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梅花螳螂拳

财富   2024-09-12 00:00   湖北  

螳螂拳是中华武术宝库中一朵绚烂的奇葩。

它是一特点突出、风格别致的拳种,自成完整的体系。

螳螂拳是螳螂门的总称。

它分太极梅花螳螂(简称梅花螳螂或太极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光板螳螂等。


梅花螳螂拳在劲力上刚柔相济、螺旋协调、长短兼备、对立统一,并以手法灵活、招势连贯见长。


它动如闪电,静如泰山,兼有太极拳的沉着轻实、以刚济柔、刚劲非顶、柔亦不丢的特点。


发劲时四肢要达最大限度的长,静止时四肢要屈而不展,故有“张如弛,缩如球”之说。


练功时讲究意集神发,发力于腰,根基于脚,枝摇于手,长打于手脚,短打于膝肘身,有“七长八短”、“八刚十二柔”之说,强调腰活、步活、身手活和眼疾手快,枝摇根固,以意为先。


在技击风格上,以灵活快速、勇猛有力、刚柔兼备以及招之即打、不招亦打、连招带打、动作连贯而出名。


梅花螳螂拳的练功程序大致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基本功,主要是手型、步型的练习及压腿、踢腿、站桩等活动上下肢的基本方法,以增强上下肢的力量,稳固根基。


第二部分为套路技术,先练初级套路,有基础后再练正规套路;

第三部分主要有排功(用手、脚、器具拍打的功法)、靠功(相互用拳、脚、身一攻一防的功法)、踢打功(踢打沙袋和相互踢打、摔、拿等,即散打搏击的练习)等。


练习中要反复揣摩拳理、风格和特点,使动作符合拳法的要求。

要一招一势严格要求自己,切不可急躁,急于求成则欲速而不达。

练武的过程也是陶冶自己性情的过程,要有信心,有恒心,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武术既能健身又能用于技击。

所谓“技击”,就是杀、伐、击、刺之道,无论拳脚肢体、刀枪剑棍,轻则致人伤残,重则致人于死地。


因此,怎样运用这种击刺之道,是习武者必须严肃对待的头等重要大事。

习武者一定要有正确的习武目的,端正习武态度,通过习武强健体魄,卫国防身,达到磨练意志、锻炼毅力和勇气、陶冶情操的目的,要通过练武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涵养和高尚品德的人。


“武有文范”就是这个道理。总之,应使自己的所学始终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切不可恃艺行恶,为害于众。练武者只有德、智、体兼修,方可臻临佳境。


梅花螳螂拳的腿法分明、暗两种。

提腿制敌的方法称明腿。

明腿起要快速有力,落要轻灵而疾速。拳谚说:“腰要生风,腰、胯、膝必松。”松不是自始至终不变,它与紧互相交替,力爆发之前要松,爆发的一瞬间要紧。如果始终松而不紧,爆发力即达不到最佳效果。


梅花螳螂拳的运动中,脚尖有时内扣,有时外撇,膝关节有时左缠右旋,有时左撞右顶,这些动作和手臂紧密配合起来,实战时能将敌方击伤或摔倒。这些和手臂相配合的脚尖和膝关节的活动称为暗腿。不识者看不出是腿法,而误认为是一种步法。


暗腿的使用必须有手臂的配合,否则不能发挥威力。

它的用劲方向总是和手臂发力的方向相反。


梅花螳螂拳讲究“步催手”、“手催步”,二者的活动速度相互催动。

如果没有裆部的劲,步法的速度便会缓慢,上肢的速度也不会提起;

即便上肢的速度加快,也不能使手脚相随。


吊裆看起来很容易,实际较难。

运动者既要进行上下肢的活动,又要想着会阴穴的内收,往往动作复杂或急烈时二者不能兼顾,这对初练者来说是正常现象。

只要活动时时刻注意,日久养成习惯,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动”、“吊”自然成为一体;只要一动,裆劲随之即生。


梅花螳螂拳的运动要求“含胸”。

含胸是将两肩微微向前合拢,让肩锁骨放松。


此拳手臂的活动是较复杂的,并处处都以弧形或环形为主,运动时,胸部要随着手臂的活动而活动,随着劲路的变化而变化。

它有时左“旋”,有时右“转”;有时后“吞”,有时前“吐”;有时“顺”腰扭动,有时“逆”腰扭动,无论动作怎样复杂和变化,胸和手臂的活动一定要合谐统一。

胸部的正确运动,能增大臂力和提高爆发力,并能辅助手臂化解敌方的来劲,但它的运动必须有腰部运动的密切配合才能圆满完成,所以“胸劲”必有“腰劲”融在其中。


腰要“松沉”。

在梅花螳螂拳的运动中,腰部配合手臂做着不同类型的动作,

利用这些动作来带动身躯与四肢的活动速度和力度。

这种腰部运动,称为“腰劲”。

有了良好的腰劲,四肢活动才能柔韧灵活,

起于根的力才能良好地传集到力点上爆发出来。



功夫高手
研究中国武术,推广实战功夫,提高实战能力,广交天下朋友。