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精英们的傲慢与偏见,从“姜萍事件”谈起

文摘   2024-07-10 08:22   加拿大  

 FangyeEducation:英文在线辩论课,由加拿大最优秀的辩论选手执教;AMC8数学课,由优秀的哈佛大学学生执教;英文阅读与写作,由优秀的外教上课。我们的学生来自国内外,我们还有国际教育家长群。请加方也微信(ID:Education_2014) 



中专女生姜萍荣获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12强,吊打清华北大MIT众学霸。“天才少女”的横空出世,给数学圈带来的不是惊喜,而是一场数学精英们对姜萍的集体围剿。


奥赛金牌教练赵斌信誓旦旦地说:“姜萍应该是连竞赛题目都读不懂,肯定是她的老师王闰秋所为,我愿意为此赌上500万。”紧接着39名阿里巴巴数学竞赛参赛者联名举报,引发全社会关于姜萍是否作弊的大讨论。据说是为了还数学圈一个清白,北大袁新意教授特意撰写万字长文,又将质疑姜萍的社会舆论推向一个新高潮。


姜萍究竟有没有作弊?由于姜萍和达魔院的沉默,让整个事件走向变得扑簌迷离。


不管姜萍是否作弊,数学精英们在姜萍事件中没有体现出求真求实的学者风范,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他们仅仅凭借姜萍中专生身份以及板书有误,通过所谓的逻辑分析,就给姜萍定了罪。


数学精英们为什么如此执着并且笃定姜萍造假?


因为初中生自学大学数学并且参加竞赛获奖,这事儿突破了他们的认知范围。


中国的数学培训体系实在是太强大了,我们的数学精英基本都是从培训中成长的,他们不相信也没见过培训体系之外的人比他们还优秀,这种认知局限带给他们的是傲慢与偏见,也暴露了他们在数学领域的认识误区。


他们以为自己是数学天花板


数学精英们认为自己就是数学天赋的天花板,他们做不到的事情,别人也做不到。


“数学学习是一环扣一环的,真正学过高等数学就知道,初中程度的学生用二年时间是不可能学完那么多数学内容的。”


“她把很多的公式和符号都给写错了,从她的板书来看,就是一个高中生水平。”


的确,对于从小就在课外奥数班、数学夏令营、数学竞赛集训班度过的数学精英们来说,他们花在数学上的时间是姜萍的成千上万倍,各种公式和符号更是烂熟于胸,不可能出现这种低级错误。


他们有所不知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中国那么完善的数学培训体系,并不是所有的数学人才都像他们那样接受强大的数学培训,北美很多数学竞赛学生就像姜萍一样是靠自学的。


数学这个领域天赋大于努力,二年学完高数是完全有可能的,公式和符号出错并不意味着概念理解和内在逻辑有问题。


“神童”陶哲轩5岁自学完了小学数学课程,7岁自学微积分,12岁便已摘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


国内奥数培训的老师甚至还有IMO金牌得主,这种豪华阵容在北美根本是不可想象,北美的竞赛补习资源很少,更不要说什么专门的冲刺竞赛培训班。最近几年,随着“学而思”进军北美市场,也许情况会有所改变。


北美孩子做数学竞赛很不容易的,AMC竞赛包含的内容是代数、几何、组合和数论四个部分,远远超过了北美学校数学课程的内容,尤其加拿大学校数学课只有代数,北美孩子主要依靠Art of Problem Solving(AOPS)网站资源自学。


北美没有很多数学竞赛培训,AMC既没有教学大纲也没有考试大纲,而且高层次数学竞赛老师极其稀缺,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自学,挑战和难度很大,若非天赋出众,很难走到最后。


国内数学精英们称霸各种数学竞赛,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数学的天花板,他们应该感谢中国奥数金牌教师们的强大训练能力。


美国家长曾经致信美国奥数委员会“要求禁止持F1签证的中国学生入选美国奥数IMO国家队”,原因是一些来自国内的美高学生,利用国内的奥数培训体系,轻松战胜美国学生,扰乱了美国正常的奥数人才选拔机制,引发家长们的抗议。


培训体系过于强大的情况下,奥数竞赛选拔的更多是训练出来的高分选手而不是数学天才,就像奥数国家队教练熊斌所说的,我们的数学竞赛教育全民化、低龄化等,数学竞赛内容在被普及的同时,就失去了‘选拔’功能”,缺乏了识别天赋的功能。


他们用分数衡量数学天赋


数学精英们是数学培训和竞赛体系的获胜者,在他们看来,分数是衡量数学天赋的最好标准。


当地政府证实姜萍的月考数学成绩只有83分后,数学精英们认为这就是造假实锤,阿里巴巴数学竞赛那么难,难道竞赛题难度不如中专月考?


数学天赋其实很难用考试来判断的,学校数学考试、数学竞赛以及数学研究对天赋的要求是不同的。


学校数学考察的是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技能,谈不上数学天赋;而像阿里巴巴数学竞赛主要考察的数学思维,这个不是学校普通数学考试所能测试出来的;而数学研究能力则对天赋的要求则是另外一个层次了,更不是考试分数所能衡量的。


美国中小学生国际数学测试成绩一塌糊涂,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顶尖数学人才?


跟我们的以老师讲解为主的灌输式教育不同,美国采用的是“发现式数学”(discovering math),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以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为主,强调的是思维开发和创新,非常适合培养天才学生,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可以出现那么多数学牛人和科技大咖的原因。


而“发现式数学”的致命缺陷是,过于强调教思维训练而忽视数学的内容,导致学生缺乏系统性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孩子数学成绩那么糟糕的原因。


美籍韩裔数学家许埈珥获得“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但是,他并不是从小一路拿奖的神童,而是数学成绩很差,一直到成年后找到感兴趣的数学领域,他的创造力和天赋才展现出来。


芝加哥大学教授zalman usiskin给数学天赋水平分了八个层次,大部分人属于前面两层,第三层天赋者有能力读数学本科,奥数冠军也就排在第五层,第六到八层才是有原创能力的数学家。


也就是说,即使是奥数冠军也没有达到数学天赋的天花板,他们离真正的数学家还有很长的路,因为奥数不涉及创造力和独创性,奥数不是数学的巅峰。


奥数奖牌获得者在国内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仅媒体争相报道,而且还可以保送清华北大,成为全民追逐的明星。北美却没有这种轰动效应,社会关注度极低,媒体很少报道,加拿大学生在奥赛上拿了奖牌,顶多也就是学校网站上发条消息而已。


数学天赋的最高层次是原创性的研究,竞赛考察的只是对现有知识的运用,难以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邱成桐教授曾经说过,很多中国的小孩看不到数学最精华的地方,认为只要将题目做对、将考试考好,就很高兴。但数学的真谛不是做题、特别不是做别人出的题,而要自己发掘好的研究方向、好的问题,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他们不知道热爱的力量


姜萍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她喜欢数学,非常痴迷于解开一道数学难题的快乐,她几乎把所有的课余和晚自习时间都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有时做题会做到夜里一两点钟。谈到未来的打算,她认为她未来的职业是服装设计,但数学会是她永远的爱好。


这不正是典型的天赋和热爱的故事吗?她学习数学的初衷是喜欢,并不是为了考上某个名校,一个人只要对一件事情充满热情,就会迸发出强大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会千方百计排除万难,获得她所想要的东西。


热爱的力量有多强大,这恐怕是长期浸润在数学培训体系中的数学精英们体会不到的。他们觉得自己拥有的资源和教育环境要优越得多,自己钻研数学那么多年,没有理由输给一个只学了两年高数的初中生。

15岁考上牛津大学数学系的朱雯琪曾经也被质疑过,她也不是传统的数学培训体系中出来的,她很喜欢数学,她就读于一所学习宽松的国际学校,用两年时间就自学完成了普通学生六年的课程,在2022年以牛津年级第一的成绩从数学建模专业毕业时,网上铺天盖地都是对她的质疑和谩骂,有人说她造假,有人说她是靠父母的关系。如今的她正在攻读牛津大学数学系博士学位,这不是打脸了众多质疑者吗?


而我们的数学精英中,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热爱数学的呢?


中国奥数国家队大部分人并没有在大学学习数学,一个主要的理由是常年的数学训练,厌烦了不喜欢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的2018年的毕业生去向显示,金融方向占了一大半,从事科学研究的数量非常少。


中国称霸奥赛多年,为什么没有数学诺奖“菲尔兹奖”得主?


因为很多数学竞赛选手们缺乏对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真正兴趣,他们参加竞赛的主要目的是为升学。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对这种现象痛心疾首,他一再强调,带有功利目的的学习和研究都不可能走太远,要成为一流数学家只能“为学问而学问”,“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对数学的美感。


众多的数学选手不仅没有在数学领域中走得更远,相反还有可能因为过度的训练泯灭了他们的天赋,更糟糕的是,有些人因此彻底放弃学业。


曾被誉为“数学天才”的柳智宇的经历令人唏嘘,两次代表中国参加IMO夺得金牌,其中2006年获得了满分金牌,却在2010年放弃麻省理工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后遁入空门,柳智宇的经历在奥数选手中并不是个例。


热爱是很重要的,就像丘成桐教授说的,想学好数学,要有一定的基础天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兴趣,才会有很大的原动力去找寻数学的美妙之处,而且这种努力是长年累月的,没有兴趣是熬不住的。


我很希望姜萍没有造假,因为天赋和热爱成为数学领域的佼佼者,这样的故事在北美发生,人们不会大惊小怪。为什么在我们国家会演变成一场全民质疑呢?

是因为我们的数学培训体系过于强大了,强大到好多人的天赋和热爱都被泯灭了。


 FangyeEducation:英文在线辩论课,由加拿大最优秀的辩论选手执教;AMC8数学课,由优秀的哈佛大学学生执教;英文阅读与写作,由优秀的外教上课。我们的学生来自国内外,我们还有国际教育家长群。请加方也微信(ID:Education_2014) 


方也的空间
博士妈妈(+V:Education_2014)),分享国际教育信息,专注英文在线辩论课程,加拿大优秀辩论选手执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