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读诗,必读史,无史不成书。
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比如武则天的《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唐太宗崩后,武媚娘依例和其他没有子女的嫔妃一起入感业寺为尼,此时的才人武媚,已经与太子李治有染。
次年,李治入感业寺进香,武则天为了能回宫,便写下了这首诗,并悄悄递给了李治。于是当天晚上,李治便与武媚再续前缘。
从一定角度来说,武则天这首诗也改变了整个李唐的命运,甚至可以说,大唐诗坛的繁荣景象也是从此时才拉开序幕的。
公元675年,李治头风病加重,欲禅位给武后,但经宰相郝处俊力谏,此事才被搁置。为此,武后开始着手培养自己的势力,召大批学士修书,以分割宰相之权,时人称这批修撰为“北门学士”。
在此之前,太宗李世民虽然也设置了弘文馆,但仅仅是问策而已,这些学士们并不专掌诏诰。
文人集团的形成,对文化的推动是极其重要的,无论这些人是谄媚,还是清流,他们之间的争斗,必然能让文学繁荣一时。尤其武则天喜诗、爱诗,还会作诗,这就为唐诗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上官婉儿就是在武后聚“北门学士”期间被召入宫的,当时她只有14岁,才华横溢,精通文史,因此武后常让她代自己品评天下风雅,甚至掌管宫中诏命。因此上官婉儿有“巾帼宰相”之称。
上官婉儿的祖父为高宗之相上官仪,因草拟《废武诏书》而遭武则天迫害,当时上官婉儿尚在襁褓之中,与母亲一同被没入掖庭,充为官婢。
上官仪和上官婉儿的诗,都写得很好,为一时诗坛领袖。
无论历史对武则天的评价如何,她为唐诗繁盛所做的一切都功不可没。高宗崩后,武则天掌权,为了打击门阀氏族,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并首次使用了糊名制。
因此,寒门士子才有机会“朝为田舍朗,暮登天子堂”。
不仅如此,武则天还在宫门外设置了铜匦,凡通一艺者均可自荐,大好的文学形式,自然就会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诗人,比如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张若虚、刘希夷等人。
不过初唐时期,诗风还是以追求华丽为主,多写宫体诗,讲究用典,直到“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横空出世,才一改前朝绮靡之音。
他们这四个人,互为好友,但杨炯不服这个排名,曾言: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不过从影响力来看,王勃还是最牛的,他不但开壮别之先河,还写下了“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奉为圭臬。
与此同时,文坛较为有影响力的还有“文章四友”,即:李峤、苏味道、崔融和杜审言。
李峤、苏味道均累官至宰相,苏东坡和苏辙,就是苏味道的后裔。
在诗坛,杜审言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也很狂,不但敢调侃苏味道,还曾在临终前说,“我死后,大唐的诗人们终于能松口气,不用再被我压一头了。”
当然,他有狂的资本,当初杜审言遭遇贬官时,以陈子昂、宋之问为首的45位文士,曾纷纷作诗相送,因此后来杜甫总是说,吾祖如何如何,引以为傲。
不过,武则天称帝以后,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得宠,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李峤、张若虚等人都曾依附这二位“面首”。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素有“孤偏盖全唐”之称,他和宋之问交好,但却因争宠有隙;而宋之问更是为了一首《代悲白头翁》中的两句诗而杀害了自己的外甥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继“初唐四杰”之后,陈子昂再塑唐诗风骨,一曲《登幽州台歌》绝唱古今,不过陈子昂却因反对武则天任用酷吏,郁郁而不得志,最终被权臣武三思指使人谋害。
武周时期,最传奇的人物当属狄公仁杰,他为李唐下了一盘大棋。虽然他支持武皇,却在暗中培养人才,均按插在重要部门,比如姚崇、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人,因此狄公素有“桃李满门”之誉。
在狄公的坚持下,武皇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狄公过世前,曾写了一首诗:老臣预陪悬圃宴,馀年方共赤松游。
诗成后,力荐张柬之接替自己的相位,安然离世。5年后,以张柬之、臣敬晖、桓彦范为首的“五王”发动了“神龙政变”,逼武则天禅位给李显,李唐复辟。
之后,唐代诗坛迎来了新的局面,而且必须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宰相张说。他与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元稹有诗:李杜诗篇敌,苏张笔力匀!
张说是武周科举制度改革以来,第一位布衣宰相,22状元登科,策论被评为第一,是初唐到盛唐过渡时期的文坛领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当初贺知章进丽正书院,就是得张说举荐提拔,后来张说又极力培养了一代贤相张九龄,以及写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王翰。再后来,孟浩然、李白也曾拜谒过张说。
张说过世以后,张九龄又成为了新一代文坛领袖,王维、王昌龄均得其赏识,有提携之恩。
孟浩然与张九龄是知交好友,曾有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干谒张九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张九龄并未荐孟浩然入仕,罢相后才将他召入幕府。
盛唐耳熟能详的诗人,他们大多都互为好友,唯独李白和王维,没有任何证明表明,他们之间有过交集。
倒是王昌龄,和谁都很熟,比如王之涣、高适、岑参、李白、王维、王缙、孟浩然、张九龄、綦毋潜、李颀、常建、裴迪等。尤其与王之涣、高适、岑参并称“四大边塞诗人”,还与“高适、王之涣”留“旗亭画壁”之美谈,孟浩然人生最后一顿酒,就是与王昌龄喝的。
孟浩然是盛唐诗人的老大哥,虽终身未仕,但备受时人敬重,他和王维是忘年交,王维还曾为孟夫子向玄宗荐官,并为其画过画像。孟浩然病逝后,王维亲赴襄阳吊唁,作悼亡诗《哭孟浩然》。
王维是大唐最“佛系”的人,自31岁妻子病逝后,就开始绝彩衣,餐素食,余生不娶,常伴青灯。但你若说王维是个宅男吧,实际上他的朋友还真不少,除了与李白未有过从,其他人都曾和王维把酒言欢,这其中包括杜甫、岑参、崔颢和道友裴迪。
杜甫和岑参的交情很不一般,虽然杜甫没有什么能力,却对岑参有恩,安史之乱后,岑参困于北庭,正是杜甫向肃宗举荐,岑参才被召回朝。
但论亲疏,高适和杜甫关系最好,晚年杜甫穷困潦倒,正是在高适、严武等人的帮助下,才在成都建了“浣花草堂”。李白出翰林后,还曾和杜甫、高适梁园一聚,留题壁之美谈。
但李白因“永王璘案”入狱后,高适身为主帅,并未搭救。
高适是盛唐诗人中,唯一封侯的,战功赫赫,大器晚成,这一点他要比小兄弟岑参幸运得多。
岑参两次出塞,最远到达西域,是边塞诗人中走得最远的,当时与他一起赴北庭的,还有诗人张谓,而张谓和李白也有交集。
李白除了是诗仙,还是“醉八仙”之一,与崔宗之、张旭、贺知章交好,也正是在贺知章与玉真公主的交口相赞下,李白才入了翰林院。
都说李白朋友遍天下,这话不假,但一个人若对谁都友善,实际上就把谁都不放在心上,因此李白与杜甫、高适三聚一别后,就再也没见过面,也不曾有诗相寄,倒是杜甫担心李白的安危,为他写了很多诗。
在盛唐这些诗人中,看似王之涣的存在感最低,但他的诗名却不弱,哪怕仅有六首诗存世,亦可同提并论。
“安史之乱”是盛唐的分水岭,这期间韦应物、刘长卿崭露头角。诗坛有“王孟韦柳”之说,“韦”就是韦应物,他有两句诗特别著名: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刘长卿有“五言长城”之谓,与诗僧灵澈、皎然,茶圣陆羽,女诗人李季兰,张继等人交好,有经典诗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而张继就是写出《枫桥夜泊》那位: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随着“安史之乱”逐渐平定,历史来到了中唐,对诗坛而言,这同样是神仙打架的时代。
杜甫在中唐诗坛的地位急速飙升,最大的功劳应该归于元稹,以及他和白居易一起推动的“新乐府运动”。一开始中唐诗坛“扬李抑杜”,某一天元稹读了杜甫的诗集后,突然觉得自己写的诗就是个渣渣,便开始大力推崇杜诗。
但他喜欢杜诗的程度还不及张籍,张籍甚至把杜甫的诗烧成灰,拌上蜂蜜吃,以求达到和杜甫一样的水平。
中唐文坛出了两位了不起的人物,就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和柳宗元,也是仅有的两位。
但是韩、柳相爱相杀,经常互怼。当时他们俩和刘禹锡都在御史台上班,为同僚,韩、柳擅文,且思想理念不同,为此经常争吵,而刘禹锡就在中间充老好人。
值得一说的是,韩愈和柳宗元虽然思想观念不同,甚至政治理念亦不同,但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后,韩愈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和墓志铭。到了北宋,苏东坡又手书了韩愈为柳宗元所作的祭文,刻于碑上,就是著名的“荔子碑”,又称“三绝碑”。
中唐历史要比盛唐,甚至初唐还混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朝内还有党争。回顾风云,一切都要从公元805年那场轰动天下的改革说起。
唐德宗驾崩前,很想见太子李诵一面,可太子不但没来侍疾,反而近两个月都没有入宫面圣。这倒也不是李诵不孝,因为他的病不比自己的父皇轻,已经中风失语。
德宗病危前,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为了防止遗诏有变,就找到了刘禹锡和柳宗元,希望他们能力保太子顺利登基。
德宗崩后,李诵登基,为唐顺宗,王叔文和宠妃牛美人得宠信,代为制诰。而王叔文向来很有政治野心,为了解决藩镇和宦官的问题,就推动了“永贞革新”,柳宗元和刘禹锡为首脑人物。
然而王叔文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渐渐偏离了初衷,开始拉拢朋党,打压异己。时御史中丞武元衡就是王叔文拉拢的对象之一,但武元衡是太子李纯的伴读老师,属不同的政治阵营,所以在安葬德宗的问题上,刘禹锡将武元衡排挤出朝,贬为太子右庶子。
就在王叔文集团如日中天时,王叔文突然丧母,按制必须去职守孝三年,因此宦官俱文珍趁机发动宫廷政变,逼唐顺宗禅位给太子李纯,即唐宪宗。
宪宗登基后,武元衡得重用,裴度升御史中丞,革新随即被叫停,王叔文被赐死,以刘、柳为首的八个领导人物全部贬为远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一去22年整,柳宗元更是客死柳州。
实际上,在他们俩被贬10年后,也就是公元815年,是有一次复官机会的。这一年春,刘、柳被召回朝,途经蓝桥驿时,偶遇了同样遭遇贬官归来的元稹,元稹出于好心,就赠了他们俩一首诗,也算是为其抱不平吧!
不成想,刘禹锡回京后游玄都观,见桃花开得正盛,就作诗讽刺新贵,时武元衡为相,一怒之下就将刘禹锡再贬出朝,柳宗元因替刘禹锡求情也遭到贬谪,元稹因有诗相赠刘柳,同样贬为通州司马,差点病死在任上。
这一次,元稹的确很冤。
柳宗元病逝前,曾临终托孤,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刘禹锡抚养,刘禹锡视为己出,还替柳宗元整理了诗集。刘柳之情,感动千古。
不过,柳宗元和刘禹锡不同,他性格比较轴,坚持认为唐顺宗内禅有猫腻,为篡权。尤其李纯即位后,拒绝百官再见先皇,待发布病危通知后,第二天顺宗就崩了。
这件事在中唐讳莫如深,谁也不敢提,连正史也不敢载,所以柳宗元很孤独,便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刘禹锡性格爽朗,贬官在外的时候,仍有书信干谒朝中权贵,后来因为白居易的关系,甚至转投裴度阵营,因此刘禹锡能得善终,晚年和白居易同隐洛阳,经常在裴度府上饮酒弄月。
就在刘禹锡作玄都观诗讽刺新贵遭贬后不久,中唐还发生了一件轰动朝野的事。时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逝,他的儿子秘不发丧,请求留后,被朝廷拒绝后,就举兵反了。
朝廷为了平息事端,派武元衡前去平叛,同时擢裴度为安抚使,双管齐下。然与淮西交好的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就遣刺客入京暗杀武元衡和裴度,武元衡当场死亡,裴度重伤。
武元衡是武则天的族孙,为相颇有政绩,元和中兴武元衡有一定功劳。
时白居易与武元衡、裴度交好,常有诗歌酬唱,因此事发后,白居易越级议事,遭到弹劾,贬为江州司马,这也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贬谪经历。
到了江州后,白居易得刘禹锡的堂兄刘十九资助,在庐山香炉峰建造了草堂,所以白居易在裴度面前,为刘禹锡说了不少好话。
要说中唐最有趣的诗人,当属元稹,他是北魏皇族拓跋部后裔,但父亲早逝,家道中落,与母亲相依为命,15岁便以明经登科,希望靠俸禄养家。
因童年不幸,元稹的人生理想就是往上爬,为了高升,抛弃了对他有恩的初恋崔双文(即崔莺莺),娶了吏部侍郎韦夏卿的爱女韦丛。韦丛27岁病逝,元稹再恋才女薛涛,娶安仙嫔、裴淑,又与才女刘采春有过缠绵往事,故留一代渣名。
因受李绅启发,元稹还把与崔双文的故事写成了小说《莺莺传》,李绅与元稹交好,入京求仕期间,常住在元稹家。
李绅有一首著名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但李绅升相后,生活极度奢华,甚至死后被定为酷吏。
无论元稹个人生活有多混乱,但从为官角度讲,他是中唐少有的好官,且很有能力,一直倡廉反腐,不惧权贵,这也是他屡屡遭贬的原因。
与白居易一起登制科后,元稹得官左拾遗,上来就是反腐,弹劾了许多高官,还为裴度摇旗呐喊,主动示好。
有趣的是,后来宰相裴度在外平乱,元稹趁机勾结权宦魏宏简,企图充任相位,被裴度三疏连弹。
然而,当令狐楚排挤裴度,致裴度罢相时,元稹又写了一篇犀利的长文,大骂令狐楚弄权。
实际上,元稹和令狐楚在此之前,是很不错的朋友。
所以我们说,元稹是一个复杂的人,满朝文武,除了白居易,他几乎没有能长久交往的朋友。当然,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元稹被贬官时,白居易写: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元稹过世时,白居易亲手为他撰写了墓志铭,还曾赴他和韦丛住过的老宅追思。元稹去世9年后,白居易更是写下了: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据不完全统计,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相互酬唱的诗歌,多达300余首,元白之谊,百世流芳。
白居易是个精明人,或者说是整个大唐诗坛最精明的人,我们先看看他的朋友们,身居相位的就有李绛、武元衡、裴度、元稹、李绅、韦处厚、牛僧孺、令狐楚,包括自己的弟弟白敏中也是宰相。
所以白居易是唐代诗坛为数不多的,官高、长寿,又能得善终之人,身边还有樊素和小蛮两位绝世美女陪伴,生活一直风花雪月,无波无澜。
就算要比诗名,白居易凭借《长恨歌》和《琵琶行》,也能在大唐诗坛立于不败之地。
因为他左右逢源的性格,杜牧就很讨厌白居易,包括韩愈也不是很待见白居易。
韩愈和裴度是同窗,裴度平淮西时,曾带着韩愈一起出征,在裴度的提携下,韩愈仕途平步青云。但韩愈是个刺头,怼天怼地怼空气,就连宪宗迎佛骨时,他也敢怼,还让宪宗把佛骨烧了,因此遭贬。
后来镇州兵变,朝中无人敢往,只有韩愈挺身而出,并且孤身一人深入叛军营地,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竟然说服了叛军。
在诗坛,韩愈有自己的小帮派,比如张籍、孟郊、贾岛,都曾得到过韩愈提携。而张籍和白居易的关系也非常好。
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开始礼佛修禅,散尽家财做善事,还指点过李商隐,甚至称来世愿做李商隐的儿子。
公元835年,唐文宗不甘受宦官挟制,欲设计诛杀宦官头目,不曾想被宦官发现,反而发动了“甘露之变”,反杀官员及家眷1000多人。
甘露之变后,就进入了晚唐时期,杜牧、李商隐诗名渐显,尤其是杜牧,早早成名,15岁就为李德裕平虏献过策,得李德裕采用。
但杜牧进士登科后,反而被牛僧孺拉拢至幕府,因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过杜牧有自己的小心机,他为了躲避迫害,经常出入秦楼楚馆,营造出玩世不恭的样子,因此有诗自嘲: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相形之下,李商隐就没那么聪明了,原本李商隐手握一把好牌,既得白居易推崇,又深得令狐楚信任,令狐楚不但教他如何写骈文,还把一个门荫入仕的名额给了他,并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令狐绹交游。
可李商隐几次科举落榜后,反而对令狐绹能高中有了想法,因此在令狐楚过世不足百天时,就入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又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晏媄。
王茂元属“李党成员”,令狐楚为“牛党骨干”,因此时人皆言李商隐忘恩负义,仕途也陷入了困境。王晏媄27岁早亡,此后李商隐更是悲郁,故而写了那首悼亡诗《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不过李商隐笔下最有特色的还是《无题》诗,这和他曲折的情感经历有关,某种程度上来说,李商隐和元稹的经历很相似,妻子都是27岁早亡,也都曾风流。
元稹亦有悼亡诗《离思》追怀韦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不同的是,元稹为官是成功的,曾位极人臣,可惜李商隐这把好牌,被他打得稀烂,最后还与令狐绹结怨。
李商隐曾给杜牧写过拜谒诗,希望能得到杜牧提携,但那时的杜牧已经步入人生晚年,并没有回酬。
和令狐绹交好,但最终闹掰的人还有温庭筠,他是花间词的鼻祖。令狐绹曾请他代自己写一首《菩萨蛮》献给唐宣宗,因为宣宗很喜欢这支曲子。温庭筠答应得很爽快,填词: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宣宗皇帝见到这首词后,甚为喜欢,这首词不久后就传遍了长安城,可温庭筠见词大火后就后悔了,便四处对人讲,这首词是他所填。为此,令狐绹深恶之。
温庭筠虽然仕途不顺,但交际甚广,比如和裴度、李德裕、刘禹锡、杜牧,段成式等人,都有交情。他还和著名的女诗人鱼玄机,有过一段凄美的往事。
鱼玄机原本是他的徒弟,15岁时,鱼玄机情窦初开,向恩师表白,但温庭筠当时正在积极求仕,奈何世俗桎梏、师徒名分,就婉拒了。不仅如此,温庭筠希望她能有个好的归宿,就把她介绍给新科状元李亿为妾,可李亿的大老婆相当厉害,逼着李亿将鱼玄机送至道观。
后来,往江南寻亲的鱼玄机偶遇温庭筠,两个人曾一起漫游吴越,归长安后不久,鱼玄机就出家为尼了。但鱼玄机不甘心,广邀天下名士前来品评风雅,夜夜笙歌,通宵达旦,道观变成青楼。
再后来,鱼玄机因杖杀婢女绿翘而被京兆尹温璋捕入大狱,并送上了断头台,终年24岁。温璋为温庭筠的表亲。
鱼玄机死后,温庭筠写下了: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晚唐还有一位很重要的诗人,他就是韦庄,当黄巢军涌入长安时,大殿上孤零零的躺着他的《秦妇吟》。
韦庄是韦应物的四世孙,60岁才考中进士,宦官废昭宗后,韦庄就投靠了两川节度使王建,并帮助他建立了前蜀国。
所以韦庄见证了李唐的灭亡,他和温庭筠一样,既写诗也填词,这为宋人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黄巢推动了李唐的灭亡,原本他也是一个诗人,心中亦有长安梦,可晚唐朝局黑暗,科举落第后,黄巢写下了: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后来,他也实现了诗中的理想,灭了门阀,建了大齐政权,奈何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最终恨死狼虎谷。
在黄巢无数次征战中,最害怕的对手就是高骈,屡战屡败。高骈虽然是一名武将,可诗写得很好,如是那首《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公元907年,朱温逼唐哀帝禅位,改元开平,建国大梁,李唐289年的历史至此终结,随后进入五代十国,唐诗到这里也戛然而止。
虽然唐诗经久不衰,但一个朝代放眼历史长河,不过是须臾之间,正如中唐诗人李贺在他的诗中所写: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曾经有人说过,李白的诗在,大唐盛世就在,就有长安三万里,就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
那是一个风云际会的年代,人们心中有诗意,诗中有豪情,过三山,临五岳,入江湖,奔塞外,骑马仗剑,纵酒悲歌。
因为有了这些诗,历史才不显得冷冰冰,反而有了不一样的底色,正如那一场又一场的别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当我们读这些诗句时,内心是温柔的,不再因为岁月匆匆而无所适从,因为我们知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人生若有这样的君子、知己相伴,定然不觉孤独。
点击上方卡片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