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创作者papi酱在一则视频中提及,她这代人常听父母说:“我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你。”这话非但没感动她,反而让她心生负罪。视频一出,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究竟“为你好”是真的为你好,还是自我感动的手段,是善意包裹的谎言,或是道德绑架的枷锁?
想必“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陌生。
“我这是为你好,就选这个专业。”
“我这是为你好,因为体制内才有保障。”
“我这是为你好,你必须和他结婚。”
……
“为你好”这三个字,背后都是你要听话,看似充满了爱与温暖,实则是以爱之名束缚他人的枷锁,是没有考虑受益者的自我牺牲式付出,是自我感动和自我满足。
自我牺牲式付出常伴随着对回报的期待,当二者失衡时,便可能对双方造成伤害,陷入自我感动。家长省肉给孩子,言“为让你多吃”;带病早起做饭,只为“为你健康”;孩子有事,家长焦虑,称“因你失眠”等行为,非但无法让孩子感受到爱,反而可能让他们背负负罪感。有时,人们会陷入自我牺牲的道德幻觉,自以为贡献大,实则感动的只有自己。爱人先爱己,方能更好地爱别人。
有的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进行的却是带有控制的教育。他们用“过来人”的经验试图引导甚至支配孩子的人生。18岁的戴柳以687分的成绩成为黄冈市当年的文科第一,却被父亲偷改志愿,无缘梦想院校。她的父亲振振有词:“我这么做是为了她好!学文学没有出路,法律才是正经职业。她以后会感谢我的。”法国思想家爱尔维修曾说:“有多少伤害都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戴柳的父亲用自己的标准来干涉她的选择,实现了自我满足,却让她在遗憾和痛苦中挣扎。
真正的爱,从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两颗心的共鸣与共同成长。汇丰集团于2017年发布的《教育价值报告》调查显示,来自全球15个国家共8481对家长中,中国家长在教育上的投入是全球第一。本着“让孩子过得更好”的真诚愿望,他们把一切资源投入教育,自以为这是 “为你好”,却忽视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感受和需求,不在乎这些是否真正为他们所需。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爱,应施于恰当之处,应需之时。
父母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妨为“亲”与“子”松绑,让孩子“自由”成长,或许能飞得更高更远。近期热播剧《小巷人家》中的向鹏飞,高考落榜后,毅然决定换一条道路。他未因母亲“我都是为了你”的言辞而改变初衷,放弃复读,转而学习技术。正因如此,才有了后来创业成功成为客运公司老板的他。
当我们成长为更独立、更强势的一方时,也很容易把自认为的“好意”强加给父母。由于观念差异,很多时候,两代人对“为你好”的理解无法达成一致。这需要双方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理解与尊重对方,成为彼此的倾听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真诚的支持与帮助。唯有如此,“为你好”才能褪去自我感动的外衣,成为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表达。
(文/易秋宇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指导老师:李远雪)
*文内作品系第五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参赛作品,仅用于展示,不代表红星评论观点。除此展示外,不得用于其他途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