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卢,叙说一段历史
◎ 彭图
《魏书·地形志》:“秀客郡永兴二年(410年)置,真君七年(446年)并肆卢、敷城二郡属焉。”“肆卢:治新会城。真君七年(446年)并三会属焉。有清天神、大罗山、台城、大邗城。”
秀容郡置后36年,肆卢、敷城二郡废郡为县,为秀容所辖。显然,肆卢也如敷城一样是迁来之郡。何处迁来后面再说,且先看看后世如何解读:
光绪《山西通志·忻州》:“肆卢故县,州西五十里肆卢川,土人名四六奇村”;《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肆卢川指今山西忻县、原平之间平川”;《山西历史地名》:“北魏置肆卢县,属肆卢郡,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属秀容郡,北齐废。故治在今忻县西北四十五里奇村与辛庄之间,遗址尚存。”《读史方舆纪要·定襄》:“肆卢城在县西北。后魏置县,以西近肆卢水而名。后齐省。又有三会城,在县西南,亦后魏所置。魏主嗣泰常八年,如三会观屋侯泉。即此。”
这些解读中出现了肆卢城、肆卢水、肆卢川、三会城等名。先说肆卢城,《山西通志》《山西历史地名》皆认为肆卢城在今忻府区奇村、辛庄一带,有肆卢谐音“四六”奇村。对这一点,我无异议,因为奇村附近发现过肆卢城遗址;但对肆卢川、肆卢水却不敢苟同,任何历史地名在后世都不会时过境迁就了无痕迹,云中山、云中河因东汉末云中郡迁到忻州地面而留下至今不改,牧马河因南匈奴内迁留下牧马之名。忻府区这两条主要河流和其它支流小河,除上引解读,从未闻有与肆卢水、肆卢川相近之名。
新会、三会忻州有,不过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把本应放在忻州条下的肆卢放到定襄条下,于是在定襄附会出肆卢水、三会水、三会城、新会城。忻州东六县叫“会”的村子极少,定襄叫“会”的村子只有一个“玉会”,查遍史志,顾祖禹所说定襄诸地名皆未有丝毫痕迹。倒是“魏主嗣泰常八年,如三会观屋侯泉。即此”的“屋候泉”,恰恰静乐县其西北十里有渥洼泉。“屋洼”“屋候”一字之差,正说明肆卢迁往静乐。
西八县叫会的村子相对较多,其中又以静乐为最,至今静乐县城东五里处仍有新会村。我在前文分析秀容郡时说:北魏永兴二年(410年)在今岚县秀容护军治所置秀容郡,到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肆州这36年间,在新兴郡侨置肆卢郡,建了肆卢城,治所就在奇村与辛庄之间。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肆州时,秀容郡从岚县徙治今忻府区于奇村肆卢城或附近新建秀容城,为秀容郡及秀容县治所。同时废肆卢郡为县,将肆卢县治所迁到静乐县的新会城。这样,秀容县迁了回来,而肆卢县迁了过去,迁过去的肆卢县因是侨置县,实际只治新会一城。
为什么肆卢要治新会城?我认为按“肆卢……并三会属焉”,可见三会也是迁来之县。《水经注》:“濡水又东南,五渡水注之。水北出安乐县丁原山,南流迳其县故城西,本三会城也。”杨守敬按:“据安乐故城,则当为北燕所置”。雁门水“东经阳门山南托台谷,谓之托台水,……东经三会城南……”这二水所经两个三会城都在北燕之地,可能是一城两说。三会城当在晋元嘉十三年(436年)拓跋焘灭北燕前后即迁入今静乐境内了,所以真君七年(446年)置肆州,同时从岚县内徙秀容郡、秀容县于奇村肆卢城时,决定废肆卢郡为县,徙于静乐地域已迁来之三会城,是肆卢与三会会在一城为肆卢县治所,遂名“新会”。
所以敢说肆卢、三会等皆迁来之郡县,一因忻州地域古来从无这些地名,《魏书·地形志》又有“属焉”等明示;二因北魏征讨、灭国后,迁人、迁郡县是常例。闲话带过,且看史料记载:
《魏书·刘虎传》:“铁弗刘虎,南单于之苗裔,左贤王去卑之孙,北部帅刘猛之从子,居于新兴虑虒之北。北人谓胡父鲜卑母为“铁弗”,因以为号。猛死,子副仑来奔。虎父诰升爰代领部落。诰升爰一名训兜。诰升爰死,虎代焉。虎一名乌路孤。始臣附于国,自以众落稍多,举兵外叛”。
《魏书·序纪》:“三年(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晋并州刺史刘琨遣使,……白部大人叛入西河,铁弗刘虎举众于雁门以应之,攻琨新兴、雁门二郡。琨来乞师,帝使弟子平文皇帝将骑二万,助琨击之,大破白部;次攻刘虎,屠其营落。虎收其余烬,西走渡河,窜居朔方。”
《资治通鉴》:“刘虎收余众,西渡河,居朔方肆卢川,汉主聪以虎宗室,封楼烦公。”胡三省注曰:“肆卢川在朔方塞内,后拓跋氏于其地置肆卢郡,真君七年并入秀容郡。魏收《地形志》秀容郡秀容县有肆卢城。”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赫连勃勃,字屈孑,匈奴右贤王去卑之后,刘元海之族也。曾祖武(刘虎),刘聪世以宗室封楼烦公,拜安北将军、监鲜卑诸军事、丁零中郎将,雄据肆卢川。为代王猗卢所败,遂出塞表。祖豹子招集种落,复为诸部之雄。……父卫辰入居塞内,苻坚以为西单于,督摄河西诸虏,屯于代来城。及坚国乱,遂有朔方之地,控弦之士三万八千。后魏师伐之,辰令其子力俟提距战,为魏所败。魏人乘胜济河,克代来,执辰杀之。勃勃乃奔于叱干部。……以勃勃为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配以三交五部鲜卑及杂虏二万余落,镇朔方。……义熙三年,僭称天王、大单于,……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赫连勃勃“以宋元嘉二年(425年)死。子昌嗣伪位,寻为魏所擒。弟定僭号于平凉,遂为魏所灭。自勃勃至定,凡二十有六载而亡。”
这里说得清楚,肆卢川在朔方,肆卢郡为鲜卑拓跋氏在朔方所置。刘虎是五台人,“雄据朔方肆卢川”后,又曾两次被鲜卑打败。死后,他儿子豹子刘务恒被石虎“拜平北将军、左贤王、丁零单于”,复为诸部之雄。他的孙子刘卫辰依附前秦符坚灭代国,将鲜卑代国一分为二,做了西单于,督摄河西诸虏,屯于代来城(代来城又叫悦跋城,在今内蒙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柴登镇城梁村),终于报了鲜卑打败刘虎之仇。他的重孙赫连勃勃公元407年建立大夏国,418年打进长安,在统万城称帝。425年赫连勃勃死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趁机攻打大夏国:
《魏书·帝纪》:“始光三年(426年)十有一月戊寅,帝率轻骑二万袭赫连昌。壬午,至其城下,徙万余家而还”。始光四年(427年)攻下统万城,次年俘虏赫连昌,在平城养了起来,让他招降弟弟赫连定。神麚二年(429年)“赫连定将数万人东御于鄜(敷)城,留其弟上谷公社于、广阳公度洛孤城守。帝至平凉,登北原,使赫连昌招谕之,社于不降。诏安西将军古弼等击安定,攻平凉。定闻之,弃鄜城,入于安定。”北魏在朔方置肆卢郡,很可能就在公元426年到429年这几年间。因为北魏延和二年(433年)大夏亡国后,北魏将统万城命名为统万镇。主要作用为皇家牧地,是北魏战马主要饲养地。这里成了皇家牧地,所置肆卢、鄜城二郡便于433年后迁到了今忻州地域。真君七年(446年)并入秀容郡。
那么朔方肆卢川具体在朔方什么地方呢?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榆林镇》:“肆卢川,在(榆林)镇西北。晋永嘉四年,并州胡刘虎为刘琨所破,收余众西渡河,居朔方肆卢川。……或以为山西忻州之肆卢川,误。”
顾祖禹所以这样说,因为朔方不仅有肆卢川还有肆卢城、肆卢河。《水经注》:“《魏土地记》曰:云中城东八十里有成乐城。今云中郡治,一名石卢城也”。“士卢河在府北塞外。魏主宏太和十六年(492年),命拓跋颐等击柔然,分兵三道,……东道出士卢河。”这段记载《魏书·阳平王元颐传》与《资治通鉴·齐纪三》均有,文字大同小异。后人考证士卢河当在今内蒙古四子王旗或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
再说大罗山、大邗城:《水经注》:“武县在善无城西南百五十里,北俗谓之太罗城”。《魏书·太宗纪》:永兴三年,诏将军束州侯尉古真统兵五千,镇西境太洛城,五年,车驾南次定襄太洛城。洛、罗音近。城当在今内蒙清水河县西南。”宁夏同心县现在还有大罗山。
《魏书·序纪》:晋光熙元年(306年)拓跋猗卢兄桓帝去世,“定襄候卫操树碑于大邗城,以颂功德”。北魏献文帝皇兴初年(467年),雍州别驾雁门段荣于大邗城掘得此碑。《水经注》:“《十三州志》曰:“善无县南七十五里有中陵县,……水出东山,北俗谓之贷敢山”。
关于这些城名、水名、山名《水经注》的解释是“北俗谓之贷敢山”“北俗谓之树颓水”“北俗谓之太罗城”,“胡、汉译言,音为讹变矣”。这北俗,是“胡语”。所以士卢、石卢就是肆卢,太洛就是太罗,就是大罗;“大邗”就是“贷敢”……
其实,肆卢并不是个值得骄傲的地名,肆卢者,“索虏”也,又曰“赀虏”。《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赀虏本匈奴也,匈奴名奴婢为赀”。索虏是南北朝时对匈奴、鲜卑等胡人的一种蔑称。《资治通鉴》:“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 胡三省注:“索虏者,以北人辫发,谓之索头也”。唐·刘知几《史通·断限》:“自五胡称制,四海殊宅。江左既承正朔,斥彼魏胡,故氐羌有录,索虏成传。”《宋书·列传·索虏》:“索头虏姓托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陵降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晋初,索头种有部落数万家在云中。惠帝末,并州刺史东嬴公司马腾于晋阳为匈奴所围,索头单于猗陁遣军助腾”。
不管“索虏”是匈奴还是鲜卑,毕竟不好听,所以才改为肆卢。从典籍上看,索虏最初发明似乎是专指鲜卑人的,《南齐书·魏虏传》:“索头猗卢遣子曰利孙,将兵救琨於太原,猗卢入居代郡,亦称鲜卑。被发左袵,故呼为索头 。”而猗卢之卢又与肆卢之卢为同一字,将“索头猗卢”省去中间两字,正是索卢,索卢、肆卢基本音同,演变之迹更为明显。
拓跋猗卢是个与南北肆卢川都关系密切的人,朔方肆卢川是他的发迹之地,忻州肆卢川是他的成功之乡,肆卢之名应该与他大有关系。
拓跋猗卢是北魏始祖神元皇帝力微的孙子,其父沙漠汗,曾在曹魏洛阳当人质,力微年衰时召沙漠汗回来继位,被鲜卑诸部大人所杀。猗卢叔父禄官继任酋长,分鲜卑为中、东、西三部,禄官自为大酋长,居上谷之北,濡源之西,东接宇文部,为东部;猗卢之兄拓跋猗陁居代郡参合陂北,为中部;猗卢居定襄之盛乐故城,为西部。禄官与其兄先后去世,猗卢“总摄三部,以为一统”。接位第一年,刘渊在离石建汉国,第三年鲜卑白部大人叛归刘渊,铁弗刘虎在雁门郡举兵响应,进攻新兴、雁门二郡。刘琨来借兵,猗卢让他侄儿率领二万骑兵,配合刘琨,大败白部、刘虎,将刘虎赶到朔方。
晋怀帝封猗卢为大单于、代公。猗卢将10万鲜卑人迁进代地。永嘉六年(312年),猗卢遣长子六修等为前锋,亲统20万众作为后继,在晋阳击败匈奴汉国刘聪之子刘粲,刘琨收合离散,保于阳曲。猗卢“又留劲锐戍之而还”。东晋愍帝建兴元年(313年),以盛乐为北都,平城(大同)为南都,并在黄瓜堆筑新平城,让儿子六修驻镇,统领以晋人为多的南部。建兴三年(315年),猗卢受晋封为代王,置官属,食代、常山二郡。给晋帝上书,说代地离都城太远,迫刘琨迁陉北五县入陉南,猗卢占据整个陉北。建兴四年(316年),猗卢欲废长立幼,为长子六修杀死。
从永嘉六年(312年)到太平真郡七年(446年)肆卢并入秀容郡已经过去130多年,其间朝代更迭,前赵、后赵、前秦、前燕、后燕都曾占据过这个地方,民间便称此地为肆卢川,也不是不可能。北魏太武帝可能发现了肆卢的含义,所以废了肆卢郡,而置肆州,将肆卢县迁静乐并入新会城。肆州是道武帝天赐二年(405年)所置九原镇改置,本与肆卢郡、肆卢县无关,但就因肆州同时有过肆卢郡,肆卢县,《魏书·地形志》:“肆州治九原,天赐二年(405年)为镇,真君七年(446年)置州”表述太简单,而肆州直到开皇十八年(598年)才被隋文帝废掉。叫了150多年,遂使后世人以讹传讹,在忻州误会出肆卢川、肆卢水。
肆卢是个很特殊的地名,忻州有过秀容郡、秀容县,后来秀容便成为忻州别称,忻州也有过肆卢郡、肆卢县,后世为什么就连点印痕也没留下呢?这不能不让人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