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gyeEducation:英文在线辩论课,由加拿大最优秀的辩论选手执教;英文阅读与写作,由优秀的外教上课。我们的学生来自国内外,我们还有国际教育家长群。请加方也微信(ID:Education_2014)
中产是教育焦虑最严重人群,是卷升学和出国留学的主力军,如今人工智能大爆发、行业变迁以及公司大裁员,未来是越来越看不清了,中产孩子如何增加竞争优势,去创造一个确定的未来呢?
《北京折叠》的作者郝景芳,也是一位教育大咖,为中产家庭指出新路径:早期专业化。她提出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一万小时定律,在某个领域专注学习、实践1万个小时,就能够成为这个领域里比较头部的专家。二是头部效应,任何行业头部的前20%的人,不用担心被淘汰、被替代和没饭吃。
郝景芳认为,孩子很小的时候,找准一个领域,每天花3个小时,差不多10年的时间,拼上1万小时成为专才,升学和就业统统不愁,因为有一个方向上,你比全国学生都厉害。
也就是说,选择孩子的课外兴趣活动,应当从生涯规划的角度出发,选择孩子一生的专长。孩子喜欢数学、生物、化学、历史、体育、画画、跳舞或者写作,就鼓励他们在这个领域持续探索,只要努力精深地学了1万小时,就可以达到这个领域头部专业人才的入门程度,之后大学和职场持续在这个领域耕耘,成为该领域的前20%,可以妥妥地进入精英阶层。
早期专业化带来的竞争优势毋庸置疑,对普通孩子来说尤其有意义,在某一个领域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学习,具备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宛如筑起了一道高高的“竞争壁垒”,让大多数人追赶起来很困难,甚至让很多天赋很高的人都望尘莫及,从而赢在了起跑线。
尽早确定将来的事业定位,专注于一个领域,这种长期积累起来的专业优势,不仅仅是让孩子将来成为头部的专业人才,对未来的影响也许还会超乎我们的想象,甚至成为行业的顶尖人物都有可能。
身价直逼世界首富的黄仁勋是专业化优势的天花板,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英伟达,如今在AI界如日中天,其总市值超过万亿美元。
但是人们可能很少注意到的是,支撑英伟达帝国的核心产品却很普通,就是图形处理器GPU,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显卡芯片,本身研发难度并不高,很多企业都可以做,科技巨头当初肯定是看不上的。
ChatGPT横空出世,生成式AI爆火,带来了市场对算力芯片的庞大需求,GPU的价格水涨船高,英伟达由此赚得盆满钵满。
在硅谷很多人看来,黄仁勋只不过是一个做显卡的,不配称为人工智能专家,英伟达的成功就是纯粹运气好。昔日的竞争对手英特尔首席执行官Pat Gelsinger 公开表示,英伟达在人工智能行业的成功纯属偶然。
英伟达副总裁 Bryan Catanzaro 直言英特尔应当反思自己缺乏长远目光和执行力,而英伟达的成功在于专注和坚持。
在显卡芯片领域辛勤耕耘将近三十年,长期的专业化道路成就了芯片帝国英伟达,如今无论是技术优势还是市场份额,都已经遥遥领先,英伟达立起了一堵难以逾越的高墙,高到全球第二大芯片公司AMD很难翻越。近期数据显示,英伟达占GPU市场约70%的份额,第二名AMD则只占20%左右。
不甘心在芯片供应方面完全受制于英伟达,谷歌、亚马逊、Meta、苹果、微软和OpenAI公司如今纷纷加大了对人工智能芯片的投入,但是,从目前看来,英伟达的芯片帝国的地位还难以撼动。
同样的道理,对中产家庭来说,想让孩子在一个领域脱颖而出,集中人力物力和时间,尽早投入一个领域,尽早专业化,确实是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教育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专业化路径似乎跟精英教育理念不符。
专业化教育路径的缺陷也很明显,一个家庭拼尽全力打造一个“专才”,虽然在某个领域钻研很深,可以成为一个资深专业人士。但是,知识面和看问题的视角有可能比较狭隘,不太可能成为富有创造力和领导力的社会精英。
跟“专才“相对应的是“通才”,由于拥有跨越多个领域的经验和思维,通才善于在多个领域的经验和知识之间建立连接,产生更多创意和解决方案。
最典型的例子是达芬奇,他擅长绘画、雕刻、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等,不仅是多才多艺的画家,也是伟大的发明家。
David Epstein在《成长的边界》中对运动员、艺术家、音乐家、发明家、科学家等进行研究,发现大部分成功人士没有“过早专业化”,而是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通才。
很多研究也发现,管理者和创业者一般都是通才,因为只有通才可以将企业的战略和内外资源进行各种链接,提出更好的想法和解决方案,管理好企业。
应当说,通才是精英教育培养的目标。
世界上的本科教育分为专业化教育和博雅教育,专业化教育着重培养专业领域内的实际技能,以藤校为代表的博雅教育不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全面培养,大学三年级之前进行通识教育,深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之后才确定专业深入学习。
通识教育是美国本科教育的核心优势,是美国传统精英教育的根基。凡是强调自己是精英教育的大学,都会言必称博雅教育,声称自己不是技能型教育.
那么,我们究竟是早早地进行专业化,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专才,还是给与孩子更多的探索空间,将来称为一个通才?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现实的世界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趋势,如今接受专业化教育的技术精英正在大规模出现,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与此同时,专业化教育发展势头越来越猛,博雅教育开始式微,步步退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藤校成为了博雅教育的最后堡垒,但是,也是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
特别是计算机专业,在过去十年中,入学人数增加了140%,计算机专业遍地开花,入学竞争越来越激烈,理工类大学诸如卡梅基梅隆大学、佐治亚理工等等,学术地位和受欢迎程度不断上升,几乎快和藤校平起平坐了。
这几十年,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STEM强势崛起,整个社会运行的基础和核心在发生变化,自然科学、工程学等逐渐成为社会运转的核心,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个专业领域知识的加深,人们必须专攻某一特定学科才能获得该领域的专业知识。
这是一个技术统治的时代,是一个高度专业化和技能化的社会。“专才”更容易找到工作,而通才的就业越来越困难。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好的岗位基本不考虑通才。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在谷歌、苹果或者微软的招聘官眼中,卡内基梅隆、加州伯克利、滑铁卢大学的学生,比接受通识教育的哈佛耶鲁的学生更有竞争力。
去年有一则新闻震惊全网,一位来自Palo Alto高中生,18 岁的Stanley Zhong(GPA为4.42,SAT 成绩为 1590 分)被藤校通通拒绝, 却得到了世界顶尖科技公司之一谷歌的offer——全职软件工程师职位。
这是多少名校生求而不得的职位,被一个高中生轻而易举地获得,原因在于Stanley实施了早期专业化路径,小小年纪的他已经是编程领域的专家了,他从小学就开始在编程领域探索和学习,在高二年级时就创立了自己的电子签名初创公司RabbitSign。
当然,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跨学科人才,各个学科的交叉和合作越来越重要,狭隘的专业化人才仍然难以走得很远,事业的深入发展仍然需要通才优势。
由于早期专业化的差距已经越来越难以追赶,与传统精英教育不同的是,如今更多的人首先是在某一个专业上占有优势地位,然后再往通才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先进行深度的专业化,随着机会和环境的决定,再进行广度的发展。
就像英伟达的黄仁勋,1985 年毕业于俄勒冈州大学后,只是一个芯片设计师,两年后跳槽至LSI Logic后,因为萌生了创业的打算,主动要求到销售部工作,之后做到董事,成为懂技术、销售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吴军博士在其新书《卓越》中建议普通家庭选择专业化道路,他认为如果缺乏良好的通识教育,可能难以走远;可是如果缺乏专才教育,可能难以在这样一个高竞争性的社会里生存,而且在网络课程资源的极大丰富的今天,通识教育的课程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学习。
早期专业化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这条教育路径并不适合所有孩子。因为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在早期找到愿意为之奉献一生的兴趣爱好,而且早期专业化也并不适合所有领域,比如体育艺术绘画等领域,自身条件和天赋比长期坚持更重要。
FangyeEducation:英文在线辩论课,由加拿大最优秀的辩论选手执教;英文阅读与写作,由优秀的外教上课。我们的学生来自国内外,我们还有国际教育家长群。请加方也微信(ID:Education_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