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效生:镇西卫五寨移民情况
文摘
2024-11-14 06:00
山西
袁姓家族为明镇西卫(五寨)地方大户望族。在袁姓家族中大家熟知的只知道袁信,根据清乾隆版《五寨县志》及《五寨乡村》记载,袁信,字光实,明五寨堡石咀头村人,少时丧父,与母纪氏相依为命。以孝名誉乡里,后以远祖袁清守边塞有功,荫袭锦衣卫正千户,因功迁大同右卫参将,促成北蒙议和之谋,以战为守。崇祯二年,发生"己巳之变",满洲皇太极率数万清乘绕道蒙古,以避开山海关防区,进逼都城,皇帝下诏天下救援,袁信疾趋而至,三战皆捷。赐宴,复赐金帛,进赐左军都督。历官三十余年,刻苦勤勉,始终不懈,年七十因病而卒,圣上夹江,赐祭葬。廕子袁宗善袭怀远将军。
根据《中国明代档案总汇》及五寨政协文史委编撰出版的《镇西卫官职全集》中每一份卫所职官档案涉及武职官员“姓名、年甲、贯址、父祖脚色、从军归附来历、征克地方、杀获次数、受赏名目、升授职役并调守卫所”等详细内容,了解到了明代镇西卫袁氏家族珍贵史料,这对家族的寻根溯源及地方移民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现摘录如下:外黄查有:袁惠全,德化县人,系袁哲庶长男。丙申年归附,癸卯年充百户,洪武元年除副千户。(洪武)二十年故。惠全(洪武)二十四年袭除副千户。(洪武)三十年除镇西卫右所正千户。三辈:袁清。旧选簿查有,永乐二十年七月,袁清系镇西卫右所故世袭正千户袁惠全嫡长男。四辈:袁安。旧选簿查有,正统十三年十一月,袁安系镇西卫右所世袭正千户袁清嫡长男。五辈:袁英。旧选簿查有,成化九年四月,袁英,德化县人,系镇西卫右所世袭正千户袁安嫡长男。六辈:袁文。旧选簿查有,弘治六年二月,袁文,德化县人,系镇西卫右所世袭正千户袁英嫡长男。七辈:袁钲。旧选簿查有,正德十四年六月,袁钲,德化县人,系镇西卫右所年老世袭正千户袁文嫡长男。八辈:袁宝。旧选簿查有,嘉靖十七年六月,袁宝,德化县人,系镇西卫右所故正千户袁钲嫡长男。十辈:袁信。万历三十三年十月,大选过镇西卫右所正千户一员:袁信,年三十一岁,德化县人,系故正千户袁宝亲次孙,待伊兄袁印生有儿男退还,比中二等。(以上史料可知袁信生于万历二年(1574年),年七十,死于崇祯1643年)以上传承有序地记载了镇西卫(五寨)石咀头村袁氏望族,祖籍福建德化县人,自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镇西卫设置以来,迁到镇西卫做官,世袭右所正千户,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历十一代270年,已世居五寨,袁信死后葬于五寨石咀头村西袁家祖坟,成为了地地道道的五寨人。明朝灭亡后,满族人夺得政权改朝为大清。袁氏世代为官的家族命运也随之湮灭,虽然袁氏家族变为普通庶人,但是基因的强大袁氏家族繁衍不断,代有人才辈出。根据《五寨县志》记载:清朝有顺治甲子武举袁大年(顺治皇帝统治时间是1644-1661年 ,顺治甲子年是公元1684年,已是其子康熙廿三年了。但时人习惯沿用甲子纪年记事,故可以沿用顺治时甲子纪年序排年分。也可能记载有误)、康熙辛卯科举人袁世恺、大同府教授袁祚恺(贡生、其女嫁与静乐李晸三子李冀傪)、贡生袁溶等,这些人那个为袁信后人,笔者不得而知还需进一步考证。《五寨乡村》记载:现代石咀头村袁信后代有地师级干部袁极平(山西省科协主席,党组书记)、袁瑾(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政协主席);科级干部:袁尚德、袁朴、袁琛、袁奇等。如今石咀头村,已无一户袁氏住户,袁姓子孙全部外迁,县城仅有袁奇一户。 袁氏家族的迁徙史,真实反映明代初年镇西卫(五寨)移民史。事实上,明洪武七年镇西卫设立时,为安置和平时期的庞大的军队和官僚机构,根据当地人口和地理情况,在五寨地区设有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其中:前所有正千户3员、副千户4员、百户6员、试百户7员;后所有正千户4员、副千户11员、百户7员、副百户1员;左所有正千户3员、副千户3员,百户3员、副百户3员;中所有正千户1员、副千户12员、百户7员、副百户5员;右所有正千户1员、副千户8员、百户7员、副百户9员。以上史料反映出明朝初年镇西卫光正千户就有11人,副千户38人,百户、副百户、试百户55人。这些大小官吏有100多人,也就是说带家眷应该100多户。还有来自五湖四海屯田兵户,共安置军员5600人。这些官员大部分为世袭,绝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本地人很少。大部分如下:石咀头袁姓来自福建德化;中所任姓来自河北遵化、徐姓一支来自安徽合肥,一支来自福建清源,现今徐姓不只是哪一支;前所王姓为山后人、唐姓应来自湖北汉阳、安姓应来自太原、魏姓应来自安徽灵璧、张姓应来自山西屯留、李姓一支来自安徽灵璧,一支来自河南商河,一支来自湖北黄冈;右所王姓来自江苏泰兴、刘姓来自安徽当涂、李姓来自江苏泰州、田姓来自山西太谷、朱姓来自江苏宝应、陈姓来自江苏江都、张姓来源较多有安徽定远,河曲县,江苏高邮、山东德州、安徽定远等。此外,彭姓来自安徽当涂;赤姓来自山西山阴;何姓来自山西临川;安姓来自山西保德;董姓来自太原;马姓来自河南灵宝和本地山后等;陆姓来自岢岚、郑姓来自安徽合肥;黄姓来自河南中牟;钟姓来自江苏泰州;郭姓一支来自本地岢岚州、一支来自黑龙江五河县、一支来自山西原平;梁家坪乡张姓一支来自湖北黄冈蕲州、一支来自河北迁安县、一直来自湖北六安;王姓一支为本土、一支来自来河南祥符、一支来自朔州马邑;尹姓来自江苏泰州;秦姓来自安徽定远;管姓来自江苏江都;曹姓来自山东莱阳和陕西山阳;苏姓来自湖北江陵;穆姓来自江苏江都;高姓来自山东鱼台;宋姓来自河南嵩山;许姓来自山东聊城;沈姓来自江苏仁和;陶姓来自安徽定远;温姓来自安徽宿州;葛姓来自安徽无为;林姓来自湖北松滋;江姓来自江西婺源;夏姓来自安徽寿州;丘姓来自湖北蕲州;倪姓来自安徽合肥;谢姓来自江苏常熟;于行来自安徽无为;余姓来自江西奉新;杜姓来自湖南辰州;蒋姓来自湖北襄阳;褚姓来自安徽和州;范姓来自安徽全椒;戴姓来自湖南桃源县;李姓较复杂来自河南祥符(今开封)、湖北迁安、安徽宿迁、合肥等地。大姓张、王、赵等也较复杂,在此不在罗列。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实施卫所制度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解决庞大军队和官僚的给养,一方面维护和管理地方体制。这些迁来的军户,在稳定后通过一定的申报程序把妻子与家属接到卫所,出现了人口向北方的迁移。镇西卫于洪武七年设置,按明朝初年镇西卫光正千户就有11人,反映出当时镇西卫居民至少有1万余户除去5600军户,当地还有5000多户,那些居民从哪里来?我们知道洪武初年是大移民的年份,其中大移民有多少户?本地土著有多少户?这些均无法详细考证。《五寨县志》记载, “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右丞魏赛因不花讨孛罗,五月克武州因不花移镇偏头关。明洪武二年,都督汪兴祖等取武、朔二州,擒元知院等陆佰叁拾四人,洪武三年元宗室四大王结寨岢岚山中来寇武州,太原指挥使程贵等败之。洪武六年,元故将以兵犯武州,大将军徐达使郭子兴等破之。洪武七年,设镇西卫,属山西都司,置五寨堡,省武州并入之,以为镇西卫五所屯牧之地”。以上这段话记载了洪武二年明人才从元人手里夺取武州,虽然武州地区改换了朝代,但战乱不停,洪武三年元宗室四大王结寨岢岚山中,经常下山掠夺武州地区居民,至使武州地区地广人稀。尤其是平川区基本上土地荒芜,人口极少。因此平川区多为明代移民搬迁来的,只在偏远山区仍保留了少数本地土著。还有洪武六年武州地区才平息了,这时应有部分逃走的土著搬迁回来,但这部分人很少。也有周边地区人看准了这块风水宝地,我们知道洪武二年是全国最大的一次官方移民,但武州地区那时还很乱,所以我们大胆推断洪武二年武州平川地区(五寨地区)没有大规模的移民搬迁而来,也许在偏远村庄有部分移民搬迁而来。可以肯定的是洪武七年镇西卫的成立是五寨县最大的一次移民。大家可以想象5600人的官兵一下子来到五寨,朝廷不可能不搬迁一部分工匠、商人、农民工等服务团队。根据《五寨乡村》记载我县大多数村庄住户是明代从各地移民搬迁而来,这印证了镇西卫(五寨)绝大多数居民是全国各地迁来。另外,五寨人脑筋灵活、会做生意、胸怀宽广、从不排外、个体独立能力强,但整体团结性不够,这与大多数人是从各地迁来的有关,这些也是印证五寨移民的“活化石”!【后记】由于笔者资料有限,学识浅薄,研究不深,不能将五寨姓氏全尽列出,作此文只是做一个抛砖引玉,只对明初镇西卫移民情况,做一个窥探。明代后期及清代人口的迁徙情况,没有深入研究,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大家指出,谢谢大家!
郭效生,毕业于忻州师院中文系。爱文史,敏求古,好钻研。纳于言,琢于文。精于地方史研究,尤爱家乡风土人情。为文崇尚朴实无华,平易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