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 科教救国
最近又有一些备考今年CSP复赛的家长前来交流,或许大家的目标各不相同,却又殊途同归,将在10天后的考场上相见。而初赛没有通过的孩子,也在计划新一年的安排。最普遍的疑问就是——“编程如此占用时间,是否还需要继续学习呢?”
之前在另一篇文章里分析过,为什么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习编程语言,这是人机交互的基础逻辑。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在艰深的算法世界里深耕,但入门却会决定许多事情。
今天来分析一下,参加复赛的三类孩子,又都怀着什么样的心态,以及烜妈的相应建议。
这类孩子,背后的原因是2024年的初赛考题不很均衡,入门组的题目太过简单导致区分度不够,而提高组的题目虽有难度,选择题却很容易蒙,最终导致一些入门组水平的孩子,复赛没有进入J组,而是进入了S组。
因为课程没有学完,刷题量也往往不够,所以有些孩子忐忑不安,要不要去考。有些同时进入了J组和S组的呢,也会选择有所侧重。其实,每道题都有自己的思路在,不论J组还是S组,只要所应用的知识孩子接触过,都可以前去一试。
这类孩子,就是在积累经验值,尝试和信息学匹配,有时候,量变是可以引起质变的,却也没有那么轻松。在和程序对话的过程中,增强了人机交互的感知,通晓了计算机工作的底层原理,对未来也是有所帮助的。
所以,参加CSP的经历,也会成为将来选择专业乃至从业的参考和基础。
如今CSP赛场上的牛娃越来越多,因为进入赛道的年龄也越来越小,有充足的时间去慢慢培养。某机构老师也说,你学习两年的课程,别人学习了四年,只要勤奋,熟练度总会比你高很多。
但是,勤能补拙的选手,通常走到J组也就戛然而止了。这也是为什么每年S组复赛的人数比J组要大大减少的原因。拿J组的成绩去小升初、科技特长生,对许多孩子来说也就足够了,何必为了嗑一道难题耗费那么大时间精力,性价比太低了。
所以真正奔着NoIP、省队去的选手,还是会更聚焦在S组的复赛上。这和第一类会有明显区别。
这类孩子,有一部分是真心喜欢,并有志于从事本专业的。截至目前,AI算法人才依然属于高阶人才,不论去大厂还是科研院所,都是提前洽谈的,在毕业生的双选会上已经不会出现。还有一类则是奥数和文化课也优秀,用信奥来作为差异化背书的,因为实力太强,选择很多,未必就会成为从业者,要看未来时代的发展,是否向这方面侧重。
这两类孩子,烜妈的建议是不论进入哪类大学,都以实践项目为重,因为中学阶段的算法学习,会成为参与AI项目的一块敲门砖。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由虚向实,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或许比名校的毕业证更加重要。
有人说教育就是用来分层的,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或许在上一个时代,这句话更加适用。因为在接下来的二十年,烜妈认为更确切的分层工具,其实是对人工智能的驾驭能力。
夸张了吗?如果把过去几十年,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网络的所有能量都加起来,去培养一套具有人类思维的工具,爆发的力量会有多大呢?
基础逻辑变了,掌握效率至高点的人也会改变,追逐利益的不仅是资本,也是高智商的人才。有些人学习信息学并不是为了从业就业,而是打开任督二脉,开启万物智能的未来之门。科技创新的节奏也从来不是匀速进行的,只会越来越惊人,保守的我们,其实无法预估。
把今天的各行各业,都用人工智能再做一遍,不是口号,也不是想象,而是接下来二十年,孩子们的主要任务。如果不是以算法工程师这种工具人为目标,那就尝试着把工具用在自己熟悉或者热爱的行业里,教育、医疗、工业、制造,有太多场景需要注入新的活力了。
同时拥有高学历和算法能力的孩子,可以成为专业人才;仅拥有高学历而欠缺算法能力的孩子,要么在大学里赶超,要么就继续卷考试;仅拥有算法能力而欠缺高学历的孩子,可以先凭借实践能力“打天下”,等到人口密度降低后,再去补一张文凭。
关键是你能否具备场景规划能力,把算法变成有价值的产品。这方面,信竟的题目和数学考试改革的方向很有默契,答案都是“数学建模”。
说不定未来,社会分层的工具真就变天了。人间处处皆“模型”的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推荐阅读:
想要和烜妈深度链接,畅聊家庭教育,分享中考高考信息的,请关注后添加烜妈微信(legendpkucinder),邀您进入对应的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