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城文苑】彭图:翻开历史说岢岚

文摘   2024-12-14 17:59   内蒙古  

翻开历史说岢岚


彭图
岢岚 之“岢”字,专为岢岚而造,首先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无此字,“岢”显然为许慎以后新造字,其次,如崞县之“崞”一样,各种辞书字典除地名外再无它解,而与崞相同的是,崞县因崞山而名,岢岚也“因界内岢岚山以立名”。
岢岚之名始见于《魏书·尔朱兆传》,尔朱兆之弟尔朱智虎,被“献武王(高欢)擒之于梁郡岢岚南山,赦之。后死于晋阳。”这段记载说明,在北魏时已经有了岢岚之名。《说文解字》没有“岢”字,北魏有,那么岢岚之名应该是出在东汉到北魏之间。如果这个推测正确,则我认为“岢岚山”疑为匈奴语“贺兰山”之音转。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岢岚之地在夏、商为“冀州之域。周并州之域。春秋时属晋,晋灭后为楼烦王所居,赵武灵王破以为县。秦为太原郡地,在汉即太原郡之汾阳县地也。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已西尽云中、雁门、西河之地遂空。建安中,曹公纠率散亡,立新兴郡,晋末陷刘元海。后魏於今理置岚州,因州西岢岚山为名也”。
李吉甫所说基本是正确的,需要补充的是在商代时,汾河流域出了一个游牧民族叫“燕京戎”,管涔山又称燕京山,燕京戎即因燕京山(管涔山)而名,燕京戎当时所占地盘从汾河源头沿汾河直到今天介休、平遥一带。历史记载燕京戎在商代曾大败周师。据考证,燕京戎即为后来的楼烦人。所以说,岢岚从商代到赵武灵王收服楼烦人前一直是燕京戎楼烦人的地方。其次,西汉汾阳县地域极广,包括今天静乐、娄烦、岚县、兴县、岢岚、五寨、宁武分水岭以南乃至保德、河曲。直到隋朝时,除划出兴县等外仍为一个县:《隋书·地理志》“楼烦郡,大业四年置。统县三,户二万四千四百二十七。静乐(旧曰岢岚。开皇十八年改为汾源,大业四年改焉。)临泉(后齐置,曰蔚汾。大业四年改焉。)秀容(旧置肆州,……大业十八年置忻州。)”这里的临泉是今兴县,秀容是今忻府区,静乐则包括了今静乐、岢岚、岚县、娄烦及宁武分水岭以南等。
了解了这些,返回来再说东汉到北魏这段历史。诚如前引李吉甫所说,西汉末王莽新朝之时,匈奴乘乱侵边,战乱延续将近三十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因汾阳县战乱无人,遂废汾阳县,今晋西北一带遂成废地。到曹操立新兴郡(215 年)一百七八十年之间,晋西北这块地方便没有了郡县建置。东汉成为废地,匈奴却乘机而入。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乃徙西河郡郡治到离石,南单于庭也随着迁到离石。南匈奴单于庭迁到离石后,南匈奴人便进入汾河流域。曹操于建安20年(215年)立新兴郡后,岢岚在新兴郡内,但具体县名却没有,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北魏。
北魏为鲜卑拓跋氏所建。鲜卑族起源于大兴安岭一带,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在匈奴分裂衰微后,鲜卑族逐渐南下,进入匈奴故地。
拓跋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后,与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北魏始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时,在75个异姓部落中,属于匈奴的就有贺兰氏、须卜氏、丘林氏等十几个。匈奴部落加入拓跋鲜卑联盟后,与之杂居共处,相互通婚,逐渐被鲜卑化。据研究,“拓跋”的含义,乃是北人谓鲜卑父、胡(匈奴)母所生后代之意。《魏书·序纪》记载拓跋力微即为其父拓跋诘汾与匈奴故地之天女结合所生。
鲜卑拓跋族到力微孙子拓跋猗卢时占据了雁门关以北。当时,正是西晋八王之乱后。猗卢接位第一年,出生于新兴郡,长期居住在汾河流域的南匈奴刘渊叛晋自立,在离石建汉国。西晋并州刺史刘琨借猗卢之兵攻刘渊,猗卢配合刘琨,大败居住五台的铁弗匈奴刘虎,将刘虎赶到朔方肆卢川,又在晋阳击败匈奴汉国刘聪子刘粲。以功被西晋朝廷封为代王。占据雁门关以北,与晋朝立石为界。公元376年,刘虎儿子刘卫辰借前秦之手灭代国,七岁的后来成为北魏开国皇帝的道武帝拓跋珪由其母贺兰氏带着逃往贺兰山下的匈奴贺兰部。公元383年,前秦苻坚于淝水之战中战败,其后国中大乱,拓跋珪的堂曾祖父拓跋纥罗及拓跋建劝贺兰部首领贺讷推拓跋珪为主。北魏登国元年(386年)正月六日,拓跋珪得到以贺兰部为首的诸部支持,在牛川大会诸部,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为代王,年号登国。公元393年道武帝平定并州,据有三晋,改国号为魏。
据此,我认为,如果岢岚二字出在东汉到北魏之间,则如果不是匈奴人所赐,即为鲜卑拓跋氏所赐,而无论是匈奴人还是鲜卑人所赐,都与我上面所说岢岚山疑为匈奴语贺兰山之音转有关,岢岚二字疑为匈奴语贺兰。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岢岚军。理岚谷县。……旧取东北岢(岢音贺)岚山为军名。如果岢音贺,那么“岢岚”二字与“贺兰”二字完全音同。”南匈奴建庭五原塞(今内蒙古包头),五原塞正在贺兰山下,说明南匈奴长期生活于贺兰山一带,当南匈奴在东汉顺帝时辗转进入黄河东岸后,今岢岚在新莽以后为废地,境内水草丰茂,当然是匈奴的理想居地。匈奴住在这里,看到这里的山和他们家乡之山贺兰山相似,带着怀乡的情节便将这里的山称为贺兰山,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匈奴人在被汉武帝赶到漠北以后有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失我今神人,使我不得祭于天。”南匈奴在既失去祁连山,又失去焉支山后,要想祭天,于是将这里的山称为他们家乡的山,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还有一个佐证就是宁武的天池又叫“祁连池”,我认为也是匈奴人改的名字。“祁连”按匈奴语即为“天”的意思,而“贺兰”据说为蒙古语“骏马”,我认为蒙古语应该是匈奴语骏马,是蒙古人继承了匈奴语。如此则岢岚山意即骏马似的山。如果说岢岚之名为匈奴人所赐有牵强附会之嫌,那么从上面所说鲜卑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在平定并州,据有山西后,他或他后代将岢岚境内之山称为贺兰山就极有可能。他母亲就是贺兰部之女,年仅七岁的他随母亲避难于贺兰部,又被贺兰部推而为王,建立北魏。他对贺兰山应该感情更深,当他平定并州,带兵打到岢岚时,看到岢岚山势雄伟,极似贺兰山,便将此山称为贺兰山,或将此地赐予他的外祖父家恩主贺兰部,在贺兰部入居此地后,人们便习惯地将此地称贺兰,称此地山为贺兰山,后人书写时便根据音同创造了岢岚二字,这也不是不可能的。
我所以敢这样大胆推测,因为岢岚山本为管涔山支脉,从远古以来,这一带的山便都叫做燕京山或管涔山,在东汉和北魏之间忽然冒出了一个以前从无记载的岢岚山,而这地方从东汉以来一直为废地,先为匈奴人后为鲜卑人所据,汉人极少,即使有汉人,汉族人也不会改变祖宗所名管涔山而又冒出个岢岚山。给岢岚山起名的便只有匈奴人和鲜卑人,匈奴人既能将管涔山上池水叫祁连池,也就能将管涔山支脉叫贺兰山,更或者将整个管涔山都叫贺兰山呢。
至于贺兰为什么变成了岢岚?我认为如祁连池被汉人按意译改做天池一样,贺兰也被汉族文人写成了岢岚。北魏初占山西,仍为游牧民族,以武力马上取天下,汉化程度并不高。汉族文人怎么写岢岚这两个字,他们也不会在意。反正听起来是贺兰就可以了。正如贺兰部被写成贺赖部,也没见匈奴人抗议一样,岢岚读得重一些是岢岚,读得轻一些就是贺兰。《水经注·汾水》“汾水又南,与东、西温溪合。水出左右近溪,声流翼注,水上杂树交荫,云垂烟接。自是水流潭涨,波襄转泛。又南经一城东。凭墉积石,侧枕汾水,俗谓之伏戎城。又南出二城间。其城角倚翼枕汾流,世谓之侯莫干城。盖语出戎方,传呼失实也。汾水又南径汾阳县故城东,川土宽平,峘山夷水”。郦道元说“侯莫干城”是胡语,如胡语音转,则“候莫干”音转岢岚县、岢岚山、贺兰山最合适不过。从地理上看,伏戎城在今宁化到静乐之间,“又南二城”也未过今静乐。结合《隋志》“静乐旧曰岢岚”,隋开皇三年(583年)移岢岚县于三堆城汾河西岸。则很可能侯莫干城就是岢岚县城。汉族文人根据候莫干这个贺兰山的胡语造出了岢岚山、岢岚县不是顺理成章的吗?
而汉族文人造“岢”这个字,也是煞费苦心的。“岢”从其结构讲,是个形声字,从山,可声,按许慎所说,“凡可之属皆从可”,则岢既有“山”的意思也有“可”的意思。可的本意是“面”,即“脸”。这就引申出了“可爱”、“可人”、“可意”……。那么“岢”就可解作美的山,好的山,可爱的山。岚字在《说文》即有,本指山东日照岚山,后引申为“山林中的雾气”。则岢岚二字可解为云雾缭绕的美丽山峦,和贺兰的骏马之意也差不多。岢既从山,岚亦从山,两个从山之字显然比贺兰更有山的意思。
有了岢岚山,以后就有了岢岚县,虽然《魏书·地形志》无岢岚,但从上引《魏书·尔朱兆传》及《隋书》及以后志书所载则可证明北魏确曾在建过岢岚县(治所在今静乐,包括今静乐及宁武南部,岚县等,其辖境应相当于西汉汾阳县),隋朝改岢岚县为静乐县。
而还有一点可为我上面推测佐证的就是岢岚山的定位问题。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乐史《太平寰宇纪》都说:后魏末,於此置岚州,因界內岢岚山以立名。“岢岚山,在(宜芳)县北九十八里。高二千余丈,西北与雪山相接。岢岚镇,在县西北九十八里。”也就是说岢岚山就在岢岚镇。而岢岚镇就是后来的岚谷县。《元和郡县图志》:“隋大业三年(607年)置岢岚镇、压草城、川贼路。长安三年(703年),於此置岚谷县,景龙年(707年)废,开元十二年(724年)重置,因岚谷为名。”《太平寰宇纪》:“唐長安三年,分宜芳于此置岚谷县。……岢岚山,在县东二里。”《金史·地理志》:“岚谷有岢岚山、雪山、岢岚水。”《明史·地理志》:“岢岚州本岢岚县。……北有岢岚山,其东为雪山。”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岢岚山,(在岢岚)州北百里。高二千余丈,长百余里,与雪山相接。”《清史稿·地理志》:“太原府岢岚州。……岢岚山,东北百里,一曰管涔,迤西南芦芽、荷叶坪、雪山。”……
看了这些记载,是不是会一头雾水呢?其实分析起来也简单,《金史》以前,认为岢岚山就在岚谷县,《明史》与明代顾祖禹认为在岢岚城北,《清史稿》则认为在城东北。我以为这是表述问题,他们并不是说离开州城百里之外,而是说从州城算起有百里之长,至于是北还是东北并不重要,关键是都汇到雪山为止。乐史说在县(城)东二里是指起头,指的是今岢岚东山。综合以上,则岢岚城东北百里内到雪山之山皆为岢岚山,其主峰则为管涔山之最高峰雪山。这样一来,岢岚山就与管涔山分开了,所以《清史稿》认为另外的说法是“一曰管涔”即岢岚山也叫管涔山,管涔山“迤西南芦芽、荷叶坪、雪山。”即为岢岚山。这种说法即印证了岢岚山和管涔山的关系。
1998年出版的《岢岚县志》上就说岢岚城外距城一里之遥的岢岚东山即为芦芽山、荷叶坪支脉。
说完岢岚山。说一下岢岚北魏以后的建置沿革,北魏以后是北齐、北周,《北齐书》、《北周书》无地理志,据今人施金和根据史料所撰《北齐书·地理志》北齐置北朔州(州治在今朔城区),其中有岢岚县。境域当与北魏所置岢岚县同。北周亦同。隋承北周,隋文帝时为州县制,开皇十八年析肆州置忻州,岢岚县改为汾源县,划入忻州。(肆州州治迁到广武,今代县)。
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隋炀帝大业四年以改隋文帝的州县制为郡县制,废忻州置楼烦郡,汾源县改为静乐,析汾源县置临泉县,今岢岚属静乐县。后又析静乐置岚城县(今岚县),今岢岚属岚城县。唐高祖武德四年于岚城县置东会州,领岚城县,今岢岚属东会州岚城县。武德六年,东会州更名为岚州,岚城县改为宜芳县,今岢岚属岚州宜芳县,(改岚州后,临泉县改为合河县,属岚州,静乐县亦属岚州)。武则天长安三年,析宜芳县置岚谷县,即今岢岚县(岚谷县因岚谷为名,岚谷即今岚漪河河谷)。神龙二年废岚谷县置岢岚军,开元十二年复置岚谷县,岢岚军仍保持。
五代唐、汉复置岢岚军,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以岚谷县隶岢岚军,同下州,领岚谷县。也就是说从这时,岢岚与岚州脱离关系,成了领县的下等州。金代岢岚正式升为州,仍领岚谷一县。元太祖十六年废岢岚州为岢岚县,先属管州(治所在今静乐),至元二十二年割岢岚县隶岚州。明太祖洪武七年十月岢岚县升为岢岚州,先领岚县、兴县、保德三县。一年后保德又升为州,脱离岢岚州,五寨在岢岚州内,为五寨堡。清代为太原府岢岚州,仍领岚、兴二县。雍正三年后五寨置县划入宁武府。民国元年岢岚州改为岢岚县,后属冀宁道。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属晋绥边区,1945年县城解放。              




作者简介


彭图,1950年生,山西原平人,一级作家。曾任《五台山》杂志主编。出版有长篇小说《野狐峪》《白虹》,中短篇小说集《彭图小说》(上下集)《我是谁》《楚楚》,诗集《中国谣》,散文集《漩流》,杂文集《拭尘集》,评论集《言平广予集》,长篇报告文学《紫塞新歌》,报告文学集《云中太阳城》等,另有文白对照《清凉三传》《清凉山志》《清凉圣境》等。



砚城文苑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