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 科教救国
从昨天到今天,被刷屏了一整天,都是各机构老师和爸妈们晒CSP成绩的喜报和感慨,以及对入门组和提高组获奖率的统计数据。
今年因为入门组参赛人数众多,北京地区就已经破万,所以获奖情况关注的人更多,但烜妈其实更加关注的是提高组的成绩。每一项学习其实都是长跑,需要持续的投入和练习,才能有正向反馈,而不是短期突击,拿个成绩就走的。
从数据上看,提高组获奖人数最多的是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四个年级,其中初二初三的同学已经超过了高一高二,而在提高组获奖的小学生也达到了164人,其中有20人是一等奖。信息学年龄下降的趋势,也实在是太明显了!
但这种趋势,究竟是出于兴趣普及呢,还是出于升学呢?其实很难说。因为小学生需要简历上的亮眼数据去尝试点招,而初中生可以用奖项当做特长生的敲门砖,但高中生要用信息学作为强基计划和综合评价的依据,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到了高中,依然坚持在课余时间学习信息学的孩子,人数真的不多。
以至于今年NoIP报名中,高中生参赛人数都不够,需要从初中生里调来补。大浪淘沙,最后还是服务于升学,而不是用技能直接实现闭环就业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学奥赛和学奥数的孩子重复度很高,且学有余力、不影响文化课的孩子才会去搞竞赛。所以,归根结底,信息学依然是个竞赛,而不是个技能型的兴趣培养路径。但因为大家实在没有其他选择,因此对计算机和编程有兴趣的孩子,也大批冲了进来。
可以预见,CCF也会希望CSP作为信息学奥赛的前置,承担更多科普教育的作用吧。
所以,未来的信息学考试趋势会有以下这几点。
为了让更多孩子卷入这个赛道,培养编程思维适应未来,不论初赛复赛的难度都会继续降低。特别复赛就是几道编程题目,一旦爆零,许多孩子就失去了兴趣,所以还是会拉低难度,争取人人都有分拿,保持继续学下去的动力。
不然,在文化课越来越卷的高中阶段,除了竞赛队的孩子,谁还愿意付出时间去解题呢?
事实上,烜妈倒认为有些编程题考察的逻辑和如今数学、物理高考改革的方向很接近,结合实践,场景化,需要更缜密的思维去阅读理解。学过信息学的孩子,再回头看压轴题,会有似曾相识的套路感。
不过随着试题的放水,想必CSP初赛复赛的获奖分数线也会大幅提升了,今年已经让人大跌眼镜,谁敢想象明年呢?
目前虽然部分落后的区域开始后知后觉,大张旗鼓地搞选拔、建队伍,但信息学的核心资源是教练,优秀的教练一定会吸收优质的生源,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规则,强省、强区、强校早已建立起完整的选拔、培养流程,各地省队、国家队的孩子依然是源自这些强校的,并不会受到大部队的冲击。而教练选拔的标准也是在大家普遍努力的情况下,拼天赋了。
所以,不论入门组的人数怎么大幅增长,对于头部的那少数孩子,并没什么影响和冲击,个别天生牛娃,也会自动挤入到强校中去,根本不需要家长焦虑纠结。
这两天一大波爸妈发帖咨询,拿到了CSP的某奖项,在升学方面有什么用呢?
说句大实话,如果不是高分(比如S的一等奖,J的300分以上),对于挑战科技特长生,这只是个入场券,大部分学校还是要看文化课成绩的,还会针对性进行校测。这点,我也早就对烜哥说过。当兴趣可以,却不能押宝去赌。
因为机构吹风的原因,很多家长对CSP的学习期望值较高,反而变成了压力,怕陪跑,但99%又都是陪跑。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也很有意义,陪孩子挑战难关,适应竞争,开启人机思维,影响未来的择业观。除了学校的科目,孩子们要学习的内容其实还很多。放下功利心,让学习本身变成孩子成长的一部分,或许,也会让孩子的兴趣更加持久,心态更加健康。
推荐阅读:
想要和烜妈深度链接,畅聊家庭教育,分享中考高考信息的,请关注后添加烜妈微信(legendpkucinder),邀您进入对应的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