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概述:为什么他们主动选择当汉奸?

文化   2024-09-03 12:42   北京  

应该说,“汉奸”不仅是中国人骨子里最忌讳的词语之一,也一直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最大痛点之一。

君不见,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有多少民族败类变节投降、卖国求荣,认贼作父、助纣为虐,留下了奇耻大辱的一笔?
更令人愤怒的是,即便到了今天,刻意抹黑英雄、洗白叛徒、为汉奸“翻案”的奇谈怪论,依然在挑战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近代中国会出现规模庞大的汉奸群体?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如何才能彻底“消灭”汉奸?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聊聊这件事。
老照片中的汉奸形象

1

什么是汉奸?

根据《辞海》中的定义,“汉奸”一词最早泛指“汉族当中的变节败类”,后来逐渐演变为了“在中华民族当中,主动投靠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出卖祖国利益的人”。

要说“汉奸”,顾名思义就得从汉朝开始讲起。一般认为,汉奸的鼻祖当属汉文帝时期和亲匈奴的陪同侍臣中行说(yue)。这位仁兄为了泄私愤,一到匈奴就主动投降了单于,为其出谋划策,“对症下药”地对汉朝进行军事袭扰,一度成为了汉朝的心腹大患。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中行说
我国学界普遍认为,“汉奸”一词最早出现于康熙中期《黔书》中的“苗盗之患,起于汉奸”一句,泛指引诱苗人作乱或将枪炮、硝磺等违禁物品带到苗疆的汉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奸”的内涵很快就发生了不小的转变,成为了“与他国交战时的通敌卖国者”的统称。比如清缅战争(1762—1769)期间,缅军当中就出现了充当奸细的“内地氏人”。对此,乾隆气愤地表示:
此等内地民人,出入边境,率非安民之人。顾其中良莠不同,亦有难以概视之为汉奸者。如其人实系心怀叵测,为缅酋前导,滋扰边疆,其罪实无可逭,此即加之寸磔,予以族诛。
乾隆戎装照

2

鸦片战争中的怪现象

爆发于1840年6月,由英国人挑起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一般被我国学界视为近代中国屈辱史的开端。原因很简单,一个坐拥4亿人口与80万军队的庞大帝国,居然完败于远涉重洋的2万余名英军,着实令人汗颜。

对于清军的溃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认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甲,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是器利不如人和也”;也有学者表示,“腐败的清政府不仅是被英国侵略军击败的,也是被一群不忠的臣民——遍地活动的汉奸所击败的”。
原因很简单,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登陆作战中,尽管英军遭受到了沿海和沿江民众的一些自发抵抗,但无论是规模还是烈度都比较有限;作为对比,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大量的“汉奸”人众,帮助英军攻打清军。
电影《鸦片战争》中的英国军队
实际上,早在1839年9月,在中英两国关系日趋恶化的背景下,我国沿海的部分偏僻港口内依然活跃着大批向英国人兜售粮食、果子、糕饼、家禽、牛肉等物资的中国渔船。原因很简单,“英人无不厚给其值,并以鸦片与之兑换,使之两获其利。”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次年1月7日,英军进攻沙角和大角炮台。据《道光洋艘征抚记》中的记载,“洋船炮攻其前,而汉奸二千余,梯山后攻其背”,负责守备的土家族将领陈连升战死,两大炮台迅速陷于敌手。
2月份,英军逼近虎门。据《夷氛闻记》与《道光洋艘征抚记》记载,在英军正式发动进攻前,就有当地人“沿途探水,暗放小舟,四测水势,因而内河沙澳,尽为夷稍所悉”。得益于这些人的帮助,英军“分路深入,破凤凰冈营,进攻东西炮台、海珠炮台,尽扼猎得、大黄滘两咽喉矣。”
鸦片战争主题绘作
8月15日,英军第二次进攻定海,双方鏖战六个昼夜未分胜负。就在这一节骨眼上,又有当地人主动为英军引路,致使清军迅速崩盘。
除此之外,英军在进攻镇海时,一些当地人假扮乡勇,主动配合作战;在攻克宁波以后,英军不仅在当地停留了长达半年之久,还招募了大量当地人充当巡捕,维持地方治安。
对于以上的“怪现状”,赶赴浙江统筹抗英事宜的“扬威将军”奕经在奏称当中如是写道:
曹江以东,到处汉奸充斥,商民十有七八,孰奸孰良,竟莫能辨。所有奴才等现在兵勇数目若干,营盘几处,某日行至某处,以及带兵官员,面貌姓名,莫不详细记认。至逆夷船坚炮利,向止于水路方便,而所有宁波一带,山势陆路,汉奸处处为之引导,反较我兵熟悉。
电影《鸦片战争》中的英军形象
在战事临近尾声的1842年7月,英军恶意封锁了镇江附近的运河入口。得知此事后,瓜洲与义征两地的盐商们,共同推举颜崇礼为代表赶赴英军军营,除了赠送大批的牛、羊、鸡、猪、酒以及新鲜蔬果等物资之外,还特意送上50万元作为免征瓜洲和义征两地的“赎城费”。
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甚至主动指引英国海军炮轰了活跃于老河影一带的盐民,致使“数千私枭,几无噍类矣”。
鉴于“汉奸”起到的作用实在过于给力(拓展阅读鸦片战争爆发后,为什么会有很多中国人主动帮着英军打清军?),中英两国在签订《南京条约》时,英方代表特意要求清政府:
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据之邑居住者,或与英人有往来者,或有跟随及俟候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御旨,誊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
《南京条约》文本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大清子民”帮着英军“攻打清军”?最直接的原因,无疑是“民穷”。
实际上,早在1700年时,法国教士马若瑟在写给好友郭弼恩神父的信中就指出:
我们不能像责备欧洲多数穷人那样,责备中国穷人游手好闲。因为这些不幸者的辛苦,超出了人们一切想象。一个中国人整天双手翻地,而且往往在水深及膝的水田里劳动,但晚上若能就着淡而无味的清水汤吃一小碗饭便是幸事,这便是他的日常生活。
《图解中华帝国》中的中国民众
乾隆五十七年(1793)7月,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抵达中国境内,同时对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结合使团成员们的记录看,“盛世”下的中国百姓的生活质量,用“惨淡”一词来形容也不为过。
比如使团主计员约翰·巴罗曾将他经过的直隶、山东、江南、浙江、江西等五省的农民的生活水准进行了比较以后,得出了“直隶农民的生活最为艰苦”的结论。
就拿饮食和住宿条件来说:
食物主要是米饭、栗或其他谷物,加点葱蒜,有时作为享受用哈喇油炒菜,油是各种植物榨出的,如芝麻。各种鱼都缺少,穷人吃得起的不过是猪肉和米饭。到了冬天,农民缺乏燃料和衣服,甚至无庇护所,据说,成千上万的人会被冻死饿死,所以他们会卖儿卖女。
《图解中华帝国》中的中国民众
对于“民穷”造成的严重恶果,法国教士张诚早在1701年写给家人的信中鞭辟入里地指出:
当事情一旦涉及他们(中国人)的利益的时候,他们就变得非常精明和敏锐。应该承认,他们对金钱是贪婪的,而这种贪欲比欧洲人的大得多。他们有一种在做买卖的时候进行欺骗的天性,他们希望在每一次买卖中获利。
一言概之,在收入水平长期处在严重不足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不仅会最大限度地珍惜粮食,更会不择手段地赚取一切可以获取的财富。”因此,“一些中国人主动投靠英军打清军”倒也是情理之中了。
电影《鸦片战争》中的英军形象
不过话说回来,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清朝专制统治家天下政治、愚民政策以及统治阶级的长期无情剥削和压迫下,中国民众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意识与爱国心(拓展阅读:偏见与智慧的混合:孟德斯鸠是如何评价古代中国的?)。
实际上,英国在决定发动侵华战争之前就已经做出决断,“中国民众在专制统治下普遍缺乏民族意识和爱国心,不会起来反抗外敌的入侵”。
为了争取中国民众的支持,英国政府于1840年3月向英国全权大臣、侵华远征军总司令懿律下达训令:
为了尽量防止中国人民方面对于英国政府将要对中国政府采取敌对行动的原因和目的产生一切惊慌和误解。
我不得不希望,当你们沿中国海岸前进的时候,你们应散发那些将要为该项目的而印成中文的传单,向人民简短地叙述和阐明英国政府抱怨的理由,以及已经采取的海陆军事行动的目的。
电影《鸦片战争》中的英国议会
因此,登陆的英军每到一处,不仅大肆散发传单、张贴告示,声称“发动战争是因为受了清政府的不公正对待,只对官不对民”,还釆取高价购民间食物等举措拉拢民心。
作为对比,尽管清政府也进行过一些宣传活动,比如张贴告示,奖励民众奋勇杀敌,展开一些募兵活动,但对民众始终持有利用与不信任态度,甚至将之视为“不过羁縻匪类,不使内讧而已”和“安内攘外”的权宜之策。
其结果就是,大部分民众不仅拒绝与英军交战,一些人还会帮着英军攻打清军。
比如在英军第二次占领定海以后,城内居民“好像很高兴的样子,不到三天就设起一个好市场,一切安然进行”;英军攻打吴淞时,“受到鞑靼官吏的搜刮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的当地民众,大胆起来反抗这些官吏的压迫,起誓说决不容许他们再回来”。
电影《鸦片战争》中的英国海军
一言概之,清朝政府表现出来的官民矛盾和民众缺乏民族精神,清楚表明中国在进入近代以后不但亟需进行深刻的军事变革,同时也急需政治变革,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制度,改变官民关系,唤醒国民树立近代民族国家思想。
对此,严复在译著孟德斯鸠《法意(论法的精神)》时就指出:
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一姓之兴,则亿兆为之臣妾,其兴也,此一家之兴也,其亡也,此一家之亡也。天子之一身兼宪法、国家、王者三大物,其家亡则一切与之俱亡。顾其所利害者,亦利害于一家而已,未尝为天下计也。
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惰性,清朝的统治者们在经历这场失败之后,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梦幻里,对外部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几乎一无所知,错过了自强改革良机。最终,它的统治只能以灰头土脸的方式黯然离场(拓展阅读:什么是中国:西方传教士笔下的清代中国)。
清帝退位诏书与溥仪

3

抗战中的汉奸众生相

在电影《地道战》里,曾出现过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民兵队长高传宝在大槐树下敲钟传达情报——“来犯之敌有一百多个鬼子,二百多个伪军”。不过话说回来,面对这一传为笑谈的镜头,我们怎能一笑了之?

资料显示,截至1938年时,伪军数量已达78000人;汪精卫投敌后,这一数量更是蹿升到145000人。直到日本投降前夕,伪军数量依然多达146万、伪警察超过了40万,再加上所谓的“满洲国”军警,总数至少在300万以上,数量比侵华日军还多!
老照片中的伪军形象
翻阅抗战时期的“著名汉奸”大名单,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其中的相当一部分都是当时的党政精英——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王克敏、殷汝耕、梁鸿志、王揖唐、齐燮元....哪个不是精英人物?
除此之外,投降日军的国民党将级军官也多达58人,追随汪精卫降日的“中央委员”超过了20人,并由此构成了汪伪政权的班底。
访问日本的汪精卫
有良知的中国人,自然也瞧不起汉奸。值得玩味的是,即便是汉奸团体的内部,也有着自己的鄙视链。
比如原华北伪政府的头头王克敏,一直看不起汪精卫。原因很简单,因为自己投降日本的时间更早,自己的“资格”更老。
据说,他曾以“过来人”的身份教训汪精卫:“你应当主动向我请教,跟日本人处事,应该虚与委蛇。”汪精卫气得要命,愤愤道:“我南京是中央政府,你华北是地方政府!”
汪精卫(中)与王克敏(左)、梁鸿志(右)
因此,汪伪政府成立后,汪精卫一直想方设法压制王克敏。比如他在南京伪议会搞了个提案,把王克敏的权力尽数剥夺。议会表决当天,正在打瞌睡的王克敏居然也糊里糊涂跟着举手,一觉醒来才发现提案通过,自己“下课”了。
于是,被一撸到底的王克敏马上去找“宣传部长”周佛海发牢骚:
我王克敏无所谓的,我60多岁了,马上70了,将来腿一蹬死了,随便你们怎么骂我汉奸。可你汪精卫,你拉那么多年轻人给你干,人家才二三十岁小伙子,人家将来怎么办!
此情此景,令周佛海也忍不住连声叹息:“处此残局,尚如此勾心斗角,中国人真无出息也!”
曾担任汪伪政权“考试院院长”的王揖唐在访问日本时,特意给日本的昭和天皇写了一首诗:“八紘一宇浴仁风,旭日萦辉递藐躬。春殿从容温语慰,外臣感激此心同”,可以说肉麻至极。
迎宾馆贵宾室内的王克敏(左)和王揖唐
1943年,作为南京伪政府首脑的汪精卫,前往长春去庆祝“满洲国”成立十周年,并与溥仪进行了会面。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二人都是傀儡,却为了会见的礼仪进行了三番五次的争论与交涉。原因很简单,以“皇帝”自居的溥仪坚持以旧制礼仪相见;但对于汪精卫而言,这不就是向君主朝拜吗?因此,他一再坚持要以两国元首礼仪相见。
在日本人的斡旋下,双方商定采用西式礼仪,即汪精卫入宫和溥仪互相握手,互相致意。不过话说回来,汪精卫还是被摆了一道。
当他走进“满洲国”皇宫时,商定好的场景变了。溥仪立上方,让汪精卫等人站在下方,站好后,边上侍卫官高呼“一鞠躬”。事已至此,汪精卫猝不及防,勉强行礼,三鞠躬毕而溥仪不答,汪精卫等礼毕,溥仪始与握手。
汪精卫(中)率周隆庠、褚民谊、林柏生等人前往长春
对于“革命元老”出身的汪精卫而言,溥仪的做法可谓“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回到寓所之后,他痛哭不已(拓展阅读:身为革命元老的汪精卫,为什么会在职业生涯晚年心甘情愿当汉奸?
遥想当年,他曾试图暗杀溥仪的父亲载沣。事败之后,在狱中写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句,一时为全国人民所称颂。如今少年已变中年,英气不复,情怀何在?人生如此,不哭哪行?但眼泪,又如何能洗刷掉他的失落与哀怨?
与东条英机等人“谈笑风生”的汪精卫
上海沦陷后,医生陈存仁写了名为《抗战时代生活史》的小册子,其中就涉及到了形形色色的汉奸,从“大人物”禇民谊、傅筱庵、李士群到一些小汉奸,可以说非常翔实,让后人一窥当年的魍魉魑魅之面目。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为什么要甘心当汉奸?这也是陈存仁一直思考的问题。在书中,他记载了自己与一个沦为汉奸的老朋友的对话:
这个汉奸说:“只为了要吃饭,为了要活命,什么事都要做一下。老朋友,请你不要取笑我。”陈存仁说:“做这种事并不是单为吃饭活命,老实说,总有一个野心,想靠此发一笔大财,所以才肯落水。”
他说:“真是给你一语道破了,但是时势转变,老兄也该跟着潮流走,逆流而行是走不通的。”陈说:“对!对!做这种事情的都是聪明分子,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是你老兄的人生哲学。”
他听了我这句话便说:“你的话是讲得透了,但是归根结底,一个人总想发财,所以才走上这条路。”我说:“一个人有了财,还要有势,有了势可以满足一切欲念,现在归附到这一个圈子里,是最能倚财仗势、作威作福的。”
言至于此,陈存仁感叹:“这些对白虽很简单,却可以代表当时所有汉奸的心理。
《抗战时代生活史》
日本人当然喜欢“使用”汉奸,但又会随时提防汉奸。在《抗战时代生活史》中,有一个“日人养猪,待肥而宰”的章节,里面如是写道:
日本人对待一般汉奸的态度,起初是大力扶助他们,让他们尽管捞。等捞到了相当程度,他们便想出一个办法,或是令其内讧,或是令其遭受攻击。一旦时机成熟,日本人就用一个更毒的方法,将其逮捕或暗杀,汉奸们捞到的钱财,结果多数落到了日本人手中。
实际上,许多汉奸都是在做大之后被日本人暗杀的。比如七十六号魔头李士群,为日本人干尽坏事。但因为飞扬跋扈,日本人担心控制不住,就利用一次家宴的机会,将其毒杀。
李士群死后,日军担心引起连锁反应,粗暴地压制舆论并捏造了李的老婆叶吉卿与人通奸并谋杀亲夫的事实。
汪精卫知道内情,但根本不敢多嘴,甚至还向日本人表示,“传闻日本宪兵队冈村与李士群之死有关,这是外界的谣言,我们没有必要去理会它。”但在背后的无人角落,他也不得不感叹:“日本人竟会这样不讲信义的!”
李士群
卢沟桥事变后,日方一直对中国军队的动态了如指掌。比如向佟麟阁与赵登禹下达的突围的命令尚未到达二人手中,却率先出现在日军桌上。于是,佟麟阁、赵登禹二位将军遭伏击殉国。
至于出卖情报的,正是时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潘毓桂,他参加了29军军事会议,然后泄露给日本人。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接受审判居然冠冕堂皇地表示:
与日军合作,可免生灵涂炭,将华北变为没有军阀、政治开明的地方,为整个中国的“开化”建立楷模。让29军中的反日力量尽快失败,以免战事蔓延、祸及生民。自己的行为“所谓卖国,实为爱国”。
被画圈的是潘毓桂
那么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对于汪精卫与日本签署的《基本关系密约》以及《汪日满共同宣言》,参加谈判的陶希圣后面披露说:
日本提出的条件所包括的地域,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包含的事物,下至矿产,上至气象,内至河道,外至领海,大陆上则由东南以至于西北,一切的一切毫无遗漏地由日本持有或控制。
这是爱国,还是要把国家彻底毁灭?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1967年4月5日,陶希圣、高宗武重逢于敦巴顿橡树园

4

尾声:如何“消灭”汉奸?

1999年,复旦大学出版了《不应忘却的历史》系列丛书,分为《卫国血史》《沦陷痛史》和《汉奸丑史》三册。

对于发行《汉奸丑史》的目的,编者如是写道,“揭露那些认贼作父、为虎作伥的大小汉奸败类,在祖国、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却为个人的蝇头小利不惜卖国求荣、残害同胞的无耻行径。”
《汉奸丑史》豆瓣介绍页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继承了汉奸先辈的衣钵,扮演着出卖民族利益的新一代“汉奸”。他们不仅炮制了各种“汉奸理论”,甚至在新形势下有了某种“创新发展”。
比如有一种观点认为,“殖民代表着进步,殖民时间越长越先进。汉奸群体的存在,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历史进步的作用”。坦诚说,这种观点甚至没有什么反驳的需要。原因很简单,亚非拉的许多国家都有过被殖民的经历,他们的经济和文化有了显著发展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些国家非但没有什么进步,反而成为这个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地区。试问,世界上哪有一个国家完全靠殖民,实现经济独立、政治民主、人民幸福了?
老照片中的汪精卫
用发展的眼光看,汉奸个人的悲剧其实也是近代中国的悲剧。试想,如果当时中国是一个富裕强大的国家,又怎么会遭到外敌的侵略?如果当时中国政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府,又怎么会有汉奸的大量出现?
物质基础影响或决定政治选择,一味简单地提“爱国”是苍白无力的。要想从根本上祛除汉奸滋生的土壤,那么就要在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实现民族由大向强跃升的同时,更多地让人民从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主动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与此同时,国家也要拿起法治的武器,对客观存在的“卖国行为”以及为其翻案的行为予以狠狠打击,决不能手软;另外,我们需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的政治定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同诋毁英雄、美化汉奸等错误思潮作坚决的斗争。
人民英雄纪念碑
最后想说的是,今日的中国,早已不是曾经的模样;今日的中国,无需仰视,也拒绝被俯视。今日中国的崛起,背后是无数人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斗的结果,岂能容卖国之徒轻易诋毁?
对于那些心怀故土,热爱中国的人,无论你来自哪里,我们都欢迎;那些在中国落后时弃之不顾,中国发展后又想分一杯羹的人,我们不需要;那些践踏中国,出卖中国的人,我们势必严惩!

激情邀请各位主理人/创始人/CEO朋友们,来咱的公众号上投放正经广告哈:

首先,本号最近的涨粉和阅读数据真的还不错,基础数据有保障;
其次,本号粉丝比较优质,几乎都是靠码字敲出来的严格意义上的活粉;
第三,号主至少在现阶段依然处在“话少、活好、不粘人,要价便宜”的状态,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以后火了就贵了,真的!

大家呆着没事儿
可以点一下关注哈
要是能顺便给直播打打赏
就更好了
推荐阅读:
短评:教员为什么无法成功?
论“建国之梦”的彻底倒掉:为什么德王无法取得成功?
一文概述:什么是靖国神社?
理智讨论:为什么从自古以来,犹太人就不招欧洲人待见?(增补版)
一文说透:俄罗斯与乌克兰,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恩怨情仇?(增补版)
【旧文回顾】剧变1978:为什么邓小平要坚定支持“改革开放”?
理性讨论:为什么全世界尤其是欧洲国家似乎都不咋待见俄罗斯?(增补版)
理智讨论:蒙古国“全民反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增补版)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坚定认为,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烂的朝代?
一文概述:近代日本是如何占据并妄图“同化”东北的?(增补版)
【养眼】醒醒,志田千阳从来也永远不会是你的老婆!
一文概述:古希腊人的“妇女观”
炸裂的豆知识:明清小说中的“男风”,到底是是咋回事?
作为“兄弟之国”的金帐汗国与伊尔汗国,为什么总是打来打去?(修订版)
理性讨论:法国大革命真的让乾隆皇帝大受震撼了吗?
【养眼】盘点巴黎奥运会八大高颜值美女运动员!
一文概述:是谁奠定了中国版图?
一文概述:蒙古帝国是如何分崩离析的?
一文概述:突厥和土耳其,到底有没有关系?
理智讨论:元朝到底有没有划分“四等人”?
理智讨论:为什么晚清的蒙古人“不能打”了?
居安思危:政治腐败,是如何彻底摧毁苏联的?
一文概述:为什么奥斯曼土耳其被肢解了,而晚清却没有?(增补版)
【养眼】卢昱晓:被爱包裹长大的“糊涂”孩子?
一文概述:为什么晚清会爆发义和团运动?

汗八里文艺之声
关于人文地理/历史的一些碎碎念,偶尔也会写写体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