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学历无高低,先要职业无贵贱

文摘   2024-11-16 21:59   北京  

探索未知 科教救国






在教育部印发的最新文件中,强调了不得在校园招聘中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发文严禁学历歧视了,目标动机大家都清楚,但舆论的反应却是一片哗然。


因为这样的“对症下药”实在没有太大实际意义。


一方面,教育部既不能够深入理解企业招聘的需求,也不能对企业用人的效果去负责,所以并不对口,最终只会在校园招聘的具体执行中增添一些麻烦罢了。


另一方面,既然高校本身无法取消985、211这样的关键标签,仅仅在就业创业环节去硬性要求,教育的筛选机制没有发生变化,又怎能撼动最终结果呢?


从小升初到中考,再到高考,从周测、月考到期中期末,学生们各个都是久经考场,从小一路被选拔淘汰,过关斩将,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毕业和就业中,以学历来划分三六九等,早已成为惯例。在用人单位无法充分认知岗位候选人的时候,特别是并无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时,学历不得不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中国自古以来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在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社会,考试制度用来选拔优秀人才,原本也无可厚非,如今的就业困难,其实和制造业一样,都出现在供需不均衡上,教育提供的人才,并不是市场所需要的,没办法闭环了,就造成危机。


真正要解决问题,其实并不是去责难用人单位,而是需要各个环节作出行动和改变。




第一,应试教育当道,哪还有职业教育的空间?

学而优,就一定能仕吗?适合古代的逻辑,其实未必就适用于现代社会。


倒是不同阶段的学生因为太过内卷,没有时间精力获取本阶段所应当具备的知识,比如说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生活技能和常识。大学生对毕业后要从事的具体岗位,没有充分的认知,正如在高考之前,没多少考生对专业深入了解一样。那座独木桥固然重要,却不能代表你人生的全部。


同时,真正想要在初高中就选择职业教育的同学,可以选择的学校品质也会引发家长忧虑,就业后是否会被歧视,岗位的待遇和长远发展,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心态。


有人怀念八十年代的语文课本上,不同职业都是光荣平等的,不正是因为今非昔比么?




第二,岗位决定一切,大学也需要职业技能课。

会读书考试,就一定能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吗?大学是起点,而不是终点,在校园里躺平而不去实践,的确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许多招聘者面对简历上华而不实的实习经验,也是无奈之下,才不得不通过学历去筛选候选人,反正校园所学的大部分和实际工作不匹配,走上岗位之后,都需要再次手把手去教。如今各企业都在缩减编制,谁愿意从零开始培养毕业生呢?


与其改变甲方,倒不如自检乙方,让大学生提前进行职业实践,同步于理论课程的动手经验,才不至于让象牙塔里的年轻人落后于时代。现在大学生兼职打工的比比皆是,把他们兼职所需的技能转化为校园职业课,估计会受到大部分同学的欢迎。


缺哪类人才,就应当提升哪类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实际待遇,就应当受到更多尊重,这个调节过程虽然痛苦,但却是必经之路。




第三,真正应该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是自强自立。

马斯克在特朗普专程为他建立的“政府效率部”中,公布了大幅裁减公务人员的计划,不得不说,这是缓解危机的一大妙招。


就业岗位从哪里来?要从具有盈利能力、扩张发展的企业中来。看看与日俱增的考公大军就能了然,就业难,其实是因为优秀的企业太少了。


仅仅拥有情怀,却不想赚钱、依赖于政府输血的企业,不应该太多。自强自立、有能力自己造血的企业,才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岗位。这样的机制建立和倡议,其实比要求他们怎么招人更有价值。


大学生去送外卖送快递开滴滴做家政,从事这类体力劳动,如今还会被社会关注和嘲讽,得不到自食其力所应有的尊重,其实,不如把这种阅历理解为“补课”,和社会现实的摩擦,反而能够让孩子们所学的理论找到应用场景,或许才是创新的契机。未来成长为企业家的孩子们,一定有许多是从这样的经历中找到了灵感。


最近居然还有专家建议年轻人先去啃几年老,再就业不迟,人在年轻时不去工作,积累不了相应的经验,不仅浪费自己的人生,而且容易丧失信心,走上不劳而获的不归路。学习实用技能,考虑如何谋生,把自己蜕变成一个“社会人”,这种能力学校不教,是不是又要家长来补了?


推荐阅读: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如何规划孩子的未来?


下一个时代的就业蓝海,需要科技娃去创造!


斯坦福博士考公,大学毕业送外卖,凭啥?


想要和烜妈深度链接,畅聊家庭教育,分享育娃信息的,请关注后添加烜妈微信(legendpkucinder),邀您进入对应的社群。

烜妈爱科技
常被科技娃嫌弃的北大文科老妈,小学语文课本《同学请大声点》作者。大厂老兵,三观极正,从媒体到创投,带娃创业两不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