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得名又考
◎彭图
宁武、神池、五寨、偏关四县皆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县,前此,元大德六年(1302年)立宁武屯,明成化二年(1466年)置宁武关,嘉靖己未(1559年)设宁武道。
最早见诸史籍的《宋史·地理志》“有宁化军,同下州,辖宁化县。……。”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宁化军。本岚州之故军,东北接蕃界。皇朝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改为宁化军。汾河上源、雪山、芦芽尖山已上並在军界。军境:东西缺。南北缺。四至八到:东至忻州界从合寨九十里。南至岚州静乐县六十里。正南以西至岚州一百二十里。北至契丹界横岭(疑为陉岭)六十里,自岭至朔州一百里。东南至天门关二百四十里。西南至岢岚军一百五十里”。宋·马端临《文献通考·舆地考》:“宁化军 本岚州地,刘崇置固军。太平兴国四年,徙军城稍南,改为宁化县;五年置军。属河东路。”
宁武是楼烦人发祥之地,殷商时即为楼烦人前身燕京戎地,周朝到春秋一直为楼烦人所居,战国后期,赵武灵王将楼烦人赶到陉北后为赵国地。西汉其南部为太原郡汾阳县(隋唐后为静乐县)地,北部为雁门郡楼烦县地。魏晋为雁门郡、新兴郡地。十六国时先后属匈奴刘渊汉国、刘曜前赵、羯胡石氏后赵、氐族前秦、鲜卑慕容氏前燕、后燕。北魏时为肆州地。隋朝时,南部为楼烦郡静乐县地。唐时南部为岚州静乐、宜芳县地。北宋时,分水岭以北为契丹辽所据,南部为宁化军、宁化县地。北宋宁化县为宁武县境内置县之始。
在《宁武得名广宁、神武二郡析》中,我否定了宁武得名广宁、神武二郡,证据充分,文中没有提到的还有一点就是北魏以后的北齐、北周在今宁武地面都没有宁武这个建制,如果得名广宁、神武不会等到广宁、神武消失了700多年后到元朝时才把两郡名字各取一字建宁武屯。那么宁武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宁武二字即“宁息武事”之意,表达的是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意思。宁武之“宁”字则来源于宋代境内第一次有建置之宁化军。
宁武二字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中宁武子讲的是春秋卫大夫宁俞,宁俞死后谥“武子”,称宁武子,又称宁武。但这显然与宁武得名无关,宁俞所以被谥宁武子,因为他在武事上有功绩,宁武只是宁武子的简称,所以不能作为宁武得名之由。
东汉窦融在王莽时以军功封“建武男”,东汉刘珍《东观记》则为“宁武男”。宁武男是爵位,这个爵位放到窦融身上倒是比较合适,窦融在东汉初年先后任“张掖属国都尉”、“河西五郡大将军”、“凉州牧”,经营河西五郡,使河西“上下相亲,晏然富殖”。窦融等练兵马,习战时,明烽燧之惊,防羌人扰乱,击匈奴侵扰。“安定、北地、上郡流民避凶饥者,归之不绝”。使河西五郡晏然富足。虽然宁武男封之在前,但他确实宁息武事,保了一方平安。但这也毕竟牵强,与宁武县挂不上钩。
和宁武能挂上钩的是唐末的宁武军,唐末宁武军在今河北省境内。《唐书·地理志》:“妫州妫川郡,上。本北燕州,武德七年平高开道,以幽州之怀戎置。……怀戎,上。天宝中析置妫川县,寻省。妫水贯中。北九十里有长城,开元中张说筑;东南五十里有居庸塞,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太行、常山,实天下之险;有铁门关,西有宁武军;……”怀戎即今河北宣化、怀安、怀来、北京市延庆县一带。沩州怀戎县宁武军似应在宣化、怀安一带,地图上怀来在宣化之东,宁武军显然是在宣化、怀安所在的太行、常山一带,不管它具体在哪里,这个宁武军却和宁武有了联系: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九》僖宗乾符五年(878年)“李国昌欲父子并据两镇,得大同制书,毁之,杀监军,不受代。与李克用合兵陷遮虏军,进击宁武及岢岚军。”
胡三省注曰:“妫州怀戎县西有宁武军,非此。此当在遮虏坪南,岚州岚谷县有岢岚军。按宋白《续通典》:‘云州东取宁武,妫州路至幽州七百里;朔州西至岢岚军二百二十里’。此李国昌合云朔之兵,东西攻掠,既陷遮虏,东击宁武,西击岢岚也。此即妫州之西宁武军,岢岚军在岚州东北百里。”
胡三省所注明明白白,李国昌合云朔之兵,东西攻掠,攻下宋时今五寨遮虏坪后,东路军攻击妫州之西宁武军,西路之军攻击宋岢岚军也。但因他前面“妫州怀戎县西有宁武军,非此,此当在遮虏坪南,岚州岚谷县有岢岚军”一段中,“非此”二字容易引人误会。他本意可能是因《资治通鉴》原文太简略,怕人引起误会,让人以为遮虏军、宁武(军)及岢岚军在一个地方。“非此”即解释上文这样说太简单,宁武在妫州西,岢岚军在遮虏平南。但后人却可能正因为这个“误会”,误会出元代的“宁武屯”,明代的宁武关,清代的宁武府,而宁武恰在岢岚之东,可能与《资治通鉴》这一“宁武”二字出现有关系!
其实,在宋代,宁武军有过好几个,“宋代,(四川)绵谷县治初为利州益川郡、昭武军治地,继为利州都督府益川郡宁武军节度”。宋何灌:“童贯北征,檄统制兵马,涿、易平,以知易州,迁宁武军承宣使、燕山路副都总管”。这个宁武军在今河北。张俊:“绍兴十二年十一月,以殿中侍御史江邈论之,罢为镇洮、宁武、奉宁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十六年,改镇静江、宁武、静海军”,这个宁武军则到了江南镇江、静海一带。“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在徐州降生。他的父亲范墉,当时做宁武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这个宁武军则在徐州。
实际上,能和宁武名字挂上钩的更应该是宁化。宁化毕竟是宁武境内最早有独立建置的地方。虽然“军境:东西缺。南北缺”,但至少应在今宁武南部,静乐北部。宁化军、岢岚军、火山军皆建于宋太平兴国初(979年),因为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于契丹辽后,宋辽战争不断,宁、岢、火山三军州以北的宁武北部、今神池、五寨、偏关等土地成为两国冲突的“两不耕地”,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年间,因辽国坚持要求得到今宁武天池,宋辽反复谈判后遂割分水岭以北于辽,辽在五寨置武州。宁武北部、神池、五寨、偏关之地遂为辽武州。辽武州,金、元一直存在。
宁武南部的宁化在置宁化军以前,一直与静乐为一体,“宁化”二字正与“静乐”二字为对,静乐,静而乐之,宁化,宁而化之,连起来平静安宁,很可能宁化即因静乐而来。虽然独立建置400多年,到明代却又划入静乐。《明史·地理志》“静乐:(太原)府西北。元管州。洪武二年改为静乐县。东北有管涔山,汾水所出。 又东北有燕京山,上有天池。又北有宁化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年置”。
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宁化城(静乐)县北八十里。北汉刘崇置宁化军。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宁化县为军治。熙宁三年,军废,元初复置。(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又废为镇。金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仍置县为州治。元州县俱废。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置守御千户所”。
宁武北部在宋以后则可能一直属辽置,金 、元所承之武州,明洪武元年废武州后,则划入崞县。《明史·地理志》:“崞,(代)州西南。元崞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又西北有宁武关,有宁武守御千户所,景泰元年置。又有八角守御千户所,嘉靖三年八月置。又西南有芦板寨巡检司。又西北有杨武峪、吊桥岭、胡峪北口三巡检司”。
《读史方舆纪要》:“宁武关,(崞)县西北百十里。北接朔州,南通静乐县界,旧为宁文堡,在今关城西一里。景泰元年,创筑今关,东至代州百七十里,西去岚县百六十里,成化初增修。……隆庆四年,又加修筑关城周七里余,帅臣建牙于此,据险扼吭,屹为保障。……《边防考》:宁武关分辖扬方、朔宁、大水口三堡,分管边四十余里。”
综合以上,宁武南部宋以来一直属静乐宁化,北部宋以来一直属辽置武州,所以宁武之名到元代建宁武屯,明代建宁武关时,结合史上之宁武男、宁武子、宁武军,宁息武事,崇文化武之意,南取宁化之“宁”,北取武州之“武”,合以为“宁武”更为合理。与其取与宁武不相干之广宁之宁,神武之武,何如取本境内宁化之宁,武州之武呢?
《清史稿·地理志》:“宁武府:冲。隶雁平道。明置宁武关并所。嘉靖中置三关镇,驻宁武。又偏宁道驻偏头,后改岢岚、宁武二道分驻。清初,前后并废。雍正三年(1725年),改所为府,置附郭,偏关所、神池堡、五寨堡为县。……领县四。宁武(县)冲。倚。明置宁化所。雍正三年(1725年)为府,并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