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图:代县与代、代国、代郡、代州之关系

文摘   2024-12-05 00:16   山西  
   

翻阅资料,发现方志中关于代州人物多有非代州人者,比如《钦定四库全书·山西通志》中卫操、奚眷、浑瑊、房兆等皆以“代人”入代州人物;而以侯莫陈崇等十数个“代武川人”入宁武府;在忻州一些其他资料中亦有“范升,……东汉代郡(今代县)人”、“达奚长儒,……隋代(今代县)人”、“贺娄子干,……隋代(今代县)人”、“杨义臣,……隋代(今代县)人”……,唯恐人不明白,在“代人”中间还专门画蛇添足加了(今代县)说明。事实上,以上所举诸人,都是隋朝以前之人,可以武断地说,从《史记》到《隋书》所提到之“代人”、“代郡人”,与今代县毫无关系。

鉴于此,有必要对“代、代郡、代国”与“今代县”之关系作一番梳理。
今代县之“代”来源于隋文帝杨坚所置之代州,“代州”才是今代县在中国地名上独一无二的称谓,“代县”也不是独一无二,古代县在今河北蔚县。
隋文帝杨坚篡周自立后,从开皇三年(583年)推行州县制,隋开皇五年(585)废雁门郡,并改肆州为代州,代州始称于此。周宣帝大象元年(579年),自九原城移肆州于今代县之前,今代县一直为广武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因避杨广讳改广武县为雁门县。隋炀帝登基后,并省了一部分州,于大业中改州为郡。大业初年(605年)改代州复为雁门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代州,天宝初(742年)改为雁门郡。乾元初(758年)复称代州,从此代州之称一直到清末。
隋、唐之前,有过代国、代郡,但从来没有过代州,隋唐以后的中国也只有今代县称过代州,所以说代州才是今代县在中国地理志上独一无二的称谓。
中国历史上之“代国”有四,最早为商、周诸侯国之一的代国,故地在今山西大同与河北蔚县一代,都代王城(今河北蔚县代王城镇)。汤封同姓代子立国。春秋时代末期,公元前475年赵襄子使人宴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灭代国,后来赵武灵王在原代国之地置代郡。
第二个代国为秦灭赵后之代国,为赵国公子赵嘉(赵悼襄王之子)所创。赵国被秦灭了以后,赵嘉奔入代郡,自封为王,是为赵之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攻代国,代王赵嘉兵败,想投靠匈奴,王贲穷追不舍,抓了赵嘉,关入牢中。灭代国,于代国地重置代郡。
第三次代国为西汉诸侯国。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刘邦封兄长刘喜为代王,高祖九年(前198年),匈奴进攻代国,刘喜弃国而逃,废为郃阳侯。刘喜所封之代国基本即赵、秦之代郡,即赵襄子所灭代国之地。之后,先后封赵歇、刘如意等为代王。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邦带兵平定了代地陈豨叛乱,立7岁的刘恒为代王,都于中都(晋阳)。《汉书》:上还洛阳。诏曰:“代地居常山之北,与夷狄边,赵乃从山南有之,远,数有胡寇,难以为国。颇取山南太原之地益属代,代之云中以西为云中郡,则代受边寇益少矣。”为了加强边防,割取太原郡21县增属代国。《汉书·地理志》:太原郡21县,晋阳、葰人、界休、榆次、中都、于离、兹氏、狼盂、邬、盂、平陶、汾阳、京陵、阳曲、大陵、原平、祁、上艾、虑虒、阳邑、广武。其中广武为今代县。刘恒(汉文帝)时的代国,有代郡、雁门郡、定襄郡、太原郡四郡,相当于今山西中部、东北部与河北西北部,广武县(今代县)属之。
汉文帝二年(前203年),封皇子刘武为代王,次年改封为淮阳王。汉文帝四年,太原王刘参更号代王,实居太原。刘参死后,子刘登嗣位,刘登死后,子刘义嗣位,元鼎三年(前114年)改封为清河王。废代国,恢复太原郡。
第四个代国为鲜卑拓拔氏之代国。十六国时期,鲜卑人拓跋猗卢建立的政权,是北魏的前身。魏晋时期鲜卑拓跋部游牧于云中一带。曹魏甘露三年(258年)鲜卑大人拓跋力微徙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召集诸部,确立了在部落中的大酋长地位。力微卒,诸部离叛。晋元康五年(295年)拓跋部分为三部,拓跋猗卢统西部,后来统一三部。310年,晋怀帝进封拓跋猗卢为大单于,封代公。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年)为代王,置官属,食代、常山二郡。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拓跋猗卢暴死,代国为争夺权利而大乱。晋咸康四年(338年)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置百官,制法律,由部落联盟最终转变为国家形式。拓拔代国建国三年(340年),代国定都云中盛乐宫,后又在故城南筑盛乐新城。代国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前秦苻坚发兵击代国。什翼犍兵败奔逃后被杀。代国亡。
代国亡后,什翼犍儿子拓跋珪北逾阴山,依于匈奴贺兰部,公元386年,在贺兰部等部族的支持下,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今内蒙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同年四月,改称魏王。公元398年六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公元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大同),称帝。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拓拔代国从封代公到改国号为魏共存在88年,但以后的鲜卑人习惯上仍认为自己是“代人”。
鲜卑拓拔氏之代国,在拓跋猗卢“始封代土”时,食代、常山二郡,与春秋战国及西汉初期的代王封地有相承关系,但其实际所控制地面,却包括了勾注陉岭之北包括今朔州、大同、河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广大区域。魏孝文帝南迁后,称这个地方为“恒代”之地,就是朔州黄河以东到太行山脉,南面到恒山山脉和雁门山,西至黄河,北达阴山。这个代国不仅是拓跋魏的肇基之地,也是拓跋氏政权攻取中原的根据地。
再说代郡。代郡,战国属赵,赵武灵王置代郡,秦朝为三十六郡之一。秦代郡辖山西阳高至河北蔚县一带,郡治代县(今河北省蔚县代王城)。汉初为代国,辖桑干、道人、当城、高柳、马城、班氏,延陵,且如、平邑、阳原、东安阳、参合、平舒、代、灵丘等县。不久为代郡,郡治桑干县(在河北蔚县东北),辖代、桑干、道人、当城、高柳、马城、班氏,延陵,且如、平邑、阳原、东安阳、参合、平舒、灵丘、广昌、卤城等县。东汉移郡治高柳,在今山西阳高县西北。辖代、当城、平舒、桑干、北平邑、东安阳、马城、班氏、道人、灵丘、狋示等县。三国魏时辖代、平舒、当城、桑干、马城等县。西晋又移郡治河北蔚县东之代县。
东魏天平二年(535年)又置代郡,治所在平城(今山西大同)。辖平城、太平、武周、永固等四县,均在雁门关之北。北齐时废郡,其属地划入朔州,“代郡”之名从此走入历史。
代郡辖域为今大同市东部和河北省西北边地一带,其辖县都和今代县没有丝毫关系,今代县从来没称过代郡,也没被代郡所辖过,所以说到隋唐前,代人、代国人、代郡人、代县人,都与今代县没半毛钱关系。
最后说今代县:汉广武县地,属太原郡,东汉改属雁门郡。三国魏黄初二年,徙雁门郡南度勾注,治广武县(今代县古城村)。后魏徙县于上馆城(今代县城),仍曰广武县,为雁门郡治。隋开皇十八年,以太子杨广讳,改广武县为雁门县。唐、宋因之。唐武德八年,突厥寇广武,盖即雁门县也。元废雁门县,只称代州,其所辖之崞县称崞州,繁峙称坚州,五台称台州。代州直到民国始改代县。
梳理至此,对照一下,应该明了几个问题:一、代郡与代郡之代县与今代县风马牛不相及,没半毛钱关系;二、代县从来没称过代郡,也没属过代郡,所以凡隋以前史志上所称之“代郡人也”都与今代县人毫无瓜葛。三、只有西汉代国辖过代县,但西汉代国实际上是行政区划,下面仍有县,今代县在西汉代国仍称广武县,史志上说到今代县人则称广武人,其他史书亦如此。如:《汉书·列传》:“荀彘,太原广武人。以善御,荐为侍中用校尉,数从大将军。元封二年为左将军,击朝鲜无功,坐捕楼舩将军诛。”东汉雁门郡跨陉岭而治后,今代县人也被称雁门人。《后汉书》:“贾丹、霍匡、解胜,皆雁门人。为尹由所掠,由以为将帅,与共守平城,……”“周党,广武人。家产千金,散与宗族,访学长安。东汉光武帝建武初被征,三聘乃肯就车。陛见帝廷,伏而不谒,自陈愿守所志。诏赐帛四十匹宠之,遂隐居黾池。”“王霸,广武人。王莽簒位,遂弃冠帯,绝交宦。光武时征到,拜尚书,称名不称臣,寻以疾归,隐居守志,茅屋蓬戸,连征不起。”
《晋书·隐约传》:“周续之,字道祖,雁门广武人也。范宁于郡立学,招集生徒。续之年十二,诣宁受业。居学数年,通五经五纬,号曰十经,名冠同门。既而入庐山,与刘遗民、陶渊明俱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
《南齐书》:“觧叔谦,雁门人。母有疾,夜祷。闻空中语云:‘须丁公藤为酒,便瘥。’叔谦遍访至宜都郡,山遇老翁伐木,问之,曰:‘此丁公藤。’叔谦求归渍酒,母饮之,疾瘥。”
《魏书·列传》:“李栗,雁门人也。昭成时,父祖入国。少辩捷,有才能,兼有将略。初随太祖幸贺兰部,在原从二十一人中。太祖爱其艺能。……”“段霸,雁门原平人。父乾,慕容垂广武令。太祖初遣骑略地至雁门,霸年幼见执,因被宫刑。”“茹皓既宦达,自云本出雁门,雁门人谄附者乃因荐皓于司徒,请为肆州大中正。”
再如《隋书》:“(大业)十二年春正月甲午,雁门人翟松柏起兵于灵丘,众至数万,转攻傍县。”“道士张宾、焦子顺、雁门人董子华,此三人,当高祖龙潜时,并私谓高祖曰:公当为天子,善自爱。及践阼,以宾为华州刺史,子顺为开府,子华为上仪同。”“前郡丞杨长仁、雁门令王确等,并桀黠,为无赖所归,谋应武周。”……
这就是说,在隋以前的史书上,只有广武人才是今代县人,雁门人是雁门郡今代县人的可能极大。而“代人”、“代国人”、“代郡人”者,都不是今代县人,下面就《山西通志》等书提到的“代人”、“代国人”、“代郡人”再作梳理:
先解决代武川人。《山西通志》宁武府,隋,人物:“侯莫陈崇,字尚乐,代武川人,祖元以良家子镇代武川,因家焉。……”“侯莫陈頴,字遵道,代人,崇子也。……”“王徳,字天恩,代武川人。少善骑射,以孝弟称……。”这里的“代武川人”,后来都已被内蒙武川县认领走了,不必考虑,不会是今代县人。
北魏在今内蒙置六镇,分别为:沃野镇,始置于汉沃野县故城,今内蒙古临河县西南。太和十年,迁至汉朔方故城,今内蒙古杭锦旗北。正始元年(504年),又迁至今内蒙古五原县东北,乌加河北。怀朔镇,在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正光四年(523年),改置为朔州。武川镇,在今内蒙古武川县西,旧名黑城,后改为武川;武泰元年(528年),改镇为郡,更名神武郡,属朔州(非今朔州)。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怀荒镇,今河北张北。此外,在六镇东面,尚有御夷镇。原为御夷城,在今河北沽源东北。后置镇,在今河北赤城西北,武泰元年,改镇为州。所以凡提到代沃野、代怀朔、代武川等者皆为“北魏代国人”,这些“代国人”、“代人”都在今内蒙古,不但与今代县没关系,就是与今朔州也拉不上半毛钱关系。
由此可知,凡《魏书》、《隋书》、《山西通志》所提到之“代人”,皆为北魏这个“代国”之人。比如:
《魏书》:“卫操,字德元,代人也。少通侠,有才略。晋征北将军卫瓘以操为牙门将,数使于国 ,颇自结附……”卫操本是西晋人,而且是晋征北将军卫瓘的牙门将,因为出使鲜卑拓拔代国,而留在了雁门关以北,并死在那里,所以他这个代人,不是今代县人,而是鲜卑拓拔代国人。至于他在去鲜卑代国前的籍贯则很可能与卫瓘为同里,而卫瓘是今山西夏县人。卫瓘是著名书法家,晋时,河东卫氏以书法名世。卫操在北魏写过穆帝拓跋猗迤功德碑,一百多年后,北魏皇兴(467—471年)年间在大邗城被雍州别驾雁门人段荣发现掘出,可见其书法亦应不错。
与卫操同为代人的有房兆:“房兆,代人也,本姓屋引氏,刚毅有武略。开皇中为边将,名显当时。尝为行军总管击胡,以功官至柱国,徐州总管。……”《北史》列传第四十三:“房谟,字敬放,河南洛阳人也。其先代人,本姓屋引氏。少淳厚,虽无造次能,而沉深内敏。正光末,历位昌平、代郡太守,所在著廉惠……”据房氏族谱载:东晋时的房乾被朝廷派到北方游牧鲜卑那里做使者,后因中原战乱,与朝廷失去了联系,不能回到中原,只好留居北地并改姓为“屋引氏”但心中念念不忘故土故族。到了南北朝北魏时,中原局势相对稳定,其后代又举族南迁中原,并从“屋引氏“恢复为房姓。该支以洛阳所在地的河南郡为郡望,故称为“河南房氏”。可见亦是代国人而不是今代县人。
之所以敢肯定《北史》、《隋书》上的“代人”就是拓拔鲜卑代国之人,因为隋文帝改肆州为代州只有40多年时间,就被隋炀帝推翻了,所以在《隋书》列传上没有代州之名,说到今代县只有雁门,而隋朝名臣名将差不多都是从北魏过来的,他们的代,只能是北魏代国之代,而不会是代州之代。到唐和唐以后代州才正式成为地理称谓。说到某人时,便是代州崞县人,或代州雁门人(隋以后雁门人即可确定为今代县人),代州五台人、代州繁峙人等等。





作者简介


彭图,1950年生,山西原平人,一级作家。曾任《五台山》杂志主编。出版有长篇小说《野狐峪》《白虹》,中短篇小说集《彭图小说》(上下集)《我是谁》《楚楚》,诗集《中国谣》,散文集《漩流》,杂文集《拭尘集》,评论集《言平广予集》,长篇报告文学《紫塞新歌》,报告文学集《云中太阳城》等,另有文白对照《清凉三传》《清凉山志》《清凉圣境》等。



砚城文苑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