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糕,黄米做成,故乡的一种美味,儿时的主食。
黄米,黍子碾皮成米,金灿灿,黄的耀眼。
黍子,耐旱耐脊,原是山西雁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就像我们山西人一样,无论身处何地,环境如何恶劣,也能适应生长。现在由于黍子产量低,便成了老百姓的稀罕物,更成了在外游子们的一个盼想。
离开故乡30多年了,胃的记忆里总是留一方念想给黄糕占据,再精美的食品绝不可能因时间的推移,侵占她的一席之地。离开故乡越久,那份对家乡味道的独钟更加迫切。
过去都是探家时,父母或兄妹做好,或是同年当兵的老乡做好,我坐享其成,大块朵颐。现在物流方便,家乡朋友寄了几公斤过来,于是我寻着儿时做饭的记忆,想亲自操作做一顿黄糕,以解思乡之苦。
先是找了两块医院用的纱布浸湿铺在蒸笼篦子上,作为蒸笼布。然后把糕面用温水搅拌均匀,不软不硬,铺成在蒸笼布上。然后上灶,待锅热气蒸出,中火蒸至20至25分钟左右即可出锅。
出锅前把活糕的凉水准备好,以备降手温而用。于是要用极快的速度连同蒸糕布将蒸好的还不成样的糕,扔进活糕盆,扯掉粘在一起的“蒸糕布”,一手扶盆,一手快速地将糕揉搓成团,其间需不停蘸凉水给手降温,一番操作下来,再迅速将盆里的糕翻过身来,糕面光滑,形如枕头,再在上面抹一点胡麻油,滋滋地冒泡,大功告成。
吃黄糕,最关键的是需要有大烩菜辅以下咽,否则吃糕就吃不出家乡的滋味,吃不出儿时的记忆和快乐。小时候穷,大烩菜是不经常吃的,那时候用土豆擦成丝,放在蒸糕锅边一同蒸熟,出锅后与新鲜豆腐搅拌均匀就成了下糕菜,味道美极了,想起来口水都满嘴了。
吃糕还是个技巧活,用筷子夹成小块,蘸上菜的汤水送入口中,需囫囵吞枣般咽下,不可咀嚼,否则会粘在“天花板”或牙上,那时真的是吞不掉咽不下,吃不出美味,却吃出了尴尬。
蒸糕是个蛮辛苦,又特别好玩的过程,吃到自己一番操作猛如虎而成的家乡味道,心里有无尽的回忆和现实的满足。
《诗经》中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诗句,现在生活好了,我们不怕大田鼠再吃我们的黍子,怕的是离开故乡忘了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乡里乡情、作为故乡人的良心。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