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概述:明朝人是如何评价元朝的?(修订版)

文化   2024-09-25 10:00   北京  

纵观我国历史,明朝差不多是最喜欢拿“华夷之辨”来说事儿的封建王朝之一(拓展阅读:理智看待:“明清易代”,究竟是“人祸”还是“天命”?)。

那么问题来了,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明朝人是如何评价元朝的?为什么不同时期的“元朝印象”会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坤舆万国全图

1

明朝开国君臣的“元朝印象”

与大家想象的有所不同,明朝开国君臣的“元朝印象”还是不错的。

太祖朱元璋就在颁布于洪武元年(1368)正月的《 即位诏 》中指出,“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在他看来,无论是南宋覆灭还是忽必烈“入中国为天下主”的历史进程,都是“老天爷的安排”。
鉴于此,他不仅在颁布于洪武三年(1370)六月的《平定沙漠诏》中宣称“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还认为“世祖肇基朔漠,入统中华,生民赖以安靖七十余年”,再度给予了忽必烈较高程度的肯定。
另据《太祖实录》中的记载,他在这一年还对臣僚们说过这样一番话:
(元末)盗贼蜂起,群雄角逐,窃据州郡。朕不得已,起兵欲图自全,及兵力日盛,乃东征西讨,削除渠魁,开拓疆域。当是时,天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显然,朱元璋不仅没有将元朝视为自己的直接复仇对象,还认为“天下并非取自元朝手中,而是得自群雄之手”。
朱元璋与元顺帝
值得一提的是,元末明初的江南士大夫阶层的政治态度,普遍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共同点,那就是都会不同程度上怀念元朝。
比如台湾学者萧启庆(1937—2012)就在研究中发现,在以“汉人”与“南人”为主的144名元末进士当中,对元朝心存好感的“忠元型”进士合计有87人,“保持中立”的“隐遁型”进士有12人,带有反元倾向的“背元型”进士有45人。
对于这一现象,萧启庆认为,“元明易代之际,决定士人政治抉择的主要因素是君臣大义而非传统的夷夏之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定稿于洪武三年(1370)的官修史书《元史》中,作者不仅将元朝视为“中国正统”,还将元朝历史直接追溯到了更为遥远的蒙古帝国时期,并将“太祖(成吉思汗)纪”设为卷首。
《元史》内页
如果说朱元璋的言论或多或少存在统战之嫌,那么明廷“以世祖入祀历代帝王庙”的举措无疑深刻印证了统治阶层对元朝正统性的承认态度。
南京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洪武六年(1373),后因失火,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改建新庙于北极阁,“祭三皇至元世祖凡十六位,皆开基创业、有功德于民之主”。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份“十六人大名单”当中,秦汉以后的帝王只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与元世祖忽必烈五人。至于“千古一帝”秦始皇与重新恢复南北统一的隋文帝杨坚,都因为“功德原因”未能入列。
对此,文渊阁大学士宋讷(ne,1311—1390)在为新庙撰写的《敕建历代帝王庙碑》中给到了极为详细的解释:
正名定统,肇自三皇,继以五帝,曰三王、曰两汉、曰唐、曰宋、曰元,受命代兴,或禅或继,功相比,德相侔......皇帝王之继作,汉唐宋之迭兴,以至于元,皆能混一寰宇,绍正大统,以承天休而为民极,右之序之,不亦宜乎。秦、晋及隋,视其功德,不能无愧,故黜而不与。
一言概之,明朝的开国君臣们不仅将出身异族的元世祖忽必烈誉为“开基创业、有功德于民”的君王,并一直坚持元朝为“中国正统”。
北极阁气象博物馆

2

“元朝印象”的逐渐走低

与太祖朱元璋一样,明成祖朱棣也认为元朝是“中国正统”。
比如他在永乐四年(1406)致蒙古乌格齐汗(即明朝史料中的“鬼力赤”)的信中指出,“昔者天命宋主天下,历十余世,天厌其德,命元世祖皇帝代之,元数世之后,天又厌之,命我太祖皇帝君主天下。此皆天命,岂人力之所能也。”
在朱棣看来,无论是“宋元更替”还是“元明更替”,本质上都是“天厌其德”的结果,“元明易代”本质上就是“上天的旨意”。
明成祖朱棣和蒙古乌格齐汗
除了官修史书之外,在明朝前中期的带有科普性质的历史读物中,这样的认知也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比如在初刻于宣德七年(1432),屡次增修和重刻的《资治通鉴节要续编》就是这样评价的:
以宋为统,辽金分书之,元则直续宋统。元灭金、夏, 有中国,而犹分注其年,系于宋统之下者,明天命之未绝也。元自世祖至元己卯灭宋方大书,承大统也。
简单地说,该书不仅严格贯彻着“元承宋统”的准则,还明确承认了元朝“中国正统”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观点一度惹得钱穆先生大为恼火:“所谓民族大义,光复汉唐旧统,诚千载难逢一机会,而明初诸儒似无此想。”
青年时代的钱穆
众所周知,中原王朝每当受困于“外族”威胁或国内民族矛盾变得日益尖锐时,“华夷之辨”的学说通常会大行其道。
不过话说回来,最早鼓吹“华夷之辩”的知名学者应该是深受朱允炆器重的江南名士方孝孺(1357—1402)。早在明初,他就在《释统》一文中提到了“变统”之说,宣称“有天下而不可比于正统者三,篡臣也、贼后也、夷狄也”。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观点遭到了很多人的“訾笑”和“诋诟”。
或许连他本人都没有料到,这一“正统说”居然能在百年之后成为了士大夫们宣扬“正统观”的最强理论武器之一。
方孝孺,明朝知名学者、文学家、思想家
学界普遍认为,“华夷之辩”学说在明朝的“死灰复燃”始于15世纪中叶。至于“罪魁祸首”无疑是被斥为“北虏”的北元势力(拓展阅读:太师传奇:也先是如何“炼成的”?(修订版))。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北元太师也先以明廷“悔婚”和“减岁赐”为由,分兵四路大举南下。八月十五日,双方位于今河北怀来东南的土木堡展开了终极决战。对于这场遭遇战,跟随朱祁镇亲征的郎中李贤在《天顺日录》中如是写道:
寇(瓦剌)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
战事结束后,朱祁镇惨遭俘虏,怂恿朱祁镇亲征的太监王振死于乱军之中,随军出征的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堃、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与侍郎了铭、王永和等合计50多名重臣均死于非命,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和礼部左侍郎杨善等几人侥幸逃出,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土木之变”主题绘作
土木之变后,明军精锐几乎损失殆尽,边防政策也由积极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御,明蒙关系也变得日趋恶化。
在全民“反蒙”的舆论大环境下,“元明交替”的史实不仅被频繁提上台面,还被赋予了一定的“夷夏大防”色彩。于是,由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发布的《谕中原檄》,因其慷慨激昂的陈词,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强烈推崇。原文如是写道: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资料显示,这篇檄文最早出现于永乐十六年(1418)定稿的《明太祖实录》。值得注意的是,在实录中,本文不仅没有篇名,也没有作者署名。
《明太祖实录》中的谕中原檄部分内容
到了弘治(1487—1505)年间,学者程敏政(1446—1499)在修撰《皇明文衡》时,首次将该文纳入其中,为之取名为《谕中原檄》,文章作者署名为宋濂,更将文章排在了《皇明文衡》一书之首。
除了《皇明文衡》外,佚名《皇明诏令》、高岱《鸿猷录》等书也都将《谕中原檄》纳入其中。
一言概之,在这些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们看来,《谕中原檄》具有十分强烈的象征意义,尤其是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一句,更是被赋予了鲜明的“排蒙”意味。
《皇明文衡》首页与程敏政
与此同时,知识阶层对元朝正统地位的认识与评价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成书于成化十二年(1476)的官修史书《续资治通鉴纲目》,尽管依然沿袭着“元承宋统”的叙史体例史观,但作者已经对元朝的统治表达了一定程度的不满。
若胡元之主中华,尤世运之丁极否。冠履倒置,天地晦冥,三纲既沦,九法亦斁(yi,有破坏之意)。第已成混一之势,矧(shěn,有况且之意)复延七八之传,故不得已大书其年,亦未尝无外夷之意。
《续资治通鉴纲目》内页
在由学者丘濬(1421—1495)主编,成书于成化十七年(1481)的《世史正纲》一书中,出现了比《续资治通鉴纲目》还要情绪化的议论:
自有天地以来,中国未尝一日而无统也。而皆夷狄之归,如元之世者也。三纲既沦,九法亦斁(yi,有破坏之意),天地于是乎易位,日月于是乎晦冥,阴浊用事,迟迟至于九十三年之久!中国之人,渐染其俗….忘其身之为华,十室而八九矣。
简单地说,他不仅称元朝的统治“三纲既沦,九法亦斁”,还痛心疾首地表示,“中国之人(明朝百姓)渐染其俗….忘其身之为华,十室而八九矣”。
坦诚说,以上两本书对于元朝的评价,与《敕建历代帝王庙碑》中的“混一寰宇,绍正大统,以承天休而为民极”相比,发生了180°的大转弯。
《世史正纲》内页与丘濬(1421—1495)

3

“元朝印象”的极度恶化

众所周知,游牧经济有着先天性的缺陷。简单地说,游牧人众必须通过与中原内地人众的互市贸易,才能维持生活的基本稳定。一般来说,他们通过马匹以及畜牧产品的销售,换取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必需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产品。

基于维稳和制衡蒙古各部的双重需要,在双方的贸易环节,明廷不仅“禁兵器、铜铁”,甚至将铁锅、茶盐等生活必需品也列入到了禁例之中。其结果就是,蒙古人南下掠夺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双边关系变得更为紧张。
伴随着俺答汗的迅速崛起与频繁犯边(拓展阅读:一文概述:“庚戌之变”的前世今生(修订版)),将元世祖忽必烈“开除出历代帝王庙大名单”的呼声变得日渐强烈了起来。
嘉靖皇帝和俺答汗
嘉靖九年(1530),明廷决定在阜城门内保安寺故址新建历代帝王庙。次年,翰林修撰姚涞(1488—1538)就以元朝“为中国之大仇耻”为由,上疏“请罢元世祖祀”。不过话说回来,新的历代帝王庙在建成之后,依然维持着”供奉十六位神主”的格局。
遗憾的是,这种和谐的局面并未持续多久。嘉靖二十四年(1545),礼科右给事中陈棐(fei)两度上疏,极言当黜祀元世祖以正祀典:
胡元为中国之所当驱,是中国决非胡元之所当居矣;中国非胡元之所当居,是胡元决非中国之所当祀矣。故必除胡君之祀,而后駆胡之功彰。今欲存胡君之祀者,顾不自小圣祖驱胡之功耶….臣固知祀忽必烈于帝王庙者,非皇祖之本心也,是则当黜也。
在他看来,“必除胡君之祀”的举措既可以彰显太祖朱元璋“驱胡攘夷之功”,也具有“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深刻内涵。
在举国“排蒙”的舆论带动下,这样的说辞迅速激起大多数人的普遍支持。不久,入祀历代帝王庙近二百年的元世祖忽必烈被“撵出了”历代帝王庙。与此同时,包括木华黎在内的著名蒙古将领和重臣也都被驱逐了出去。
北京历代帝王庙
值得一提的是,从嘉靖二十年(1541)开始,俺答汗就派遣使者与明朝进行通商谈判。客观地说,倘若双方在此时达成和解并逐步恢复互市与通贡贸易,无疑是双赢的结果。
遗憾的是,早已被气昏了头的嘉靖皇帝丝毫没有和解的打算。在接到俺答汗的书信后,他愤慨地表示,“虏情叵测。务选将练兵,出边追剿,数其侵犯大罪,绝彼通贡”
可即便如此,俺答汗依然没有选择放弃。嘉靖二十一年(1542)闰五月,他再次派遣石天爵前往大同“请求通贡”,结果石天爵不仅被新任大同巡抚龙大有““磔杀”,尸首被“传至九边示众”;嘉靖二十五年(1546)五月,他第三次向明廷提出了通贡请求,使臣再次被杀;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月,他第四次“申通贡之请”,但依然遭到了冷遇。
可即便如此,截至嘉靖二十八年( 1549),俺答汗一直都没有放弃通贡的要求。不过,此时的他已不再派遣使者,而是派遣大军进行武装威胁。据《明实录》中的记载,蒙古士兵不仅“束书矢端,射入军营中”,还放言“以求贡不得,故屡抢。许贡,当约束部落不犯边。否则秋且复入,过关抢京辅。”
明朝边防将领闻讯后,赶紧向嘉靖予以通报。不过,后者依然坚定表示:“求贡诡言,屡诏阻隔。万达等务慎防守,毋致疏虞”。
修筑工事的明朝军民
见明廷迟迟没有回应,俺答汗决定集结重兵,向明朝发起了全面进攻。嘉靖二十九年(1550)六月,他亲率大军南下,兵锋直抵北京。八月十九日,大军抵达东直门。二十一日,出于震慑明廷的目的,他们先后摧毁了德胜门、安定门北的几乎所有民居。
二十二日,俺答由巩华城(今昌平)攻打明朝诸帝陵寝,并转掠西山、良乡以西的广大地区,“保定皆震”,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令明朝君臣们感到愤怒的是,俺答汗不仅命令被俘的宦官杨增“手持其书信返回明廷”,还扬言“予我币,通我贡,即解围,不者岁一虔尔郭!”九月初一,收获颇丰的蒙古军队大摇大摆地撤出了明朝境内,这便是历史上的“庚戌之变”。
因为庚戌之变,明朝各界的“排蒙”与“仇蒙”情绪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
比如嘉靖皇帝“最厌见夷狄字面....世庙晚年,每写夷狄字必极小,凡诏旨及章疏皆然,盖欲尊中国卑外夷也”;士人李诩也在《戒庵老人漫笔》中指出,“余家先世分关中,写吴原年、洪武原年,俱不用‘元’字。想国初恶胜国之号而避之,故民间相习如此。史书无所考见,姑记之以询之熟典故者焉。”
“庚戌之变”主题绘作
以此为节点,元朝的正面形象被彻底颠覆。比如以周复俊(1496—1574)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们,对宋濂等人主持编撰的《元史》展开了猛烈抨击:
(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史臣大书元太祖,与宋宁宗并称,因谓“是书也贱夏尊夷,乱名没实,蔑万古帝王之正统,紊万世是非之公议”。
由王洙主持编撰,成书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的《宋史质》,更是彻底否定了元朝的“中国正统”地位。他不仅将两宋诸帝本纪列为《天王正纪》,还将元朝列为《天王闰纪》。对此,他如是解释道:
按《通鉴》及《续纲目》俱以宋元并称,祖宗号谥,视历代帝王无异。今《史质》削‘大元’之号,而以闰纪名;去世祖皇帝等谥,而直书忽必烈等名;芟除其至元、大德等元,而概以一年、二年纪事。何哉?曰:所以辨人类而明天道也。
由于该书的观点太过偏激,以至于同为“异族帝王”的乾隆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自有史籍以来,未有病狂丧心如此人者。其书可焚,其版可斧”。
《宋史质》内页

4

尾声

总而言之,“元朝印象”在明朝的急剧恶化,无疑与明蒙关系息息相关。对于“苦虏久矣”的明朝君臣而言,尽管他们很难借助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来制衡北元,但完全可以基于历史和文化角度,对元朝进行彻底的清算和批判。

历史告诉我们,结合“中国”的内涵演变看,唯有强调“华夷一体”,进而构筑更为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才是维系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的基础。
当然,“元朝印象”在明朝的魔幻转变,也再度奇印证了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言”——所有的历史,本质上都是“当代史”。

激情邀请各位主理人/创始人/CEO朋友们,来咱的公众号上投放正经广告哈:

首先,本号最近的涨粉和阅读数据真的还不错,基础数据有保障;
其次,本号粉丝比较优质,几乎都是靠码字敲出来的严格意义上的活粉;
第三,号主至少在现阶段依然处在“话少、活好、不粘人,要价便宜”的状态,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以后火了就贵了,真的!

大家呆着没事儿
可以点一下关注哈
要是能顺便给直播打打赏
就更好了
推荐阅读:
鸦片战争时期,为什么会有很多中国人主动帮着英军攻打清军?
理性讨论:如何评价苏联的“中亚大开发”?
理智看待:南宋究竟有多怂?
“大东亚圣战”阴影下的日本妇女,要不要为战败负责?(修订版)
一文综述:什么是西域“和卓”?
叛逆的大侄子:为什么海都终其一生都要反对元朝?
为什么清朝的很多满人,喜欢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修订版)
理智讨论:为什么中国男人一直在海外不受待见?(增补版)
简单聊聊:中国会成为移民国家吗?
一文概述:为什么他们主动选择当汉奸?
论“建国之梦”的彻底倒掉:为什么德王无法取得成功?
一文概述:什么是靖国神社?
理智讨论:为什么从自古以来,犹太人就不招欧洲人待见?(增补版)
一文说透:俄罗斯与乌克兰,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恩怨情仇?(增补版)
【旧文回顾】剧变1978:为什么邓小平要坚定支持“改革开放”?
理性讨论:为什么全世界尤其是欧洲国家似乎都不咋待见俄罗斯?(增补版)
理智讨论:蒙古国“全民反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增补版)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坚定认为,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烂的朝代?
一文概述:近代日本是如何占据并妄图“同化”东北的?(增补版)
【养眼】醒醒,志田千阳从来也永远不会是你的老婆!
一文概述:古希腊人的“妇女观”
炸裂的豆知识:明清小说中的“男风”,到底是是咋回事?
作为“兄弟之国”的金帐汗国与伊尔汗国,为什么总是打来打去?(修订版)
理性讨论:法国大革命真的让乾隆皇帝大受震撼了吗?

汗八里文艺之声
关于人文地理/历史的一些碎碎念,偶尔也会写写体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