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讨论:为什么中国男人一直在海外不受待见?(增补版)

文化   2024-09-07 16:35   北京  

2017年1月6日,美国知名喜剧演员与主持人史蒂夫·哈维,在当日播出的《史蒂夫·哈维早间秀》节目中,列举了一系列“奇葩书名”。

当他介绍一本出版于2002年,名为《如何与白人女子约会:亚洲男人的实用指南》的小册子时,“顺便”对亚裔男性做出了一系列不怀好意的“锐评”。
他在节目中夸张地表示,“这本书只需要在一页纸上写两句话就够了:对不起,你喜欢亚洲人吗?不,谢谢”;当被问及对亚裔男性的看法时,他挤眉弄眼地嘲讽道:“我甚至都不喜欢中国菜,孩子。”
节目中的史蒂夫·哈维
史蒂夫·哈维的“玩笑”,顿时在美国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在经历了各方人士的一系列抨击后,他终于在17日通过推特向“所有受冒犯的人、尤其是亚裔社区表达最诚挚的歉意”,并表示“自己无意冒犯任何人,这一幽默的本意,也无论如何不是为了恶意攻击或表示不敬。”
抛开史蒂夫·哈维的道歉真诚与否暂且不谈,一个迄今为止令几乎所有亚裔男性都感到沮丧的现状,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欧美国家,尽管亚裔女性一直都是被迷恋的对象,但自己很难在婚恋市场上得到公平对待。
美剧《破产姐妹》中吝啬的美籍韩裔餐馆老板Han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华人男性一直在海外不受待见?出现这种“不受待见”现象的原因都有哪些?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1

备受打击的全体亚裔男性

坦诚说,这种“不受待见”,在婚恋市场上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放眼整个亚洲,尤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欧美男人与亚裔女性配对屡见不鲜,但亚裔男性与欧美女性的结合却少之又少。

1)处于鄙视链底端的亚裔男孩
在2009—2014年间,美国知名在线交友网站OkCupid一直针对用户对不同种族异性的“第一眼”评价做出了调查。
数据显示,所有女性都更倾向于与本种族的男性对话。值得玩味的是,除了亚裔女生会给亚裔男性高分之外,在黑人、白人以及拉丁裔女性的眼中,亚裔男性的“第一眼印象”都是负分;作为对比,白人是普遍最受欢迎的。
亚裔男性,整体不太乐观
对此,长期接受亚裔男性咨询的旧金山心理咨询师妮可•萧在接受《赫芬顿邮报》的采访时表示:
“在约会中被拒绝,有时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心理创伤,因为这关乎自己的男子气概。很多在白人居多环境中长大的亚洲男性告诉我,与理想的白人男性相比,自己似乎没有什么吸引力。”
根据OkCupid给出的数据,高达60%的亚裔青少年男性从来没有约会过,将近40%的亚裔青少年男性没有约会对象。
美剧《破产姐妹》剧照
那么问题来了,在欧美的主流社会,什么样的男性才算性感呢?简单地说,符合这种标准的男性,首先要有“窄窄的鼻梁、大的但不是杏形的眼睛与白皙的皮肤”。
遗憾的是,即便在当下,不少亚裔年轻男性的身上,依然呈现着身体瘦弱、不善言辞、气质忧郁等严重影响性吸引力的负面气质。退一步讲,即便一些人身上存在着善解人意、情感细腻、成绩优异等令人惊艳的优点,但依然很难在恋爱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
《再造淑女》中的亚裔男主,是美剧中为数不多的精英男性
这种客观存在的负面气质,极大限制了亚裔男性与女性尤其是非亚裔女性的互动,成为了他们在社交中焦虑和不自信的根源:“如果她们认为我是社交能力较弱的书呆子怎么办?如果她们拒绝我怎么办?”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亚裔男性“想试图变得完全像白人一样,以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可”。但想要融入其他圈子,真的靠努力就可以实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有研究表明,亚裔男性的刻意“白化”,不仅会助长白人至上主义情结,还会进一步加深亚裔男性不受欢迎的刻板印象。
美剧《初来乍到》剧照
2)亚裔男性存在“天然劣势”?
荷兰作家与心理学家阿诺·范德维尔认为,亚裔与欧美男性之间,实际上是“大异小同”的。简单地说,与欧美男性相比,亚裔男性至少存在着三个与生俱来的天然劣势。
首先,亚洲男性偏向欺压女性,西方男性更尊重女性。
在家庭关系上,与西方男性相比,亚洲男性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男孩子们会下意识地以为,家庭中的女性就是为自己服务的。这就意味着,亚洲女性在家庭中总处于低于男性的地位。
但在西方家庭中,男性从小就被教育要学会分担,与女性同甘共苦。他们应该体贴周到,懂得帮妻子做家务,维修家用设备,履行平等的社会义务。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很难使自己居于主导地位,因为这些社会义务还延伸进了学校,延伸进了工作领域。
美剧《初来乍到》剧照
其次,亚洲男性的生殖短小且细、亚洲女性紧窄单薄、西方男性生殖器较粗大且长、黑人男性最粗最长
阿诺·范德维尔的观点
第三,非洲黑人身体最强,但西方男性与之相比差距不大,亚洲男性体质最弱。
各个种族的男人们之间,还可以来一番有关肌肉的较量。基本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全世界肌肉最发达的男性要数非洲的克里奥尔人。与之相比,西方男性差距尚可,但是亚洲男性问题就比较大了。
最终,他得出了“亚洲男人会成为被淘汰的男人”的结论:“如果亚洲男性不尽力弥补缺陷的话,在未来的角逐中,就更没办法跟西方男性分庭抗争了,因为后者懂得女性的需要,并且乐于满足她们。”
电影《美国队长2》剧照
要知道,这位阿诺·范德维尔还是很有点来头的。资料显示,他不仅熟悉综合功夫、踢拳击和泰拳,还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完成了生化博士学位,并担任过两年的科学研究助理,甚至还先后在莱登大学与阿姆斯特丹大学担任过东西方文化适应课程的讲师。
由此可见,这种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是很多欧美人众的普遍共识。
美剧《破产姐妹》中吝啬的美籍韩裔餐馆老板Han
可喜的是,夏威夷杨百翰大学教授陈昌晃在接受《赫芬顿邮报》的采访时表示,“当代美国人眼里亚洲男性的魅力,似乎有了显著提高的迹象”。
原因很简单,“韩国的音乐和电视剧,在全球拉拢了一大批欧美女性粉丝,她们更青睐于这个样子的男性;与此同时,很多男孩子也想成为这样的人。可以说,韩国男明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亚洲男性这个文化符号,这是一个好兆头。”
出席格莱美颁奖典礼的韩国防弹少年团

2

《排华法案》的历史包袱

在1807—1917年间,美国一直推行着较为开放的移民政策。其中,绝大多数外来移民只需缴纳少量的费用和登记费,就能购买到面积可观的土地。
进入19世纪中叶,顺利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欧美强国陆续进入了“电气时代”。史无前例的工业大发展,吸引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踏上了“新晋强国”美国的土地。
到了19世纪后半叶,以广东沿海地区为主的华人劳工群体,相继涌入了被称为“金山”的加州,寻找发家致富的机会。数据显示,大多数人主要从事采矿和修路的工作,少部分从事种植业、渔业和洗衣等工作。
修铁路的华人劳工
1)“排华思潮”的暗流涌动
19世纪末的中国,正处于最为贫弱的历史周期。因此,初来乍到的华人劳工们很快被打入进了“鄙视链的最底端”。具体而言,他们不但只能从事大多数白人劳工们不愿意做的危险工作,还要时刻忍受着与美国经济发展极不相称的低工资。
可即便如此,至少从表面上看,这一时期华人群体,并未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系统性歧视。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种族歧视是华人无法逃避的。
首先,在“淘金热”盛行的19世纪中叶,美国东部一直盛行着反对欧洲移民的风气。
因此,那些原本在东部饱受歧视的爱尔兰人、俄国人等白人族裔,在来到加州后“惊讶地”发现,“攻击华人可以使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于是,他们开始肆无忌惮地攻击华人。
其次,成千上万的东部美国人也随着淘金热来到西部,并不自觉地将这种“歧视外来移民”的风气带到了这里。
其结果就是,即便是生活在最底层的美国矿工,不仅在内心深处将一直兢兢业业、工资低廉的华工视为“低等人”,并将他们视为自己工资下降的罪魁祸首。
《黄祸图》中七位天使一样的人物,分别代表德、英、法、美、意、奥、俄七个西方国家
在种族主义思想大行其道的背景下,1862年,美国国会颁布了第一项限制中国移民的措施,即通过征收高额税的方式,阻碍华人进入加州。与此同时,在西海岸的一些州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令,旨在阻止华人购买土地和进行商业、渔业等生产活动。
伴随着横贯美国东西的大铁路的修建完成,大量华人劳工从乡村涌入城市。由于他们工作刻苦,对工资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他们一下子成为了不受其他各族裔劳工欢迎的竞争者。
进入19世纪80年代,美国进入了经济衰退周期。于是,反对移民的情绪开始在各地蔓延开来,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经济萧条“都是外来移民惹的祸”。于是,华人成为了美国人眼中最好拿捏的替罪羊。不久,美国政府先后通过制定移民税、洗衣店开设费等法令,大肆限制华人移民的事业发展。
电影《傅满洲的面具》主题海报
2)什么是《排华法案》?
1882年的5月6日,美国国会以绝对多数的赞同票通过了《排华法案》。该法案设定了一系列限制华工移民的措施,具体要点如下:
  • 10年内禁止华人劳工移入;
  • 允许已经在美国的华工在短时间的离美后回到美国;
  • 签发用来识别合法在美居住的华工身份证;
  • 驱逐不合法停留在美国的华人出境;
  • 禁止中国人加入美国国籍;
  • 允许学生、教师、商人或官员身份的中国人入境。
传说中的《排华法案》
坦诚说,《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对移民自由出入境实行限制的国家法案。至此,一直被美国主流社会视为低劣、肮脏、不开化、廉价的华人,成为了世界上惟一一个不能自由移民美国的种族。与此同时,针对在美华人的歧视风潮迎来了一个新高峰。
直到二战爆发后,伴随着同为反法西斯阵营的中美两国的关系的日益拉近,在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1882—1945)的提议下,美国国会于1943年12月17日通过了《麦诺森法案》,推行了60余年的《排华法案》正式宣告废除。
1882年丑化中国人形象支持排华的宣传漫画
在今天看来,高票通过的《排华法案》,是美国主流社会对以华人为代表的有色人种的排斥心态所催生出的怪胎。
对此,身为《排华法案》起草者之一的加州议员约翰·米勒就曾赤裸裸地表示,“一个混杂的种族,一半是中国人,一半是高加索人,产生一种半异教,半基督教的文明,这种形式的混合相当糟糕。”
实际上,身为种族民族主义思想旗帜性人物的西奥多·罗斯福(1858—1919)也对《排华法案》表达了高度赞同:
中国人被排斥在美利坚之外,是因为美国的民众清晰地看到了中国人的存在,会对白人人种造成破坏。假如美利坚大陆还在贵族阶层的统治之下的话,中国移民就会像当时的黑奴贸易那样,得到寡头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而这在若干代后造成的结果,将会对白人种族更为致命。庆幸的是。民主用它那种族主义自私的敏锐直觉发现了种族的敌人,并将其排除在外,从而为白人种族保留下了这块全世界最好的土地。
《时代》杂志封面的西奥多·罗斯福(1858—1919)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美国人都对《排华法案》给予了认可。比如马萨诸塞州一位名为乔治·霍尔的议员指出,“对特定种族的排斥造成了对美国公民歧视的可能,而这恰恰是宪法的内战修正案所禁止的。对华人的排斥代表了种族歧视被合法化的现象。”
但可以肯定的是,以霍尔为代表的“少数派”的声量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掀不起什么水花。
另外,清政府的懦弱和无能,也是《排华法案》能够高票通过的一大因素。理由很简单,这些强加于华人的苛刻移民政策从未被用于除华人之外的任何种族族群。对此,曾被清廷特命为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和古巴四国大臣的伍廷芳(1842—1922)就曾悲愤地表示:
你们(美国政府)难道不能公正一点吗?如果我的祖国不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你们还会这么做吗?如果华人有投票权,你们还敢这么做吗?
伍廷芳(1842-1922)
3)《排华法案》的“后遗症”
《排华法案》的颁布,极大程度地削减了当地华人移民的数量。数据显示,在1882年8月至1885年7月间,仅从加州离开和死亡的华人就多达5万人。
可即便如此,依然有数量可观的华人移民,凭借法案中存在的漏洞秘密潜入美国境内。比如爆发于1906年的旧金山大地震以及随之而来的大火,几乎毁掉了当地所有的家庭纪录。
于是,很多华人通过伪造姓名和身份证件的方式,以所谓“纸上儿女”的身份,跟随已经在美国定居的“亲人”移民美国。
旧金山大地震现场图
为了应付这股持续不断的移民潮,1910年,旧金山政府在天使岛设立了一个集中管理外来移民的“滞留中心”,主要负责排查和遣返形迹可疑的以华人为代表的外来移民。
简单地说,这些移民登陆后,都会被以“防疫”的名义,扣留在这个“滞留中心”里一段时间——可能是几天,也可能是数月甚至是几年。
对于这一“排华”举措,美国官方给出了两点解释。首先,美国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本来就比较有限,因为华人甘愿以低薪工作,无形当中抢走了很多就业机会;其次,华人几乎将自己所赚到的钱统统寄回了国内,这与“财富必须留在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冲突。
老照片中的天使岛移民站
在《排华法案》的影响下,不仅大量的华人被拒绝于美国大门之外,即便是顺利移民美国的华人居民,也经常受到主流社会的系统性歧视和虐待。
比如华人的传统和习俗遭到了抵制,华人劳工成为了其他族裔侮辱、囚禁、毒打甚至是杀害的对象,华人妇女更蒙受了一系列的“荡妇羞辱”。一言概之,《排华法案》成为了美国人大肆排华的免死金牌。
另外,排华政策也对美国西部的开发,产生了比较消极的影响。由于失去了大量勤劳且廉价的华人劳工,当地的发展一度出现了停滞不前的情况,一直受益颇丰的加州甚至出现了难以应付的人口流动问题。
可即便如此,在1882年至1913年间,美国政府依然通过了一系列排华法案,排华政策被无限期地推行了下去。
《排华法案》发布后歧视华人的海报
美国政府的排华政策,激起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强烈愤慨。
1905年,上海总商会首先发起倡议,号召全国人民向美国歧视和虐待华人劳工的行径发表抗议。他们不仅在全国内掀起了大规模的抵制美货运动,还要求美国政府尽快修改《排华法案》。
抵制运动让美国对华贸易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数据显示,1906年出口中国的商品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美国商品也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严重滞销的情况。对此,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1858—1919)在致一名国会参议员的信中指出,“我有权期望太平洋沿岸的代表们,取消我们条约和立法方面对中国人不公正的条款”,但最终不了了之。
一言概之,《排华法案》不仅对在美华人的家庭生活和社区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还对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直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才使得这一损害中美两国人民利益的法案退出了历史舞台。
《排华法案》发布后歧视华人的海报
4)歧视的本质:对“东方入侵”的深层恐惧
在分析美国排华的诸多理由中,“华人劳工威胁白人劳工的经济地位”一直被视为极其重要的原因之一。但数据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据美国官方统计,在1860—1900年间,美国人口从3100万上升到7600万。其中,大约有1400万人是外来移民。然而,从1820—1882年的60多年间,累计进入美国的华人加起来还不到30万;截至1882年,留居在美国的华人只有10多万人。
1920年美国旧金山唐人街
那么问题来了,体量很小的华人群体怎么就成为了最受排斥的族群?对此,《排华法案》的起草者们给出的理由是这样的——“华人劳工的到来,让美国境内一些地方的良好秩序受到了威胁。”
具体而言,迥异的外貌特征和相对保守的文化传统,使得华人被美国主流视为“不可同化的种族”。一些美国人认为,华人群体不仅会危及到美国民族的构成,还会对“美国精神”构成严重威胁,甚至会造成“美国民族主义的丧失”。
《排华法案》通过后,一直有美国议员批评这一“将种族歧视合法化”的法案是“不人道和不公正”的。可即便如此,美国最高法院依然在1889年裁定,“《排华法案》合乎美国宪法”。对此,联邦法院首席法官斯蒂芬·菲尔德就指出,法案的出台是“出于公众利益和需要”,“倘若东方人入侵不加限制,将会构成对我们的文明的威胁”。
1902年,在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推动下,《排华法案》的时限被取消,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永久法案”。
漫画中在加州淘金的华人矿工
实际上,早在1894年,他就撰写了一篇针对英国历史学家皮尔逊的《民族生活与民族性》一书的书评。
面对书中所宣扬的“有色人种获得自由,会威胁高等民族的优势地位”的论调,他在书评中指出,“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并不大”。
理由很简单,“十九世纪的民主政治,已经为白种人保持了新世界地面上的最好的地区,即温带的美洲和澳大利亚”。在他看来,美国和澳大利亚之所以严禁华人移民,主要是因为“已经提前预判到了他们(华人)对于白种人有毁灭性的影响”。
书评最后,西奥多·罗斯福坦言,“民主政治具有明确的种族利己主义的本能,在看到种族敌人入侵后,会阻止危险的外国人进入”。在他看来,“排华”的本质是“民主政治的先见之明”。
在《排华法案》通过后,西奥多·罗斯福不仅认为该法案“没有违背美国的立国精神”,还“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将来的整个文明应以超出于语言所能表达的感激之情,来感谢那种民主政治的政策,因为它保持了新世界和最新世界的温带地区成为白种人的一项世袭财产。
很快,《排华法案》迅速成为西方国家推行排华政策的指导性文件。比如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相继参照该法案制定了一系列拍化举措,显著加大了排华力度。
《排华法案》发布后歧视华人的海报
一言概之,《排华法案》不仅体现了西方种族利己主义的本能,而且展示了西方政客和学者将这种本能“文明化”、“民主化”的娴熟技巧——他们可以基于自由、民主的层面,堂而皇之地损害其他族裔的权利。
在今天看来,这种“种族利己主义的本能”在被贴上“文明冲突论”的标签,并被程序合法地激发出来后,所造成的蛊惑力和破坏力是很难估量的。
5)并不彻底的《排华撤销案》
1943年12月17日,被时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视为“历史性错误”的《排华法案》,终于被全面撤销了。然而,当我们深入地研究撤销案的细节和时代背景后就会发现,撤销案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针对华人的歧视和压迫”而已。
1940年代的洛杉矶唐人街,穿着时髦的华人女子
根据撤销案的规定,对中国重新开放的移民政策“将按1924年移民法的规定执行”。
但需要指出的是,“1924年移民法”本身就是用来限制外国移民进入美国的主要法案。根据该法,美国政府一直以一种“配额制度”的方式,限制某些不受欢迎的种族人群的进入。其中,每年给予中国移民的配额量只有105人。
可即便如此,不少美国政客依然指出,新的移民法依然“很难从根本上控制中国移民的数量”。
原因很简单,移民属于哪一国的配额,主要取决于他的出生地。因此,这些提出反对意见的政客们指出,大量中国人会在中国的配额之外的“以一些位于西半球不实行配额制度国家的当地人”或“英属领地居民”的身份,“顺利”地进入美国。
基于这种考虑,美国最终将105这一配额,设定为“一年之内全球所有华人移民可被允许移入美国的最大数额”。由此可见,尽管《排华法案》被撤消了,但华人移民仍然处于主流社会极为严格、考虑极为周全的限制之下。针对华人移民的种族歧视行为仍然存在,只不过是不像以前那么露骨了而已。
实际上,直到1965年《移民与国籍法》的通过,华人才得到形式上与别国相同的待遇,真正被允许再次不受限制地移民美国。
约翰逊总统1965年10月签署移民法案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排华法案》的撤销,主要是给予政治因素进行考量的,并不意味着美国人“在内心深处不排华”了。
二战期间,罗斯福曾在公开场合讲到,《排华法案》应尽快被修正,以“平息那些日本人的歪曲宣传”。原因很简单,日本一直借《排华法案》来激起中国人对西方国家的愤怒情绪。因此,撤销该法案无疑是反击对方宣传攻势的最佳工具。
毕竟,撤销《排华法案》的举措,代表着“美国人不仅会在战时将中国视为坚定的盟友,还会在未来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
另外,在美国的军政要员们看来,撤销该法案对巩固其为平等、民主、和平而战的伟大形象,也是极为必要的。由此可见,《排华撤销案》的制定和通过,本质上是利己的战时策略性行为。
1943年的开罗会议,蒋介石可以与罗斯福、丘吉尔平起平坐
更何况,在1924年移民法的限制下,再采取其它措施对华人进行排斥已经没有必要。因为在撤销了《排华法案》后,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仅仅有105名中国移民可以在配额允许下进入美国,这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数量。
一言概之,“排华法案撤销案”尽管可视为美国移民史上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件,但是它并没有改变美国移民政策中的“华人歧视”本质。

3

大众传媒:刻板印象的持续深化

工业革命结束后,欧美列强用自己的重炮轰开了东方世界的大门。不仅几乎所有的东南亚国家都成为了其殖民地,即便是昔日辉煌无比的大清帝国,也沦为了被肆意侮辱和蚕食的对象。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方各国开始大力发动舆论机器,反复强化自己的审美标准。其中,他们试图将“身材矮小、面相丑陋、缺乏自信、形体怪诞,道德沦丧、笨拙傲慢”亚裔男性彻底“去雄化”。
美剧《破产姐妹》剧照
因此,在很多西方“英雄电影”中,都会存在白人男性从“暴虐”、“无能”的亚洲男性的手中解救弱小的亚裔女性的画面。
通过这种对 “亚洲独有的父权制”的丑化性论述,不仅可以巧妙地衬托出了西方父权制的“自由性”,还能为自己打造了一个“世界女性守护者”的人设。
对此,女性主义理论家凯特·米利特(1934—2017)在《性的政治》一书中如是写道:
“在美国,最新的事态迫使我们不得不承认,种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政治关系。其具体表现是,一个集团(西方世界)凭借了天生的权力,可以支配另一个集团(东方世界)。”
电影《大班》剧照
1)威胁“性安全”的邪恶形象
以傅满洲为代表的“黄祸”形象,不仅会大肆颠覆西方秩序,还会有一定的概率被打造成为“威胁白人女性性安全的不安定分子”。
在《傅满洲的面具》中,头戴成吉思汗面具,手握成吉思汗弯刀的傅满洲,慷慨激昂地对所有人发出了这样的呼吁:“我们要碾碎我们的敌人,占有他们的妻子。”
对此,美国学者吉纳玛契提指出,“好莱坞关于黄祸的叙事类型,就是以丑恶的亚裔男性对纯种白人女性的强奸和强奸威胁为特征。”
《傅满洲的面具》中杀气腾腾的傅满洲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华人男性角色,会在影片中与白人女性角色展开一段浪漫的罗曼史。不过,这种感情几乎都会以失败收场。
比如上映于1933年的电影《袁将军的苦茶》中的“袁将军”,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设。这部影片的梗概大致是这样的
“袁将军在战乱中抢夺了白人传教士的未婚妻密根,并把她软禁起来。不过话说回来,密根不仅没有感到恐惧,还利用女性的魅力进行传教,最终将冷酷无情的袁将军引向了正途”。
但就在影片的结尾,当密根跪在袁将军面前讲述自己的爱意时,袁将军“莫名其妙”地喝下了一杯毒茶。于是,这段跨种族的“爱情故事”被毫无逻辑地因男主人公的死亡而终结。
《袁将军的苦茶》剧照
总而言之,这一类的华人男性形象,或许存在爱慕或意图占有白人女性的心思。但在影片当中,“他们不仅不能或不敢做出任何出格的性动作,甚至连个像样的接吻镜头都没有。”
因此,“与其说华人男性可能会威胁到白人女性的性安全,倒不如说华人男性可能威胁到白人男性的性霸权”。原因很简单,在男权制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体系中,“白人女性是白人男性的征服物,决不允许华人心存觊觎”。
电影《大班》剧照
2)“被失语”的“透明人”
在父权制的社会体系内,男性一直处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比如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叙事中,男性应该是“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大丈夫。因此,国内叙事文本中的男性角色大多以带有理性、积极、勇敢等特质的精英、英雄、生活的强者、权力的拥有者等形象出现。
电影《男儿当自强》剧照
但在早期的好莱坞电影当中,亚裔男性几乎处于“被失语”的状态。比如在爱情电影中,当白人女性在与亚裔男性发生爱情时,前者通常都会得到以父兄为首的白人男性的守护。
作为对比,当亚裔女性与白人男性发生爱情时,前者不仅缺乏父辈的约束,也缺乏同族男性的保护,几乎“赤裸裸”地暴露在后者面前,处在一种“完全不设防”的状态。
于是,一个看似不可思议但却在意料之中的现象出现了:一方面,亚裔男性被打造成为一个对任何族裔女性都没有情欲的无性生物;另一方面,亚裔女性被“贩卖”甚至“赠予”给白人男性,供其“享用”。
电影《海逝》剧照
拍摄于1960年,由华裔女星关南施主演的《苏丝黄的世界》,就是典型的例子。该片的梗概大致是这样的:
女主苏丝黄是一位以“出身上流社会的千金小姐”自居,但长期寄居于一家小酒馆,夜夜与当地英国水手鬼混的妓女;男主罗伯特是一位厌倦了枯燥生活的美国落魄画家。
值得玩味的是,罗伯特不仅没有厌恶她,还雇佣她担任自己的人体模特,甚至为她坎坷的身世与复杂的内心世界所倾倒。其结果就是,在罗伯特的不懈努力下,苏丝黄从肉体到心灵得到了一次彻底的脱胎换骨,最终被其“拯救”,二者成为了一对恋人。
电影《苏丝黄的世界》剧照
直到今天,很多好莱坞商业电影中的女性亚裔角色,依然充当着带有花瓶性质的 “性感的尤物”角色,旨在极大程度地配合着西方主流对东方女性的性欲想象。
回过头看,在西方甚至是国内的电影界,也很难甚至永远不会出现一部“以占有外国女性、羞辱外国男性”为叙述路径的商业片。
电影《私密分享者》剧照
3)严重缺乏雄性特质的“准男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欧美的色情电影中,亚裔男性被定义为“严重缺乏雄性特质”的“准男人”。对此,作家莱曼(P.Lehman)在《色情:电影与文化》一书中对这一现象做出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简单地说:
《色情:电影与文化》选段
实际上,亚裔女性之间发生关系的色情片,在数量上也多于亚裔男性与亚裔女性发生关系的片子。用发展的眼光看,这种最私密但最贴近人类性行为的视角,淋漓尽致地揭示了潜在的不平等和偏见。
4)愚昧落后的“黄祸”印象
在上世纪初的欧美世界,华人男性被刻画成为一个来自遥远的落后的东方,梳着马尾辫、身材羸弱、面相丑陋的苦力形象。他们肮脏、野蛮、愚昧、不开化,喜欢吸食鸦片、好赌成性,一度被视为“黄祸”。
电影《武先生(1927)》剧照
现如今,华人男性的形象早已不再如此不堪。可即便如此,这种负面的刻板形象依然不断出现在西方的影视作品当中。
简单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质。
首先是卑贱化。简单地说,大部分的华人男性角色都是微不足道、没有台词的小喽啰。
他们要么是非法移民,要么是在底层挣扎的“非公民”;从事的工作要么是清洁工、理发师、中餐馆服务员、园丁、保安等底层人物,要么就是杀手、盗尸者、黑帮分子等边缘化社会群体,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白人主角的歧视对象。
在电影《致命武器4》中,李连杰饰演华人黑帮反派
事实上,欧美影视作品中所展现的千篇一律的地位低下的华人形象与华人在美现状形成鲜明对比。
众多的人口研究表明,美籍华人在收入方面优于一般美国人,职业地位较高。1/4 的就业美籍华人在科学和专门领域工作,还有相当一部分从事管理行业,受过高等教育的华人比例远高于美国平均值。
其次是邪恶化。
就拿上映于2003年,被大陆禁映的《古墓丽影2》来说,影片将中国丑化到了极致。
由任达华饰演的黑帮老大在与女主人公劳拉在山洞中打斗时,任达华进入洞口时,劳拉原本是持枪瞄准了他。
但下一个镜头,她却令人愕然地换了一个红色娘子军般的“稍息立正”姿势,拿起枪与任达华展开了肉搏战。与此同时,背景音乐也换成了带有革命风味的小军鼓。这一设置不但毫无道理,而且在风格上也十分突兀,令人不快。
《古墓丽影2》剧照中的劳拉
鉴于此,当时负责审片的审片员一度愤怒地表示:
看完该片,感觉西方人在恶意描写中国人。以任达华为首的一个中国人的团体被描写成下三滥,他们穷凶极恶,为非作歹,是个如假包换的反面角色。
导演对长城等细节描写体现出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与不理解。另外,影片包对中国社会治安的描写极不符合实情,内地居然出现了明目张胆的黑社会!
电影《古墓丽影2》中的中国城市
第三是暴力化。
在今天看来,有机会在欧美影视作品中饰演主角的功夫影星们无疑是比较幸运的。他们在好莱坞立足的资本,就是挑战西方观众视觉极限的中国功夫。
不过话说回来,华人功夫明星与白人动作明星所塑造的英雄形象有着显著差异。与前者相比,后者更像是一个智勇双全、幽默诙谐、英俊风流、敢于冒险的超人形象,但前者仅仅在表面上被赋予了屏幕的中心位置,远未取得美国观众能够认同的真正意义上的超级英雄地位。
现实情况是,无论是李小龙在《青蜂侠》中饰演的神秘武士Kato,还是成龙饰演的搞笑警察,李连杰饰演的狠毒反派,都摆脱不了神秘古怪、头脑简单的脸谱形象。
电影《尖峰时刻》剧照
第四是肮脏化。
早期的美国电影当中的唐人街,总被描述成充斥着腐朽落魄、毒品交易、劳工贩卖、黑帮内斗等种种龌龊现象的“地下世界”。即便到了今天,一些美剧中的唐人街赋予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比如在电影《鬼屋魔影》中,男主人公爱德华·康比与一个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僵尸打斗的场面就是被设定在唐人街。
在背景的画面中,一群极度惊吓的华人们无声地狼狈逃窜,躲避这场横空出世的劫难。不过,将唐人街设定为原本与华人毫不相关的片段的发生地并非偶然。原因很简单,唐人街被赋予了阴霾、噩运的色彩,旨在表达剧作中人物意志低沉的氛围。
1920年美国旧金山唐人街

4

华人女性作家的刻意弱化

进入七八十年代以后,一些居于欧美国家的华人女作家们,通常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刻意赋予了华人男性的“弱者形象”。其中,严歌苓的作品最具代表性。

她长期从事中、英双语写作工作多年,着力表现了几代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和命运以及女性、战争等题材,被翻译成法、荷、西、日等多国文字,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和最有影响力的华人编剧之一。
严歌苓
在她的笔下,“被贬抑”化的男性身上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特质。
1)缺席家庭生活、孤独困窘的失语者
所谓“失语者”,要么是身处底层、没有话语权的小人物,要么死在历史风云中命途多舛、被禁言的失意者。这种“失语”与其说是表面上的“言语缺失”,倒不如说是作为男性基本权利、社会身份、内在精神以及文化身份的多重丧失。
《陆犯焉识》于2014年被改编为电影《归来》
比如在《陆犯焉识》中,因为政治原因,男主人公陆焉识被流放至大西北二十多年。对于家庭而言,他是缺席者;因为常年“禁言”,他口吃“失语”,尽管最后平冤昭雪,但并未重新获得话语权,妻子冯婉喻的失忆正式宣告了他的彻底被弃。
一言概之,这样的写作方式,不仅彻底摧毁了男性身为一家之主的霸权地位,也同时解构了男性是责任和权威中心的文化传统。其结果就是,男性彻底失去了在家庭和社会发声的权利。
《陆犯焉识》于2014年被改编为电影《归来》
2)身体残缺、卑微孱弱的失势者
所谓“失势”,意味着权力的沦陷与尊严的失落。华人男性身体的孱弱尤其是作为男性特征的生物性器官的残缺,无情消解了依凭传统伦理道德建立起来的父权威望。
电影《天浴》中的文秀
在《天浴》当中,老金是一个被阉割的中年藏族牧民。因为身体上的“不齐全”,他受尽了嘲笑和蔑视,女主人公文秀不仅没有将之视为“真正的男人”,还总是颐指气使地指挥老金为她打水洗澡,仿佛为自己服务是他的本分。
在今天看来,老金被阉割的何止是作为男人的那部分生殖器官?还有他作为男人的最基本的尊严。
身体历来被视为社会身份的隐喻或意义再现的表征。男性身体的残缺,隐晦地提醒他在异性面前权力的失效,已经沦为丧失主体意识的附属物,这是对男性的最大羞辱。
电影《天浴》中的老金与文秀
3)逃避责任、自私卑琐的失德者
值得玩味的是,在北美新移民还有女性文学中,逃避责任、自私猥琐的华人男性往往与宽容坚强、勇于担当的华人女性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遭人厌弃,这也表达了女性作者对男性的失望。
比如在《妈阁是座城》中,段凯文挡不住财富的诱惑,沉迷于赌桌上,最后落下了妻离子散的惨淡结局;在《补玉山居》中,冯瘫子视财如命,为在旅游浪潮中分一杯羹不惜伤害他人利益。
一言概之,这些华人男性要么自私自利,对家庭漠不关心;要么胆小懦弱,缺乏应有的勇敢,最终都失语于以女性主体意识建构的新世界。
电影《妈阁是座城》剧照
4)为什么弱化华人男性?
用发展的眼光看,其实原因并不复杂。简单地说,这些新移民女性作家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走出国门的,在移民前就大多受到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熏陶,出国后更是直接接受了女性主义思潮浸染。
鉴于她们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给自身带来的灾难有着更真切的认识,因此对打破以男权为核心的性别秩序,有着更真切的渴望。
为了凸显女性的坚韧与伟大,她们不可避免地陷入到从自我需求出发“重塑男性形象”的逻辑,进而彻底颠覆与结构长期以来形成的男性的英雄地位与权威形象,刻意给他们赋予无能、失语、孱弱的负面气质,以示对比和衬托。
电影《喜福会》剧照

5

尾声

总而言之,所谓“华人男性不受待见”的背后,蕴含着历史、文化、生理构造等多种复杂因素。

现如今,中美战略竞争与对抗关系已经成型,两国关系在过去几年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排除一些西方媒体和机构会炮制各种带有反华倾向的假新闻,试图通过语言陷阱来营造中国的负面形象。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若干年内,至少在西方的影视作品中,亚裔男性尤其是华人男性的形象不见得会异常糟糕,但肯定好不到哪儿去。

激情邀请各位主理人/创始人/CEO朋友们,来咱的公众号上投放正经广告哈:

首先,本号最近的涨粉和阅读数据真的还不错,基础数据有保障;
其次,本号粉丝比较优质,几乎都是靠码字敲出来的严格意义上的活粉;
第三,号主至少在现阶段依然处在“话少、活好、不粘人,要价便宜”的状态,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以后火了就贵了,真的!

大家呆着没事儿
可以点一下关注哈
要是能顺便给直播打打赏
就更好了
推荐阅读:
简单聊聊:中国会成为移民国家吗?
一文概述:为什么他们主动选择当汉奸?
论“建国之梦”的彻底倒掉:为什么德王无法取得成功?
一文概述:什么是靖国神社?
理智讨论:为什么从自古以来,犹太人就不招欧洲人待见?(增补版)
一文说透:俄罗斯与乌克兰,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恩怨情仇?(增补版)
【旧文回顾】剧变1978:为什么邓小平要坚定支持“改革开放”?
理性讨论:为什么全世界尤其是欧洲国家似乎都不咋待见俄罗斯?(增补版)
理智讨论:蒙古国“全民反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增补版)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坚定认为,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烂的朝代?
一文概述:近代日本是如何占据并妄图“同化”东北的?(增补版)
【养眼】醒醒,志田千阳从来也永远不会是你的老婆!
一文概述:古希腊人的“妇女观”
炸裂的豆知识:明清小说中的“男风”,到底是是咋回事?
作为“兄弟之国”的金帐汗国与伊尔汗国,为什么总是打来打去?(修订版)
理性讨论:法国大革命真的让乾隆皇帝大受震撼了吗?
【养眼】盘点巴黎奥运会八大高颜值美女运动员!
一文概述:是谁奠定了中国版图?
一文概述:蒙古帝国是如何分崩离析的?
一文概述:突厥和土耳其,到底有没有关系?
理智讨论:元朝到底有没有划分“四等人”?
理智讨论:为什么晚清的蒙古人“不能打”了?
居安思危:政治腐败,是如何彻底摧毁苏联的?
一文概述:为什么奥斯曼土耳其被肢解了,而晚清却没有?(增补版)
【养眼】卢昱晓:被爱包裹长大的“糊涂”孩子?
一文概述:为什么晚清会爆发义和团运动?

汗八里文艺之声
关于人文地理/历史的一些碎碎念,偶尔也会写写体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