且在他所选择的那个方向上,不断追加筹码。
六年级时,有次班会课,每个同学都分享自己喜欢的事情。烜哥的分享让大家觉得不可思议,他说,我喜欢上我所有的兴趣班,因为每一项都是我的最爱。
如果你持续观察、不停地试错、执着地寻找,那一定会了解孩子真正喜欢什么。给他适宜的环境,土壤、阳光、水分,自然就会生根发芽,也会随着阅历的增长去变化调整,产生属于自己的见解和规划。
孩子属于他自己,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人,哪怕你提供了生命和养育,都不能代替他去定义他的人生。
所以这就是我对孩子竞赛的态度,并不把它仅仅当做是升学的手段,而更是遵循孩子的本心。与其课余时间用游戏和短视频来获取低质量多巴胺,还不如享受刷题带来的高级内啡肽呢。
起码每次我让烜哥完成作业,他常要去寻找一些甜口零食,自我愉悦,才能前去奋斗;但我让他去编程或搞AI时,即便精疲力竭解出一道题,也是一脸的满足感。
能够让孩子觉得人生有意义的事,确定会成为动力,反过来赋能于课业本身。毕竟,如今这年代,假如努力付出只是为了高分表现和进入好的学校,谁又能承诺就一定能换来孩子眼里美好的人生呢?
因为许多孩子想要的,和爸妈要求他去追求的,根本就不是同一个目标。
关于高能量爸妈对低能量孩子的压迫感,科技娃群里前几天也专门探讨过。其实烜妈认为,人和人之间应当是有边界的,控制欲太强,在让别人窒息的同时,也一定会反噬到自己。大家都不幸福,何必呢?生命继续下去的意义,不就是要有支撑自己的信念么?如果这个信念是为了爸妈,恐怕很难让孩子度过完整的一生。
推荐阅读:
想要和烜妈深度链接,畅聊家庭教育,分享中考高考信息的,请关注后添加烜妈微信(legendpkucinder),邀您进入对应的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