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最雅一首古诗,写尽初冬之美

文摘   2024-11-21 18:04   吉林  

“100位传奇诗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正在持续更新中:

点击阅读 《100位传奇诗人的一生》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晃就到了二十节气的“小雪”,这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一年将尽。

我出生在中国北方一个小镇上,提起冬天,最先想到的就是雪景。

犹记得小时候,常有大雪封门的天气,山风呼啸,寒气逼人,屋内的小火炉烧得通红。

祖父在林场工作,喜欢喝两杯,每每遇到暴雪封山,便会邀请他的老伙计们来家里,一边围炉夜话,就着炉盖上烫熟的花生,一边合计着进山围猎的事。

后来我每次回忆起这样的场景,都觉得很温馨。


家里养了两条大黄狗,是娘俩,祖父进山时会带上它们,我曾央求过祖父也带上我,可每次祖父都拿山里有狼吓唬我。

不过,祖父打猎回来,会跟我讲山里的趣事。

有一次他们走得比较深,又赶上了刮白毛风,几个人被困在了林中,只能躲在一处山坳中过夜。

不曾想,这处山坳里有狼洞,祖父他们几个人隔断了狼的归路,外面风雪大作,又无法转移,就与几匹狼对峙了一整晚……


后来,我迁到了城里读书,大学更是来到了江南,脚步越走越远,许久不曾归乡,直到祖父去世。

祖父三周年祭的时候,我曾随父亲回过故里,山还是那座山,林还是那片林,只是那些时光却再也回不去了。

生活需要仪式感,每个节气我们都会讲一首古诗词,今天借“小雪”节气,我们回顾一下曾经,也读一读古人的经典。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戴叔伦《小雪》


戴叔伦出生在一个隐士家庭,久居润州金坛,躬耕自给,不问世俗。虽然隐士也务农,但隐士和农夫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他们博学多闻,广知天下。

比如戴叔伦,很小的时候就拜萧颖士为师,习百家经典,更有过目不忘之能。

然而他们苦读并不是为了当官,只是觉得读书很有趣,人可以无求,但不能无知。那是很可怕的事情。


等戴叔伦再大一点的时候,“安史之乱”就爆发了,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后,永王璘拒不奉诏,领兵东巡。

戴家为了避永王乱,迁居到江西鄱阳,烽烟四起后,家中生计成了问题,并且身为读书人,可以在盛世不出,但天下大乱,身上有匡扶社稷的责任,因此戴叔伦入仕,并累官至涪州督赋,抚、容两州刺史,再迁御史中丞、容管经略使。


待天下太平一些后,戴叔伦辞官归野,适逢年终,有诗《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戴叔伦在中唐诗坛,享受盛名,他担任湖南转运留后时,曾负责押送粮草,途中遇叛臣杨子琳谋反,劫住了戴叔伦。戴叔伦临危不惧,高呼:身可死,财不可夺!

杨子琳得知负责押运的人是戴叔伦后,不但没有继续为难,反而以礼相待,甚至还向戴叔伦求诗。


戴叔伦曾言: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他追求朦胧美感,因为在他看来,写诗本来就是风雅之事,意犹不尽,留有余味。正如他在《苏溪亭》中所写: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官当得越大,戴叔伦内心越不安,他渴望林泉生活,捧一卷诗书,围一炉夜话,因此他有诗自叹:

寒尽鸿先至,春回客未归。


早知名是病,不敢绣为衣。



辞官之后,戴叔伦又回归隐士生活,享明月清风,慰秋露冬雪,正如他在这首《小雪》中所写: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随风飞舞的雪花,怎么看都不厌烦,也许它们也懂我的心思,不肯落在那山峦之中,反而在我眼前尽情飘摇。

戴叔伦所说的“诗家之景,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在这两句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小雪时节,雪花落在地上很快就会融化,所以向山中望去,峰峦并没有白头,尽管眼前的雪花大如鹅毛。

而诗人却换了一种说法,把雪花拟人化:雪花因知诗人喜欢看雪,故而不愿落入山林之中,只是在诗人的眼前纷飞。

所以你看,写诗真的不是辞藻华丽、引经据典就好,那份意境才更难得。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末尾两句,是诗人的抒怀,他称自己为“愁人”,你就会想他因何发愁?

诗人爱雪,可雪花入地即融,此景难留,这岂不令人惆怅!

更何况,戴叔伦还曾在他的诗中写:长醉非关酒,多愁不为贫。

在大雪纷飞的季节,捧一卷书,临窗而赏,一叹一咏,一片寒酥一叶寒,此中雅意,当为初冬最美。

我想,我们读诗,读的也正是这样一种脱于世俗的幽静。

生活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


点击上方卡片添加关注

愿为明月入君怀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